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2.
我校曾建梅老师上的“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采用探究、研讨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评介如下: 一、课前准备曾教师上课前拜当地地矿工程师为师,了解我国岩石和当地岩石的种类,名称和用途。并请工程师协助采集本地的稀有岩石,组织学生参观岩石标本,实地采集岩石标本。并给每两个学生准备  相似文献   

3.
自然常识课本第五册18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是专业性很强的课。在准备这节课的教学时,我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书上列举的八种岩石,学校岩石标本中只有二、三种。我想方设法借到了一套品种比较齐全,岩石的相位比较好的标本,这就为学生观察、认识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岩石的特性与岩石的形成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是一条认识岩石特性的规律。教学中我将教材作了一些变动,把后面的课文中有关岩石的形成部分提前放在这一课中教学。根据岩石的成因不同把书上的八种岩石分别归入火成岩(岩浆岩)、水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岩石内部结构和特性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或个别的岩石上,而是纳  相似文献   

4.
《认识岩石》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中的第二课,由于我们山区小学特殊地理优势,这一课我是这样教的: 一、因地制宜 激发兴趣 我们小学地处山区,学校附近岩石较多,课前,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由我带领到山上采集岩石,这一活动使学生们的情绪既兴奋又紧张。到了山上,学生们拿着铁锤叮叮(口当)(口当)地忙乎起来,不一会各小组分别找到了近十种岩石,且大多与课本上的插图相同。 二、对照图画 触摸感知  相似文献   

5.
《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小学《自然》课本第六册),要求指导儿童学习一点动物分类知识,并认识当地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培养儿童对动物进行比较、分类的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我采用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提供标本、实物、图片等讨论材料,激发儿童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儿童认识自然的开始。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呢?一、在观察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深入细致的感知活动。但是一般学生看东西,往往是无意观察,只注意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隐蔽的重要的特征。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弱点,我在自然课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细致地观察。例如,教“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时,课前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不同的岩石,  相似文献   

7.
<正>一、延伸课前《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我们虽然强调课前资料的搜集,但在课堂上,学生要么"囊中羞涩",拿不出多少资料;要么资料准备了一  相似文献   

8.
一、课前谈话,轻启儿童闭合的心扉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来给大家上什么课?生:语文课。师:可是,今天我这个语文老师“改行”了,想考大家一道数学题,大家敢不敢PK?生:敢!(部分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9.
(课前多媒体映现各种梅花的国画,同时民乐伴奏。学生一边观看漂亮的国画,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 [评析:课前创设情境,通过看国画、听音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师:同学们,刚才屏幕上展现的一幅幅国画里画的什  相似文献   

10.
讲授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岩石”这一课,我们认为要弄清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研究岩石?③怎样认识岩石?③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什么要研究岩石?课文中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讲述,并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怎样认识岩石?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去认识它。物理性质即颜色、光泽、结构、硬度;化学性质即观察岩石与化学试剂的反应现象和结果,例  相似文献   

11.
《能源矿产》是“地质”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教学的显著特点是:(1)让学生集中运用前几课获得的知识(地球内部的信息;岩石的成因;地质的变化等)作为基础,依据本课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推理认识获取新知(主要是煤的成因)。(2)从多方面进行推理想象,认识煤的形成过程,使推理能力由简单向复杂方面发展一步。本课的教学既是“地质”单元推理能力发展的高潮。也是地球岩石圈层结构知识的汇集点。  相似文献   

12.
《春天》     
《春天》(《自然》一年级下册第五课)属观察课课型。该课由九幅图构成,图一到图八把春天的景象分为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自然景象又分为天气情况和植物的生长情况。第九图综合了前八幅图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春天景观。教学目的要求是:指导儿童通过观察,了解春天的特征。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知识和心理特征,可采取愉快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儿童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校在三年级丙班组织了一次周会课公开教学,题目是“我们都来学习‘小虎子’”。由于事前教师认真地进行了准备,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好。现将活动情况介绍如下。教材的选择周会课没有固定的教材,要教师自已去选择。三丙班顾老师早在开学前就制订好了全学期的周会课教学计划。她的计划包括:课题(或中心)、目的要求、教学方法、课前准备等项。顾老师说她对计划的制订和教材的选择,紧紧掌握了“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准绳,同时也十分注意结合儿童实际,适合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在“小学教师”本年二月号上提到教初小语文第四册“狐狸和斑鸠”一课的目的,只是培养儿童爱好文学的兴趣,不必进行道德方面的思想教育。为什么?(启东吕四区金刚初小管守元) 答:“狐狸和斑鸠”一课(四册语文第一课、六册语文第三十二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对狡猾的狐狸的嘲笑,引起儿童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2~83页.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师:(播放视频动画片《西游记》及主题曲)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会唱的小朋友一起唱一唱(.学生跟唱)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中还有数字呢?是多少呀?生1: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生2: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师: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我想我们学习同样也是这样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就要学好本领,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评析《:西游记》是儿童喜爱的神话故事,孙悟空、唐僧等形象是小朋友熟悉的人物.课前交流…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Coursebook)第一册有十八个教学单元(Unit),每周学习一个单元,其中第六、十二和十八单元是复习课。前六个单元主要用于复习学员在入学时应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从第七单元开始学习新课。教科书中每一单元又分为两讲(Programme),每一讲的教学内容围绕一讲电视课展开。每讲内容包括:Pre-TV(电视课前)、TV(电视课)和Post TV(电  相似文献   

17.
【课例】最近,在一次教研课上,一位教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文。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师出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师:同学们,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请迅速浏览课文3~8小节,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没有人举手)师:再仔细读读课文。(还是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3.意识到形成合作探究、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分组观察的岩石标本(1号:花岗岩,2号:砂岩,3号:页岩,4号:石灰岩,5号:大理岩)、其它标本(6号:玻璃,7号:砖头,8号:煤,9号:水泥)、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新课改发生了较大的变革,2013年将注定成为微课元年。以生为本,课前自学、课上展示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前不久,笔者尝试运用微课理念,开展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这一教学活动。一、教学实施1.课程名称:古典诗词表现手法赏析。2.教学目标:了解古典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初步学会鉴赏。3.教学设计:(1)下派学习任务单——区分表达方  相似文献   

20.
四个没想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儿童的功课排满。”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着大胆放开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其自由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彩虹的秘密”一课为例,谈点个人感触。“彩虹的秘密”一课在小学自然第十册第六课。本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收集调查→课前游戏→课上交流→实验探究→课外延伸。本课教学中的“四个没想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没想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