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文《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它的语言诘屈聱牙 ,古奥难懂且多用口语 ,语气丰富而独具特色。今文《尚书》语气传达的语法形式包括疑问代词、语气词、副词和叹词。将今文《尚书》与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左传》的语气传达进行比较 ,就可以知道 ,从殷商、西周至《左传》成书年代 ,句末语气词从少到多 ,使语气由早期的单纯、直露变得较为复杂、委婉。疑问代词则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形成了完整的疑问代词系统 ,使得汉语的疑问语气已由早期的无标志形式或疑问代词表达发展为用疑问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相配合来表达。由于篇幅和记载内容特点的限制 ,今文《尚书》中出现的叹词就可基本反映上古汉语叹词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2.
荆州市荆州区北部土语中共有16个常用语气词,分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意义。其中,表陈述、感叹的语气词可出现在其它各类语气中。祈使语气是由其他手段而不是语气词来表示的。  相似文献   

3.
今《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它的语言诘屈聱牙,古奥难懂且多用口语,语气丰富而独具特色,今《尚书》语气传达的语法形式包括疑问代词、语气词、副词和叹词,将今《尚书》与商代甲骨、西周金和《左传》的语气传达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从殷商、西周至《左传》成书年代,句末语气词从少到多,使语气由早期的单纯、直露变得较为复杂、委婉。疑问代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形成了完整的疑问代词系统,使得汉语和疑问语气早已由早期的无标志形式或疑问代词表达发展为用疑问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相配合来表达。由于篇幅和记载内容特点的限制,今《尚书》中出现的叹词就可基本反映上古汉语叹词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是一部记述荀况一生的言语行事,成书于先秦晚期。在先秦的诸子散文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战国时期这部文献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情况,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而管窥先秦句末语气词实用的一般状况。《荀子》中的句末语气词较多,经过调查,《荀子》三十二篇中共使用14个句末语气词,分别是也矣焉乎与(欤)邪(耶)哉耳云夫然为尔已。还有一些是几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本文以《荀子》作为研究对象,做穷尽性的调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  相似文献   

5.
寻甸方言日常口语中,"么"常用作连词、语气和叹词。连词在于提出疑问,做出总结,表承接、选择、转折的意义。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申述和疑问的语气;句中语气词则用于句中停顿处表强调,目的在于提出话题,引起注意;叹词"么"常置于句前,表惊讶、感叹的意味。从语用上看,连词"么"可以充当话语标记,语气词"么"则具有标记话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何以……为”是古汉语中.袁示反问的固定结构,由“以……为何”句式发展而来,其中“何”是疑问代词(或称语气副词)作状语;“以”是动词或助动词,语义较复杂;“为”经常出现于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的时间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7.
寻甸方言日常口语中,"么"常用作连词、语气和叹词。连词在于提出疑问,做出总结,表承接、选择、转折的意义。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申述和疑问的语气;句中语气词则用于句中停顿处表强调,目的在于提出话题,引起注意;叹词"么"常置于句前,表惊讶、感叹的意味。从语用上看,连词"么"可以充当话语标记,语气词"么"则具有标记话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试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状语的疑问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状语的疑问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标记和强调。前者可以标记“反诘”和“揣度”两种语气,通过是否与句末语气词同现,这些标记副词可以分出等级;后者可以加强追究的疑问语气,其主要成员是“到底”和“究竟”。“究竟”的强调功能大于“到底”。  相似文献   

9.
浅谈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么”与“吗”一样是个疑问语气词,通过与“吗”的比较说明了“么”的语法、语用意义。表示弱发问语气是“么”的语法意义,对疑问点答案的有所掌握或高确信度是发问人用“么”问句的语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罗素珍 《文教资料》2007,(7):172-174
“邪(耶)”在上古时期是一个具有南方特色的语气词,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本论文通过考察南、北朝经典文献《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以及北朝的汉译佛经中“邪(耶)”的用法,探讨“邪(耶)”在南北朝用法的异同,从而揭示出南北语言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各方言材料和现存语料的考察,把句末语气词"着"分为两大类:表先行义的"着,"和表暂且义的"着<,2>".根据所表语气的差异再把"着<,1>"分为三小类:表祈使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相似文献   

12.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13.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般情况下,句末一个语气词单独使用,表达某种单一语气。但有时候,句末两个、三个甚至多个语气词一起使用,就是"语气词连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柳州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比普通话的语气词连用更为灵活和丰富,本文以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1985)中提到的6个现代汉语基本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对柳州方言和普通话句末语气词连用的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教材注:“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显然,这条注释的译文和释词不一致。如果承认“何施”是前置宾语,那么“为”一定是谓语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报”,而不是疑问语气词,“何施之为”应译为:(我们要)报什么恩呢?这种句式文言文中很多,如“宋何罪之有”、“何功之有哉”等。如果承认“为”是疑问语气词,那么“施”一定是动  相似文献   

16.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汉语口语中"X没?"结构中"没"的不同特点,指出"没"在口语中常出现在问句末尾,表达疑问语气,意义有一定程度的虚化。但它与句末常用疑问语气词"吗""么""呢"存在明显差异,仍保留着动词和副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语气词是语气在词汇层面上的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它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能粘着于句中的某个句法成分后面,赋予句子某种语气.疑问语气词是在现代汉语、韩语和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又很有特色的一类词.本文从是非问、揣测问、特指问、选择问和反问等五个方面考察了汉韩日三种语言的基本疑问语气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情况下,句末一个语气词单独使用,表达某种单一语气。但有时候,句末两个、三个甚至多个语气词一起使用,就是“语气词连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柳州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疑问句是指在古汉语中借疑问词和否定词而发出疑问的句子。按发出疑问的手段,疑问句分为: 1.借疑问代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wū)等。如: 何不试之以足? 2.借疑问语气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欤、邪、耶等。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