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有关生育的观念以及相关政策1.关于生育的传统观念。《孟子》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这句话有人解释为,"不孝的行为有三种,但不生孩子、没有留下后代是最为严重的。"还有人提出,这句话的含义并非如此。根据其截取的全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人们解读这句话真正想要说的应该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但君子认为他虽没有  相似文献   

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孟子在《孟子》一书中对孝道的解释,流传甚广。然自东汉末年赵岐所注的《孟子章句》至今人杨伯峻所注的《孟子译注》对此句的解释均颇多自己的见解,也有诸多的谬误之处。试在回归历史人物的时代、生平与原文字义的基础上,对前贤的偏颇加以辩证,对于当今学界的质疑之处,给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不孝有三”赵岐注提出质疑。指出赵岐注既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该文认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语,是原始宗法制时代人们的孝的观念。赵岐注没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区别,没有搞清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人们伦理观念的区别,错把秦汉时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等同于原始宗法制时代的伦理观念。该文在对赵岐注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相似文献   

4.
谢珠兰 《科学启蒙》2008,(Z3):58-60
我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结婚都好几年了,还没要孩子。可是,我是家里的独苗,父母老是给我灌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实在听烦了父母的啰嗦,拗不过他们,只好生了一个孩子。可是孩子一出生,我们家就乱了套,实在是太忙太累了。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君子观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有着四重面向,即君子的本性、君子的修为、君子的教育和君子的理想.孟子的君子观不仅为构建传统社会君子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也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留下来这一封建教条,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支柱,是对实行计划生育难以估量的阻力与暗礁,是超计划外二胎和多胎的祸根,它导致自然界本来平衡的性比率失去平衡,已造成或正在造成更大的一系列婚姻、家庭、社会问题,造成性案犯罪率的不断提高,使得溺、弃女婴,虐待生女婴的母亲直至逼其投井自杀等人命案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为此,必须引起对性比率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血缘传承的民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汉民族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对子女的"哺育"和"教育"被视为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古代这样的子女养育文化在汉字字形中也得到  相似文献   

8.
一、案例背景 我国经历了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社会,留下了许多的思想糟粕.比如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个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在我国还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用"根深蒂固"来形容了.  相似文献   

9.
后生可畏     
陶行知幼时因家穷,上不起学,只能在万安吴尔宽先生的私塾馆读书。这年他已九岁。吴先生讲《孟子》中的一章,原文是孟子的学生桃应提了一个问题:"舜做天子时,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怎么办?"孟子答:"像舜这样  相似文献   

10.
此章选自《孟子·告子》上篇,其文“卒章显志”,其要旨应如宋朝朱熹所说的:“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家于斯焉。”今天我们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思想的普遍意义和局限性。细品全文,孟子是按三  相似文献   

11.
孟子笔下的舜的形象俞绵超舜是孟子为表现其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纵观《孟子》全书提到"舜"或"大舜"的;有九十九处,其中能够单独叙述某个事件或较完整表达某种思想的,也有三十六处之多,文字达两千多字,约占全书总字数的百分之六。由此可见孟...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在他那里,儒家人性理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人性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孟子·膝文公上》,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注篇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里的“情”是指本然的资质,不是自荀子以降人性研究者所说的人的感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乃若其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这是颇合孟子原意的。他以为人  相似文献   

13.
"闻过"是否"则喜"?提出这个疑问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为批评找点心理依据. 孔子称赞子路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都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批评他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子路为人正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特的一位,他具备了君子人格,说他"闻过则喜"应该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4.
论《金瓶梅》中的伦理道德(续)辛文家族立嗣观念及其变异在家族宗法伦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生儿子,为家族立嗣以承宗桃,不要让祖先断了香火。娶妻生子,以供奉祖先的祭祀为目的,带有一定的义务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时候是把忠孝作为人格的标准,而讲孝...  相似文献   

15.
短文译注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rǎng&,窃取)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了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练习1.这段话中有两对单引号,请添上。2“.是非君子之道”的正确译文是()(A)这不是君子的行为(B)是不是君子的行为(C)是与非由君子来说(D)是与非君子有道理3“.请损之”的正确理解是()(A)请你减少它(B)请你别损害它(C)请让我减少它(D)请减少损害4.翻译“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5.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是:答案:1‘.是非君子之道’‘请损之……然后已’2.(A)3.(C)4.如…  相似文献   

16.
劝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手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相似文献   

17.
君子不受嗟来之食?未必!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受嗟来之食的说法早在<礼记·檀弓>中就有记载,在<孟子·告子>中又被引用,干百年来人们几乎将它视为真理,但今天我要向这种说法宣战.  相似文献   

18.
对人性本质作形而上的探寻,自古至今,从未消停.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主张,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主流思想,孟子的性善论思想集中于《孟子·告子章句》之中.孟子和告子通过激烈辩驳,张扬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思想,各有其可取之处,也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说齐宣王行王道时所说的话。全文是:“无伤也,是万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的这番话是在他指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矛盾行为后,对于齐宣王疑惑自己的行为心理而发出“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的疑问的解答。孟子这番解答,说得很含蓄、婉转。它的意思是:你(齐宣王)所以不忍杀牛,是因看到了牛“觳觫”,因而刺激了你的“不忍”之心,不愿其死;你所以以羊换牛,是因为羊没有表现出将死的“觳  相似文献   

20.
《舜发于畎亩之中》选自《孟子·告子》。在教学这段文字时,发现有两处地方值得研究。现提出来,同大家一块讨论。一、“空乏其身”,还是“空乏其身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