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是指新课程改革文化的实质与要旨,主要包括对人的看法和价值的重新认识,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彰显独立人格;对知识的再认识,重新界定知识;完善对教育的体认等方面。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构建的价值在于重新认识教育中的“人”,重新定位知识,再认识教育规律以及彰显教育公平等。但是,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构建却遭遇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一元性、教育行政化的强势存在、功利主义文化大行其道等因素制约。为此,必须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教育的去功利主义,正确处理课程改革中的多元文化,形塑契约文化,建立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支持系统以及参与课程改革人员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涵义·结构·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化人",在于不断满足人的生命精神成长、生命质量提升的需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构建与之匹配的学校文化.因此,对学校文化涵义、结构和品格的再认识,有利于规避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一、以课程为抓手,学习郑和精神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郑和文化和郑和精神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课堂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就会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则十分重要。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文化的体现,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自主探究、注重人格精神的课堂文化,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达到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的诸种弊端己日渐显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好地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推进,必须按照新课程蕴涵的文化理念,重新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综合性课程彰显其独立地位的同时,人们不禁要对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追问。社会课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贴近人们的生活和经验,因此,呼吁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由"化人"的课程向"人化"的课程转变,开展人文教育,彰显本学科的人文精神,以凸现人的主体精神,是本课程开展的旨归。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来,关于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构建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我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资源凝聚、价值导向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彰显与强化.本文旨在多维度思考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内涵,透视二者的内在联系,从高等教育实际出发,展望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的构建前景.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角色: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再是只知教书的工匠,而是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在反思中成长、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参与,强调改变教师的课堂专业活动方式,并通过这种课程参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教师专业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一、尊重学生是教师专业角色重新定位的前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学校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其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之于课程,其工具价值具体体现为:促进课程内容适性转化;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保护文化多样性,彰显课程特色。为此,学校、地方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理解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意味着什么?无论我们对新课程了解多少,持什么态度,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必须面对新课程,认识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下面谈谈通过学习与实践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一、重新认识传统的教学观1.传统的课程观与教学观:一是课程被窄化为学科、成为一种指令,教材则成为圣经;二是教学成为一种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2.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给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课程文化思维空间。新课程改革在以直面现实生活、彻底的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广阔文化哲学视野下 ,重新思考人、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以期建立新的课程文化精神 ,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化价值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是化价值分类等基本问题也有必要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化价值分类比较复杂,但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不同将化价值划分为物质类型的化价值和精神类型的化价值,精神类型的化价值可以划分为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重新认识美术教学,了解美术教学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对美术本体文化价值和学生学习需要的认识有偏颇,笔者认为不少教师在新课程下美术教学的认识与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实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在其指导下,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人性的发展。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显现出来,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滋润着人文精神的完善。随着内在气质、性格、价值观念、个性的积淀和形成,人文素质、人文素养逐渐升华为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精神的回归,是对数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新审视和界定。数学课堂教学要通过数学史的挖掘和利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构建与追求,数学美的发现与探究等方面彰显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化交汇的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两条线路:在知性层面上,我们希望引入西方的文化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从而实现中国丈化的现代转换;在隐性的精神层面上。传统文化仍然时刻影响着人们言行和深层价值观。这两种文化路向也体现在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历程之中。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先进丈化和教育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教育改革。在知性层面上,大家普遍认同新课程的理念和文化主张,但是,在隐性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差序格局下的等级文化、“无我状态”中的求同文化、消费社会中的“功利文化”、科学主义与效率至上的文化等仍然存在。构成了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文化阻力。  相似文献   

17.
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现实中,"专门化"的通识教育已将这种精神遮蔽。唯有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处置、整体教学过程的改革中彰显通识精神,注重提高教师的通识底蕴,并以通识精神指导学生的发展评价,才是通识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理念与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人精神的养育,造成人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人教育的理念,推进人精神建设,达成对“人”的真正理解。要搞好高校的人精神建设,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的观点,让受教育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化底蕴;要提高教师的人修养,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的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哲学、语言、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要改革课程体系,宽专业口径,拓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中增加入教育的内容;要重视科学课程的人价值,改进科学课程的教学,发挥其中人价值的教育功能;还要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化价值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是文化价值分类等基本问题也有必要进行再研究、再认识。文化价值分类比较复杂,但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不同将文化价值划分为物质类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类型的文化价值。精神类型的文化价值又可以划分为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等。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传统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特质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反思并积极寻求重建教师文化是解放教师和激发课程活力之关键所在。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孤立的教师文化之成因可以从教师个人和教学实际情境两个角度分析,而合作的教师文化可从营造适宜的组织气氛,建构教师间的相互对话,善用教学观摩进行专业交流,运用民主参与的合作成长模式和建构教师间相互支持的协同合作网络等方面重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