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1989年第4期刊登了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后,同年第6期又刊登了蔡长宁同志的《广播电视“本论”研究浅析——兼与陈尔泰同志商榷》。本期我们再次刊登陈尔泰的《答蔡长宁同志》,同时刊登了雷跃捷同志的《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对陈尔泰的两篇文章都有所评论。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问题,欢迎读者参与讨论。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把争鸣引上健康的也就是科学的、民主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曹茜同志这篇简介,是在本刊今年第3期《讨论与争鸣》栏发表陈尔泰同志的《答蔡长宁同志》和雷跃捷同志的《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两文之前写的,因此没有触及上述两文所进行的讨论,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陈尔泰同志的观点,以便进一步开展讨论和争鸣,故予刊登。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真阅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4期以来刊登的陈尔泰同志的两篇文章以及参加争鸣的蔡长宁同志和雷跃捷同志的文章。在此之前也拜读过陈尔泰发表在《黑龙江广播电视研究》上的有关物本理论的文章。同志们积极探讨广播电视理论问题的精神,笔者感受很深。这里笔者也谈谈自己对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分别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有关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文章(1989年第4期),及蔡长宁同志对此文的商榷文章(1989年第6期),不久前又有机会在《学刊》编辑部读到了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笔者认为,陈尔泰同志的两篇文章,有许多观点值得商榷。笔者愿借《学刊》一角,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谬误之处,欢迎尔泰同志及大家批评。广播电视理论争鸣是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争鸣,我们可以在广播电视理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澄清理论上的一些是非问题;通过争鸣,研究者可  相似文献   

5.
读了杨田村同志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第3期上的《评作为指导思想的“物本理论”及其他》一文,我感到有必要再写此文来详论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并借此谈些不同观点以就教于杨田村同志。一、这场争论的“症结”与意义杨田村同志在上文中说:“这场争论是由陈尔泰同志的文章所引起的。但是他与蔡长宁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4期上发表了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其中有不少观点颇为精辟、并有见地,但也有个别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尔泰同志论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物本”与“人本”问题淡点不同看法,以就教子尔泰同志。尔泰同志说:“在研究广播电视的理论中,常见的是不自知广播电视理论应是物本理论还是人本理论。……现在用传播学观点研究广播电视的理论就是很典型的人本理  相似文献   

7.
一、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对象陈尔泰同志在1989年第4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发表的《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引起了一场论争。这次争论涉及到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使这场争论具有了较为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去年第4期、今年第2期先后刊登了陈尔泰同志的《关于20年代境内“外台”史料的几个问题》和《奥斯邦台不是中国的广播电台》两篇长文,主要对《中国现代广播简史》①(以下简称《简史》)中的某些观点和论述提出了批评意见。对此,我本人表示欢迎,并愿就有关问题与读者和陈尔泰同志商榷。就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开  相似文献   

9.
陈尔泰同志的某些理论观点引起了一些争鸣,我认为是好事情。理论的成熟有赖于观点的撞击,而辩论,是最能促人思考的。必须承认,我不太同意陈尔泰同志在《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的个别观点和他在其它一些文章中的某些看法;但我能理解一位研究者在坚持自己通过艰辛努力而得到的发现时那种强烈的、甚至近于偏激的态度。我认为,陈尔泰同志可以而且应该从批评中汲取某些有益的信息,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的理论是必要的。但我们也要承认陈尔泰同志的理论是独出心裁的,一看便知,是作者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产物,而不是陈陈相因、东拼西凑的结果。它从理论结构到行文风格都是有个性的。尽管许多人对是否一定需要采用目前这种艰涩的表达方式持保留态度(本人是其中之一),但毕竟个性是理论研究极其宝贵的品格,是理论创新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之一。陈尔泰同志的文章是能启发人思考的。还有,陈尔泰的理论如不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为回应陈尔泰同志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先后发表的两篇批评拙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的文章,笔者在<学刊>上发表了<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以下简称<若干问题>)一文.文末最后说:"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祝愿陈尔泰同志写出更多的像<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这类的文章,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16日,由"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和电视与新闻学院合办的"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广播电视方面的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雷跃捷代表承办方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12.
学术争鸣是活跃学术空气、集思广益、寻求真理的有效方式。而这种争鸣发生存传播学这个不特不受重视、而且有人反对的研究领域,就尤其值得高兴。如果某个“争鸣”又是冲着自己来的,那就更可庆幸了;因为这样不但有助于澄清问题、引起更多人对传播学的兴趣,自己还将是这场争鸣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读了《国际新闻界》1987年第2期上郭健同志《也论传播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以下简称《也论》)一文,实觉喜出望外。首先谨向郭健同志鸣谢。  相似文献   

13.
在1987年第4期的《国际新闻界》上,王志兴同志发表了《传播学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它》(以下简称《王文》)一文,对笔者发表在1987年第2期的《也论传播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以下简称《也论》)提出了若干批评。正如《王文》所言:“学术争鸣是活跃学术空气、集思广益、录求真理的有效方式。而这种争鸣发生在传播学这个不特不受重视、而且有人反对的研究领域,就尤其值得高兴。如果某个‘争鸣’又是冲着自己来的,那就更  相似文献   

14.
按:本文选自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一书撰写的《节目形式》一章的未定稿。《中国广播电视学》是广播电视界的一些同志集体编著的一本学术理论著作,尚未定稿。壮春雨同志在《节目形式》一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特节选发表,供有志于研究这一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尔泰同志所写的关于广播电视物本存现理论的文章,对以往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读后,觉得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一、科学的广播电视理论不必拘泥于“物本”“人本”视阈科学和实践发展说明,确立恰当的理论研究对象十分重要,它关系理论建构的科学性问题。广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第一、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于1988年6月、1990年8月先后召开。本刊第30辑陈尔泰的《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第4辑赵玉明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筹建和试播始末(调查报告)》分获第一届一、二等奖;第47辑哈艳秋的《伪满14年广播历史概述》获第二届评选三等奖。在两届评选中获奖的广播电视史学论文还有:二等奖白谦诚《广播电视节目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2期),三等奖哈艳秋  相似文献   

17.
《〈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熙》一文由日本美术史学者铃木敬撰写。此前,中国美术史学者薄松年和陈少丰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读〈林泉高致·画记〉札记》的论文,其中的部分观点和内容引发了铃木敬的质疑,故有此文。从文中可以看出铃木敬严谨的考据态度和敏感的问题意识,但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薄、陈论文的曲解和误读。此后,薄、陈又发表了《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一文,对铃木敬的质疑做出回应,并进一步深入、细化了研究内容。阅读中外学者的三篇文章,可以领略他们之间积极的学术争鸣活动。每次争鸣以回应和商榷为出发点,进而通过双方精密的文献考证和追求极致的学术态度,使得对于《林泉高致》以及郭熙、郭思其人其事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8.
《〈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熙》一文由日本美术史学者铃木敬撰写。此前,中国美术史学者薄松年和陈少丰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读〈林泉高致·画记〉札记》的论文,其中的部分观点和内容引发了铃木敬的质疑,故有此文。从文中可以看出铃木敬严谨的考据态度和敏感的问题意识,但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薄、陈论文的曲解和误读。此后,薄、陈又发表了《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一文,对铃木敬的质疑做出回应,并进一步深入、细化了研究内容。阅读中外学者的三篇文章,可以领略他们之间积极的学术争鸣活动。每次争鸣以回应和商榷为出发点,进而通过双方精密的文献考证和追求极致的学术态度,使得对于《林泉高致》以及郭熙、郭思其人其事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89年8期曾刊登蓝鸿文同志撰写的文章《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10月,接蔡长宁同志信,对蓝文中共于近代报刊开始的时间提出质疑。蓝鸿文同志认为他文中所持观点是有据的,是正确的。之后,我们将蔡长宁同志的来信转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下面刊登的即是蔡长宁同志的来信及方汉奇教授就此问题发表的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应运而生。正如吴冷西同志在创刊词中所讲,当时,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正茁壮成长,蓬勃发展,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迫切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开展理论研究,以探索规律,指导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创办的学刊,为广播电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汇聚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交流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开展讨论和争鸣的园地。它的创刊,切中时需,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