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河殇》到《新闻调查》,再到独立制作人、传媒经营者,夏骏似乎一直在实践中尝试着突破。而他并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则是对中国电视的持续思考。《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或许正是这种思考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教室门推开,紧跟老师进来一人。此人模样,只消把那餐厅掌勺的大师傅,脱下白褂,摘掉大帽,换上黑色鼓圆的夹克和浅棕的工装裤,领出来——便是他了。“大师傅”快步上前,与等待的另一位老师握手,然后,迅速坐进角落。除了几个三心二意的学生,其他的都在仰视荧屏中正在播放的《新闻调查》,以为刚进来的,又是个慕名而来的旁听者。直到老师关了录像,把手向他作了“请”的姿势,“《新闻调查》制片人夏骏”,他才在一片如梦方醒的掌声中,登上讲台,带  相似文献   

3.
李鸿谷 《青年记者》2006,(15):49-51
“亮出你的额头来!”进入北京羊坊店西路,那个被央视新闻评论部称为南院的三楼《新闻调查》办公室,在这里呆了有些年头的“老人”庄永志望着柴静,直截了当地说:能不能变变你的发型?这是柴静《新闻调查》生涯的第一天。“非典”来了柴静进入《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制片人张洁在权  相似文献   

4.
段勃 《新闻界》2008,(5):36-38
本文通过普利策新闻奖和《南方周末》的“致敬!中国传媒”的对比以及《新闻调查》和《十字路口》栏目的对比将中西调查性报道题材区别鲜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尹敬媛 《今传媒》2006,(4X):60-61
1996年年初,“新闻调查”栏目开始组建;在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节目竞标中,“新闻调查”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周五黄金时段。当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独特的形貌。  相似文献   

6.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电视台的网站上有一张《新闻调查》栏目组的“全家福”,照片上人人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可是他们手中写有“2005坚持就是胜利”的横幅却增加了些许凝重。从中不难看出,制作新闻调查性节目背后的艰辛,而正是他们对于信念的坚守,构建了《新闻调查》特有的媒介品质。为客观原  相似文献   

8.
赛纳 《新闻采编》2000,(1):28-28
1999年11月3日,在第36届亚广联大会上,《新闻调查》又—次为中央电视台赢得了光荣:其代表中央电视台参选的新闻专题片《生命》,一举夺得东道主澳大利亚为本届亚广联年会设立的“广播电视特别奖”。 这是继1998年播出的《大官村里选村官》在蒙特卡罗获“女神银质奖”之后,《新闻调查》节目再一次荣获国际大奖。此次获奖,对《新闻调查》即将走过的3年半风雨历程无疑做了一次总结与诠释:这个高难度、大容量的新闻评论栏目已经开始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分量。 《新闻调查》之所以能在1996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晚间9时时段竞标中脱颖而出,正是顺应了新  相似文献   

9.
罗岗 《新闻记者》2005,(10):44-44
现在新闻调查类节目已经变得非常有“权力”,我说的“权力”意思是,当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来谈论中国社会的变化时,许多依据都是从新闻调查类节目中获得的。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有人甚至批评说知识分子了解中国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媒介,一个是以前的《南方周末》,还有一个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10.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