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合作运动能够在湖南推行开来,并紧紧契合在20世纪30年代救灾事业的进程之中,成为合作救灾事业,一方面是天灾人祸对农业经济的摧残以及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是合作主义引进到中国后,被人们看成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把钥匙和一件工具。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人民不仅遭受了战争带来的祸患,而且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发动全省人民积极进行赈灾救灾,重建故土家园,采取了急赈、蠲缓、平粜、工赈、放贷、防疫、募捐及难民救济等赈灾措施。这一时期的赈灾,由于战争的影响和国民政府政策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安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抗战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代湖南自然灾害救济的类型据赈款赈粮的来源及施赈主持者可分为朝赈、官赈和民赈。朝赈、官赈主要依靠国库或地方库藏,主要来源于人民交纳赋税,为弥补不足,历代还通过捐职、赎罪、用羡余和假馈纳等途径增加赈源。民赈由民间义绅自愿捐纳。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为赈灾救灾作出过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4.
1923年日本发生严重地震,中国各界积极投入救灾,湖南也参与其中。湖南在本次救灾中主要的救助活动包括由湖南华洋筹赈会召集各界分途募款,湖南省政府在米禁的情况下允许日本在湘采买谷米赈灾。这一行动反映了赈灾活动超越国界和政治的人道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5.
30年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不是二十年代合作运动的小规模简单积累,其兴起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笔者认为:西方合作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合作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是国民政府合作运动的理论来源、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乡村危机是国民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共产党在苏区开展的土地革命是迫使国民党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客观原因、华洋义赈会和乡村建设运动采取的农村合作运动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组织基础.因此,农村合作运动在30年代迅速的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6.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成绩突出,在湖南慈善发展史上地位重要,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灾荒救济缺乏长远规划,时常疲于应付;没有形成稳定的慈善救济专业人才队伍;现代慈善意识和理念缺乏,传统因果报应思想浓厚;灾赈机制运转效率低下,慈善救济效能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洋义赈会是民国时期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以在中国开展慈善事业、从事赈灾、倡导并推动农村各项合作事业及社会公共事业为主要工作的社会团体。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该会最早提出防灾重于救灾的理论,最早把西方互助合作思想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合作实践的先河。它创办了独具特色的合作教育讲习会并连续举办十余年。它筹办并参与主持了三届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推动了全国乡村运动的发展。对于该会当年改革中国农村的理论和实践,应该给予全面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曾是华洋义赈会开展工作的主要地区之一。该会在陕西主持修建的泾惠渠和西安至兰州的公路以及在陕西等省组建的农村合作社,对甘肃、宁夏进行的调查,曾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有的工程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华洋义赈会在西北地区倡导和推进的合作事业,可以说是开西北地区广大农村历史上大规模合作实践之先河。其办理合作社的方式,对西北合作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该会在救灾赈济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救灾不如防灾,防灾要靠民众的建设性防灾理念给后人以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1925年至1927年湖南工农运动大发展时期,唐生智允许中共党组织及国民党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公开活动,为中共党组织在湖南的发展以及中共领导的湖南工农运动走向高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生智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和行为,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南领导工农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生智率军北伐,横扫反动军阀势力,使湖南民众迅速觉醒,从而加速了湖南工农运动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10.
1924年,湖南发生大洪灾,社会各界掀起抗洪救援运动。湘籍寓沪书画家发起书画助赈展览会,筹集救灾资金,取得可观收益。1924—1926年湘赈书画展览会是近代书画助赈活动由初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近代新型的慈善方式,书画助赈展览会不仅有利于书画助赈资金的集中化、透明化,保证书画界慈善活动的有序化,而且将社会慈善活动、商业活动以及美术的普及与研究融为一体,推动慈善风尚的养成,取得多重社会效益,充盈中国慈善文化。  相似文献   

11.
1931年,长江曾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造成中下游沿江多处溃决,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在赈灾工作中,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近代中国最大的国际慈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华洋义赈会受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订施赈方案,并主持长江中下游受灾地区的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通过采取在灾区举办合作讲习会、组织互助社与合作社等措施,使赈灾工作获得相当的成功。通过开展一系列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把农村信用合作制度引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对在受灾地区宣传合作思想,指导并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完善防灾重于救灾的理念,促使农民从传统的保守状态向符合近代文明要求的状态转变,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晚清由于"四口南流"局面形成,江水犯湖水的情况日益加剧,加上人口剧增,生态破坏,洞庭湖淤积严重,人争水道更加突出,湖南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日趋严重.加上吏治败坏,还有旱灾、虫灾、风灾、雹灾、雪灾和疫灾等,都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社会稳定和王朝的长治久安,晚清政府和民间在减灾防灾和救灾赈灾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赈务制度化和社会化、赈灾手段和灾情信息传播近代化以及新式士绅投身于赈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时代特色,标志着传统荒政开始向近代荒政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湖南官义两赈的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官赈和义赈的相互关系入手,旨在探讨民国后期湖南赈务特点和荒政格局。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灾并行。一定时期内,以救灾机构日常化、救灾手段多样化等尝试了现代救灾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岳阳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灾荒不断。民国以前朝廷和各级官员为救灾民于水火,采取了多种赈灾救灾措施。从赈源上主要有朝赈、官赈、民赈;在救灾方式上主要采取急赈、平粜、赈贷、工赈等。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民间甚至一些官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亦采取巫术救灾。  相似文献   

16.
江西在宋代获得大发展,但也不时遭遇自然灾害。江西地区的官员与士人是救灾的核心力量,主要通过赈给、赈粜、赈贷和办社仓来实施救济。官员与士人之所以积极参与救灾,既是因为地方财政的窘困和政府考核的压力,又受到了自身社会理想和赢得民心的双重驱动。  相似文献   

17.
华北农业合作事业委员会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冀察两省主要官方合作指导机构。自1934年至1937年抗战开始之前,该会在农赈救济基础上,开展合作指导及农贷工作,具体包括指导互助合作组织、举办合作教育、协助植棉、发放农业贷款等,为华北地区合作事业发展,恢复农村经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由于其过于追求速度,忽视工作规范性,导致贷款质量低下,各项工作难以持续发展。此亦为当前农业合作事业发展必须要汲取的沉痛教训。  相似文献   

18.
河北是近代农村合作事业的发源地.民国时期河北农村合作事业最早由华洋义赈会倡导创办.从发展初期,华洋义赈会及其所倡导的合作社就非常重视资金积累.1930年以后,河北的合作事业之所以能够走向全国,并且能持续稳步发展,关键在于其成功地解决了资金支持问题.以近代河北合作社资金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国时期中国合作事业在资金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可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农赈作为一种赈灾方法被明确提出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一种与急赈、工赈并列的救灾方法,它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考察这一时期农赈的起源、发展及具体操作情况,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救济机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湖南逐渐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有其历史必然性。湖南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反封建基础和革命斗争传统,上世纪20年代初兴起的湖南早期农民运动为后来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湖南各级党组织和毛泽东的正确指导,是湖南农民运动得以迅速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和推动,是湖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的重要客观原因。1926年12月,湖南省第一次农代会的召开,标志着湖南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