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顺铭 《新闻记者》2004,(12):71-72
2004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A05版(第一重点)报道了一则新闻:《阿翁走了》。上半版是一幅压题通栏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有三行文字说明:"在这张2000年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阿拉法特官邸的资料照片中,阿拉法特(中)正远离镜头而去。"文字说明中的"资料照片"是过去某个时候拍摄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它也就是"历史照片"。这是一幅精彩之作,堪称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叫众志成城,看看这张照片您就知道了。 这是一幅拍自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现场的照片。映秀,这个大山里的小镇,在大地震中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伤亡惨重。由于道路不通,最初,救援人员只能徒步进入灾区,翻山越岭,疏散灾民,抢救伤员,搜寻幸存者。这一幅感人的照片就从这里传向了世界。我们暂且给这幅照片取个名字叫《众志成城》。  相似文献   

3.
《长春日报》对如今的人们并不陌生,而照片上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创刊出版、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这张清代末年《长春日报》,却少有人知。  相似文献   

4.
一幅《生命的敬礼》的照片(见本期插页一),让世界认识了"敬礼小孩"郎铮,而照片的作者、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却鲜为人知。一幅成功的照片,其实只是记者在灾区拍摄上万张照片中获得的"幸运",只是数十次出生入死地深入重震区采访的回馈。为此,我们特约杨卫华为本刊独家撰稿,记叙自己在汶川大地震中非常态的抗灾摄影经历。作者平实道来,令人感同身受,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最近看了刊登在《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上的一幅新闻照片后,发现同一幅新闻照片,由于不同的文字说明,引出了不同的效果。现将两张报纸的文字说明摘引出来,作一比较。《新华日报》二月二十二日第三版刊登照片的文字说明  相似文献   

6.
听说有位同行在一次新闻摄影展览会上,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对参观两幅并列悬挂在展厅的人物照片的观众情况作了统计。这两幅照片,一幅是在新闻现场拍摄的新闻人物,一幅是在非新闻现场(书房)拍摄的“名人”肖像。他调查的结果是:一小时内仔细看照片和认真读说明的观众,前者较后者多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这个调查作得好,它说明观众的欣赏水平是高的。作为新闻照片,读者所想要,所愿意看到的一定是有现场背景、环境、情节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照片。而非现场拍摄的照片就很难说它属新闻摄影范畴,严格地说它不具备新闻价值。照片《…  相似文献   

7.
我是很喜欢看《新闻晨报》记者丁志平的摄影作品的 ,因为“老丁的照片有思想”。可是今天 ,老丁的照片叫我有点犯难了。《新闻晨报》推出陈默的通讯《“课间禁令”催生“铅笔爸爸”》 ,报道上海有几所小学为了防止安全事故 ,向学生发出“课间不准擅自去操场活动”、“教室在三楼以上的学生 ,十分钟小休息不得下楼”的禁令。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教室内用铅笔、橡皮之类文具做游戏。报道配发了丁志平两幅“玩文具”的照片 ,一幅正面 ,一幅侧面。奇怪的是 ,男生女生的面庞上竟都洋溢着浅浅的、满足的笑。通讯的作者陈默本意在为孩子诉苦、请命 ,老…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到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几幅新闻照片,与一些其他报纸的新闻照片相比,觉得很有特色。三月三日,解放日报一版有一幅少年读报的照片。这个少年两手张开报纸,目不转睛,大概是刚从报亭出来,看完一版以后,来不及把报纸折叠一下,又如饥似渴地读起三版的下文,因为照片上已看出报上登的是五中全会公报,读者那种急不可待的心情洋溢于图片之外。这幅照片耐人寻味,有感染力量。四月十六日,解放日报登的一幅“红领巾”扶送“盲人阿姨”横过马路的照片,背景虽有点杂乱,但增添了真实感。另外,解放日报还刊登了一张批评两个口叼香烟、打扮怪相的青年人的照片,并标以《是时髦,还是丑恶》为题,  相似文献   

9.
2000年6月16日工人日报7版刊有一幅《台湾多产妈妈全家照》的照片。照片糸台东县61岁的潘秀桃与其所生的24个小孩的合影。看要这一照片,可谓百思不得其解,真不知其中的意义何在?其含金量又有几多?虽只是区区一张熙片,却也表达了一定的舆论导  相似文献   

10.
版面工作失误很多,只不过见诸于报端的失误不多见。因为一张版样拼出后,要经过工厂校对组、版面检查组、版面组、社领导等几道关口把关,绝大部分失误都在见报前消灭了。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我想把这些“家丑”扬一扬,对自己、对同事、对广大通讯员来说,都可能是有益的。3月23日,军报三版在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组题为《黄河救人》的照片。因为是一组难得的现场抓拍照片,所以版面处理得很大方,用一幅大照片附带3幅小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可是,照片见报的当天,就有读者反映,这组照片可能是假照片,是事后摆拍的。因为从画面上看,落水儿童光着身…  相似文献   

11.
刊物     
封面是本期占颇多篇幅的一组照片《主人》中的一幅,这组照片拍的是最普通平凡的中原农民,他们或许不是第一次拍照留念,可从来也没有这样被镜头尊敬过。  相似文献   

12.
蒋铎 《新闻与写作》2005,(2):F002-F002
2004年12月4日,人民日报一版右下角的照片《互联网上学科技》,是一幅感人佳作。  相似文献   

13.
翻开报纸,大多数文字稿时效性都较强。然而,一些地方小报,在刊登图片时往往忽视时效性,夏天刊登穿棉衣的人物照片,冬天刊登人们穿单衣的照片。例如:6月29日陕西农民报三版刊登的一幅新闻照片,其中的两人还穿着厚厚的棉衣;当地当时的气温已高达摄氏三十四五度,人们穿着背心还流汗呢!该报同天二版,有一幅《报春》的艺术照片,则是雪厉景象。尽管这是艺术照片,但作为新闻报纸总应该选登合节令的照片吧。类似这种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4.
周朝荣 《军事记者》2009,(11):16-17
打开2009年10月2日的《解放军报》,最抢眼和惹人注目的是各版面上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国庆大阅兵照片,那整齐划一的步兵方队,那铁流滚滚的装备方队,那划过天幕的空中梯队,每一幅都让人心潮澎湃.让人感慨万千,用气势恢宏、振奋人心来概括,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15.
翻开报纸,大多数文字稿时效性都较强。然而,一些地方小报,在刊登图片时往往忽视时效性,夏天刊登穿棉衣的人物照片,冬天刊登人们穿单衣的照片。例如:6月29日陕西农民报三版刊登的一幅新闻照片,其中的两人还穿着厚厚的棉衣;当地当时的气温已高达摄氏三十四五度,人们穿着背心还流汗呢!该报同天二版,有一幅《报春》的艺术照片,则是雪后  相似文献   

16.
3月22日,成都。第十二届(1992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进入高潮。本届共收到送评作品3800多幅(组),内容涉及1992年全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经过评选,去粗取精,遴选300余幅优秀作品,举办全国新闻影展。经过一天半的初评,317幅(组)入选作品已经产生。现在就是要从中评出金、银、铜牌作品35幅,究竟谁是最后的金牌得主,大家拭目以待。如果说,选这300余幅入围照片时,还多少要考虑到题材面的话,那么,评奖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那就得完全按照新闻照片的标准——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的高度统一去评判。在3800幅(组)照片中,记录邓小平南巡的照片就有20多幅(组),但入选到317幅(组)中的,只有6幅(组)了。即广东陈建华的两组,北京王新庆的两幅和我的两幅:《稀客光顾大商场》和《亲吻农家儿》。评奖的第一轮先要从317幅(组)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幅颇显“大气”的照片,冶金设备“傻、大、黑、粗”的形象在他的镜头里竟然定格成一幅极具审美价值的图画:近乎完美的构图,壮观、宏大的场景,热烈而生机盎然的气氛.4月中旬,北京,这幅以《沸腾的车间》为题的照片以其创作者娴熟的光影技巧吸引了担任评委的京城摄影家们.  相似文献   

18.
缘起山东画报出版社刚一成立,即倾其人力与物力出版了《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是一部以照片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反映1894-1994年中国历史的大型画册。我作为责任编辑之一,参与了《图片中国百年史》的编辑工作。在编这部画册的过程中,我们征集和接触到大量的历史照片。当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历史照片计有5000多幅,而实际选用到书里的只有2700多幅,一些摄影语言很丰富、很有意味的照片,或因离历史主线较远,或因牵扯到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未能选用。怎样将这些历史照片利用起来,成了一段时间里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其实,我们所想的不光是怎样利用起这些老照片,更重要的,还想把在编《图片中国百年史》中间形成的对老照  相似文献   

19.
专题摄影报道是以多幅图片或数十幅图片集中表达一个主题。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专题摄影采访,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1、领题照片和一般照片的关系 在一组专题摄影报道中,要有一幅或两幅概括主题的领题照片。领题照片思想要鲜明,能表现主题内容。其余的照片要围绕领题照片去阐明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主题,完善主题。每采访一组专题,虽然要从不同的方面拍摄一串串镜头,但在定稿时,要根据既定的专题内容,选择其中最能服务主题。最  相似文献   

20.
8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幅大照片: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满载粮食、皮箱等货物,已高出车厢许多,货物上竟然还坐了三个人!紧挨着驾驶员的背后也坐了一个人。未看标题和文字说明之前,我还以为是一幅批评照片,让那些忽视安全的人曝光;但看标题是《回家》,是反映在大堤上呆了近一个月的灾民返回家园的情景。看到这幅照片,既为灾民能够重返家园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安全担忧;若再发生交通事故,岂不是雪上加霜?摄影者和编者只考虑了一个问题——灾民回家,但将如此严重违反交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