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史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最悲壮而又最出色的乐章。《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最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  相似文献   

2.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诗篇章。司马迁的史传学同屈原的辞赋、杜甫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一样,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4.
尚惠芬 《成才之路》2009,(17):36-37
《史记》是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对于司马迁的这部可以说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不朽著作,鲁迅曾经予以高度的评价,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这两句评价极为中肯,一方面指出了它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但是一部体大精深、无与伦比的历史名著,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6.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其实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作为批评其他作品的类比对象 ;成为小说创作的比较对象 ;《史记》的创作动机在文学批评中的利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史记》。  相似文献   

7.
李芳 《现代语文》2006,(12):119-119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试图以《项羽本纪》为例,从学的角度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一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窥豹一斑,进而对《史记》的艺术特征作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对司马迁的《史记》给予很高的评价,赞美这部不朽的巨著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学界对此多有论述。至于“无韵之离骚”这个精辟的概括,不少文章虽有所涉及,但尚无专文论述。有人解释:所谓“无韵之离骚”,“即是说《史记》不但是一部最优秀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虽然是散文体裁,没有韵律,但它同诗歌中的《离骚》一  相似文献   

9.
汉武盛世,人才荟萃。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精辟评价。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成为历代史家编撰史书的范例。因此,他被称为“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相似文献   

10.
《左传》和《史记》是先秦两汉的两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依年纪事,传述春秋,语言简练,叙事生动,特别是其战争描写成为后代作品的楷模,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史记》是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毕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传文学的代表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史记》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和吸收就是一个。通过晋公子重耳逃亡事在二书中的不同描写。可以分析《史记》在对《左传》的吸收的基础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被公认为是其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主体和情感的潜意识都受着情感所支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焦点。本文从亨利·詹姆斯的历史轨迹和主体情感、叙述视角以及读者阅读当中的感受与理解,阐述其不确定的情感,以此来剖析作品独具特色之源。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五名教育",就是选择与荣辱观相关的"名人"、"名言"、"名事"、"名著"、"名胜"教育学生。"五名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来促进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五名教育"的实施应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王改利 《集宁师专学报》2011,33(2):56-61,67
妥木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油画作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很强艺术感染力,流露出浓重的草原文化气息。该文以妥木斯先生油画作品中情感与色彩的表现为研究对象,以其各个历史时期的油画作品为线索,以时代要求为依据,从其情感和色彩的结合来解读其油画作品的艺术内涵与魅力。  相似文献   

14.
王茂荫传略     
王茂荫是我国清代著名理财家,本文根据翔实的史料,对王茂荫的家世生平、货币理论和行钞主张、人才观点、直言敢谏之风和品性行谊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介。  相似文献   

15.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 ,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寅初先生是安康现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教育工作者。他一生参与、见证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历史变迁,并用诗词记录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和情感体验。整理研究刘寅初先生年谱,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诗歌,同时也为研究安康近现代诗人群体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撰写历史题材小说。他的小说被日本文学评论家称之为"中间小说"。以井上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中国历史题材小说代表作品的剖析,探寻井上靖创作中国历史题材小说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小说史观、鲜明的文学特色、精巧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美学意义,对日本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略谋家和政治家。从曹操执政之始他就在被猜忌中凭才干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颠峰,直至受遗二主。佐命三朝,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和司马懿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以后一些史书,例如《晋书》,对司马懿都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但是自宋以来,司马懿的历史地位渐被湮没,明清至今,尤其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戏剧小说、说唱文学更是把司马懿说成了无能甚至是反派人物。这种演变,同尊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诸葛亮被神化是一致的,同步的。其实在三国鼎立中,借吴刀杀关羽,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皆出自司马懿之手。至于妇孺皆知的《失街亭》,《斩马谡》,也当然掩盖不了司马懿的智慧。就连空城计。从战略上来说,司马懿也是胜利者,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神来之笔。他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辉煌战绩和高妙谋略被埋没。如“静卧待刺客”,“神速擒孟达”,“百日平辽东”,“韬晦诛曹爽”等。这些史事都表现了司马懿足智多谋,变化若神,所向无敌。现在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中后期著名的学者、史学评论家胡应麟(1551—1602),其治学以"淹博"、"会通"而著称,著述丰厚。其中《史书占毕》一书较集中地反映了胡应麟的史学批评思想,在史学批评观上提出"务成曩美,毋薄前修",在史家修养上提出"公心"、"直笔"二善说,在史文表述上提出"约而该,赡而整"等思想认识,这是从唐代刘知V《史通》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之间十分重要的一部史学批评著作。  相似文献   

20.
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启蒙思想家、诗文作家,同时又是远离南方文人创作集团的廖若晨星的北方知名剧作家之一,这种独特的身份赋予他的剧作许多不同流俗的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傅山的剧作《齐人乞食》属案头讽刺剧,旨在讽刺清初汉族理学士人的变节作官,抒发自己由民族气节而发的激愤之情。《八仙庆寿》的体例属当时民间流行的别具一格的敬酒祝寿剧,具有一定的可上演性,作者在阐述养生之道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救时讽世、愤激避世之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