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教材简析这一单元教材是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编排的。本组选编的三首古诗词和三篇散文,都是游子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却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入手,论述了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全文仅仅抓住古诗词的有关诗句,并通过赏析来论述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从家乡、亲人两方面分析诗人的乡土情结。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诗词集中表达的情感。诗人以山川之美赞颂祖国。国家危亡时,诗人悲忧叹乱,甚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我们诵读古诗词,更要继承和发扬诗词所体现的精神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李媛 《教师》2010,(10):78-79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诗的国度,天地精华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每一首古诗词都蕴涵着诗人们对家乡、对友情、对山水、对生活的深厚情感.而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就是在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意义.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从朗读开始,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品读鉴赏,领悟诗作的艺术风格,品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的瑰宝。它负载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审美意象,传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作品,学好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古诗词如同一幅画卷,不仅仅表现出盎然生机的"象","象"中还有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表现出个人情感以及诗人内心的意志,读来如实境在眼前,使人获得美的刺激。诗人在古诗词中对色彩的运用是有精湛的技巧的,知道什么样的色彩能吐露出自己的内心。当色彩与内心结合,它们之间便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教师可以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将色彩的表现作为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根据色彩的象征意味、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色彩所构成的内心环境等,引导学生走近诗人。  相似文献   

7.
蒋云飞 《现代语文》2011,(11):62-63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更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占诗词中的名句佳篇浩如烟海,不可胜数。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歌,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巨大文化财富,更是精神的瑰宝。古诗词教学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中所表现的不仅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更是诗人的品格和修养。如果教师能把诗词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古诗词以遣词造句的精妙、意境的独特唯美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古诗词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发现,要充分发掘和感受古诗词的独特之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有“灵性”追求。一、发现与整合:古诗词中的“灵性”如何让古诗词和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化学反应,碰撞出美好的火花,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抓住古诗词中的“灵性”。  相似文献   

9.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词的语言简练.意境悠远。令人叫绝的字词后面隐含着诗人的心情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和爱国之情是古诗文作品的常见题材。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语文教师要教导学生步入诗人的情感天地.用心聆听和感受诗人情愫。培养其爱家人、朋友、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教学可以使我们从中汲取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生的深刻认识,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每一首诗都熔铸了诗人浓郁的感情和思想结晶。通过古诗词阅读与欣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准;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88):39-40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体系当中,古诗词教学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模块,也是教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古诗词鉴赏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审美熏陶,也能使学生与诗人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意象是古诗词表现美感的集中体现,由诗人所创设,体现了外界的景物与诗人内心感受的统一,是思想情感借助外景的一种表达形式。分析意象能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涵形成深入理解。文章以初中古典诗歌意象为切入点,对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的一般规律以及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策略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2.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主要表现为:一、追忆已经消逝或虚幻的人事物景诗人常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即以虚象  相似文献   

13.
鲁燕  刘红霞 《考试周刊》2011,(74):59-60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来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但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重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视了进行语言表达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成为一个空白点。作者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入手.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四种语言表达的训练措施:述诗中的“画”、塑诗中的“人”、用诗中的“理”、学诗中的“法”。  相似文献   

14.
到民间采风去以“家乡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可以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搜集有关方言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写探究小论文;还可以写当地过中秋、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新人教版)提示:写民风民俗一类的作文关键要选好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和成败。而选择最佳写作角度的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我国自古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并专门列出精选的70首古诗词篇目,要求学生背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发现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差距还很大。所以,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切实搞好古诗词的学习,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绘制古诗词意境图上学期期末,学校号召各班设计出符合班级特点,各具特色的寒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内容。我想,古人作诗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古诗词…  相似文献   

16.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古诗词因内涵丰富,审美价值高,艺术手法多样而深受人们喜爱。在欣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大量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反弹琵琶”这种艺术技法,使古诗词诗意翻转,推陈出新,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光辉,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常常表现为“以读代赏”或者“朗读不够,资料来凑”,忽略了古诗词教学中思维过程的展现和对文化意义的追求。对此,从聚焦“这一首”入手,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再依据“这一首”的特质设计恰当贴切的教学活动。从“这一首”走向“这一类”才是实现古诗词高效教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有悠久的诗歌创作传统,在漫漫历史中涌现出大量灿若星河的伟大诗人和诗篇。诗歌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才华。孔子时代就有“诗教”的教育认知,当代语文教育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古诗词无疑是其主要载体。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课程改革深化,“以核心素养为本”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与评价逐渐成为共识。古诗词这一富于传统文化印记的内容也在教学和测评方面有了新样态。  相似文献   

20.
诗词吟唱,是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非常好的做法。我国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明珠。历代许多著名的优秀诗人、词人,非常成功地运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表现时代的风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古诗词通过配上优美的旋律,更有利于中小学生掌握古诗词,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