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涛 《新闻窗》2006,(4):31-32
电视创作是“形象、理念、感情”三者的统一。电视的特点决定它主要是以画面语言即用“形象”说话的,但说什么话,对谁说,以什么方式说,这里就涉及“理念”和“情感”的问题。对此,在电视界存在声画“两张皮”现象的今天,电视新闻画面的“细节”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要拍出令观众满意的电视新闻作品,使电视纪实语言凸现出“人本化”的新理念,就要突出“细节”描写,这是电视新闻创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李潮 《记者摇篮》2006,(7):57-57
《联播》类电视新闻栏目因为内容重大、信息权威、领导重视、百姓关心而成为各级电视媒体的侧重点。简单的将记者的报道制成大拼盘,或是编写编前编后话,甚至简单的将新闻制作成版块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观看高质量新闻节目的需要。要达到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联播》类电视新闻编辑必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牢牢把握节目的“节奏”。通常在每次新闻节目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然后按照每条新闻的价值大小依次排序,这一想法固然合理,但如果“新闻节目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纷纷就播音方式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一些新闻节目播音员已向主持人“转轨”,这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近年来我国电视综艺类、专题类节目主持人如雨后春笋,队伍不可谓不大,节目不可谓不多。但只有新闻节目主持人(尤其是消息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才是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真正趋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赵辉 《新闻知识》2006,(10):59-60
电视新闻经历了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过程,无非是将原来冷冰冰的播音员变得更亲切了,电视新闻走过了“英雄垄断”的时代,老百姓自己一不留神就成了新闻人物,可见电视新闻是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了。一、电视新闻需要人文精神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消息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荧屏上所有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任务的各种新闻节目总称,它既包含消息类新闻也包括专题类、言论类新闻。本文论述的新闻概…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过多过滥,成为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殊性.电视新闻中的“会海”,比之报纸上的“会海”更为严重.更引人注目。当前各类会议报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有重要比例。一些地市级电视台会议消息占到了电视新闻播出量的1/3以上,居各类消息之首。会议报道中包含了大量政策引导、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信息,但也有大量程序性、工作性内容,充斥着大量静态会议画面,观众往往不感兴趣,大大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电视特点最突出的体现.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电视新闻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本文结合自身的新闻实践,谈谈采访、应用电视同期声容易出现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评论已经成为评论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评论分支。如何遵循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应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要选择适合电视表现的主题 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一半。电视新闻评论姓“评”,“评什么”的问题便首当其冲,因为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用电视来表现。换句话说,电视新闻评论要  相似文献   

8.
罗秋实 《记者摇篮》2001,(10):47-47
电视新闻是可视的,这就决定了“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电视新闻可以暂时没有解说词和音响,但绝对不能没有“画面”。电视画面通常也叫做“镜头”。镜头可以分为“长镜头”和“短镜头”。如果一个镜头的时间长度在4秒钟以内,即为“短镜头”,超过4秒钟即为“长镜头”。在电视摄像技巧中,推、拉、摇、移镜头大部分都是长镜头。电视新闻有时问较长、传达信息较多的通讯和评论.也有追求短、平、快的消息新闻。本文所论述的长镜头的运用只限于消息新闻。  相似文献   

9.
顾相林 《青年记者》2007,(14):121-121
电视新闻宣传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形声并茂,快速高效。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固有的优势也在弱化。笔者认为,电视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新”与“深”的关系,才能不断拉长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顾相林 《青年记者》2007,(14):121-121
电视新闻宣传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形声并茂,快速高效。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固有的优势也在弱化。笔者认为,电视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新”与“深”的关系,才能不断拉长竞争优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文光 《青年记者》2006,(20):46-47
多用消息,让头条动起来报纸的头版是一张报纸的“门面”,头条又是头版的“眼睛”,头条之重要不言而喻。因此,不论是什么报纸,不论是什么人当总编,天天“操心”的,也许都是这张报纸的头条了。站在办报人的角度,头条有时的确难找。有本地的重要消息固然好,但不是每天都能找出一个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音画同步、现在进行时的现场感。怎样才能体现现场感,关键是要把现场呈现给观众。而要把现场呈现给观众,一是要记录过程、二是要展示人物。在手机极大普及的时代,似乎人人都是自媒体,但电视新闻的专业性仍然毋庸置疑。需要的只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的特点,有图有真相,画面更直接。这就需要电视新闻更好地发挥优势,记录过程、展示人物,让受众总是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达到我就在现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牟洪斌  李正 《新闻窗》2008,(4):80-81
电视编辑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称之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灵魂”,也有人形象地比喻为节目加工的“厨师”。电视编排技巧就好比厨师烹饪,除了用心,还需要掌握技巧,否则很难做出一道好菜。而电视编排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笔者作为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编辑,对这一点体会尤深。  相似文献   

14.
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性地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后,相继引起了业内,尤其是城市电视媒体对其内容选择价值及节目组织样式的效仿。“民生新闻”也由此成为业界及学界广泛应用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是指运用电视艺术表现手段,对新闻事实所作的及时报道,这种报道区别与报纸、广播等媒介的优势在于,电视新闻依赖于新闻现场的图像,达到播出时效性和屏幕形象性兼备。但是在实际的电视报道工作中,有些画面来不及传送,甚至无法拍摄,比如,有些国家领导人的互访信息、会谈信息,有些政治家、领导人发表评论、演讲,编辑只有文字稿;有些统计数据和概念,内容抽象,仅靠现场解说表达不清,有些事件发生地覆盖面较广,仅靠现场镜头远远不够……运用图表这一特殊的电视手段,不仅能弥补上述缺陷,改善和丰富电视视觉语言的表达,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美、信息美、时效美,我们认为电视新闻不但要注意文字的新闻性,更要注意在真实性、信息性、时效性等方面体现电视新闻画面的美感,并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画面独特的美感,利用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形象反映生活,用电视新闻画面独有的美感打动观众。  相似文献   

17.
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证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凯 《新闻爱好者》2009,(5):110-110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使人们不出门便能“一览”天下事:作为新闻传播媒介领域里的后起之秀,电视新闻以最真、最新、最客观、最社会性的姿态去面对观众,去完成时代赋予它的伟大使命。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证实性以及它们在电视新闻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洪波 《青年记者》2006,(22):56-58
新的世纪,电视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中国电视新闻的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必然的变革,处于中国电视发展大环境中的地方电视新闻传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令人关注。“新闻立台”、“电视新闻本地化”,虽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但是在历经了国外媒体  相似文献   

19.
应为众 《声屏世界》2003,(10):26-27
2003年初,一项全国电视收视率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是气象预报。虽然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也能归纳到新闻的范畴①,但对专职从事电视新闻的人来说,这一调查结果多少令人有些沮丧。天气预报拔得收视率头筹,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公众关心和需求程度最高的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二是被电视媒体视为“喉舌”主功能标志的新闻节目,其传播效果未必如自我感觉的那么良好———尽管电视新闻从业者为此倾注了极多的心血。电视新闻报道岂能不问传播效果?在我们的电视新闻栏目设置上似乎有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有两档以上…  相似文献   

20.
浅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资讯,如何在有限的播出时间选取最及时、最准确、观众最关注的新闻信息,是每个电视新闻记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每位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立足点。“一个成熟的记者需要严格锤炼3年,而一个高水平的编辑需要成熟的记者再锤炼5年。”一位资深媒体人士的话道出了在如今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电视新闻编辑要求的严格性。作为一个在电视新闻编辑岗位工作有一些年头的编辑,笔者认为,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而言,选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兴奋点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其工作就好比一个厨师,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给食客。在电视受众越来越细分的今天,电视新闻报道要吸引受众眼球,一定要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把色、香、味俱佳的电视新闻大餐奉献给受众。就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职责而言,与厨师的工作有着某些相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