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学工作者投入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工作中去。然而文本作为文学作品的基础,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疏离文本"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要现象。本文分析文本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重点讨论了"疏离文本"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并提出了如何有效解决"疏离文本"现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作品教学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可以视为对中国当代文学所做的一次个性化解读与阐释.首先,结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合理选择切入文本的角度;其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情绪、心态,并进而推知作家的心境与感受;再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相关知识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析.由此,把当代文学作品教学变成为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愉快的阅读过程,也可以变成对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综合素质提升的有益训练.同时,不能把文本解读与文学史的叙述分割开来,两者理应是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3.
张洋 《成才之路》2012,(3):25-25
目前,高职高师大学生文本本位意识和文本细读能力缺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与大学生文本审美能力培养相脱节的问题。文本审美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与实践。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文本审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素养,才能弥合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间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诸多困扰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学生不读文学作品的现象,要大胆引入影视文化资源和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要坚守文学立场,回到文本自身,采取文本细读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方法革新的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针对文学授课过程中的学生厌学心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出将体验性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经典文本的领悟能力。该"体验性"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作家个体存在与思想状况的体验、及作家生存语境的还原;其二是对作家作品的文本鉴赏,通过现场阅读和讲解唤起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文学审美感受;其三是对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思想和阅读状况的体验性把握。  相似文献   

6.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然而在文学研究活动中,常常出现忽视文本细读的现象。文章通过阐释文本细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充当奠基石、“源头”的作用,意在引起人们对文本细读的重视。重建人文精神以便更好地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普遍对文本缺乏深度阅读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隔膜和疏离相当严重,互动式分组教学通过学生身份的改变,加强了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去阅读文本,通过试行发现,在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互动式分组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必须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变迁。在改革措施方面,我主张教学模式的转化,由过往的以知识累积和识别为目的的授课范式转变成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精神为主的经典文本教学的范式。即: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并且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这一模式在实施时的可行性方法为:一是精选文本;二是突出经典文本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原创性特征;三是张扬经典文本的研究性教学之旗。通过实践,以经典教学为切入口,实施经典文本教学模式的意义有三:一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教育背后的巨大教育空白——人文教育;二是突出了课程的特长,即审美性;三是克服了现代文学教学的空疏化倾向,并有助于引导学生研读经典。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教学课时压缩、教材陈旧、学生兴趣减退等。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生的现代意识、历史意识、文本意识、问题意识;通过这四种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文学功能与艺术魅力,更好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中出现的人文精神滑坡现象,本文旨在调整和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理念。立足于作品"文本"的教学,重建文学阅读的审美空间;通过文本的细读途径,建立读者与作者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桥梁;通过图文互释的方式,形成对话的多重性和交叉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弘扬人文精神,强化人文教育"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但在"怎样教",即如何更好地实现与实践上述教改理念,学界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从文学本体出发,认为"以文本为本,注重文本风格的讲授","回归文学本体,彰显文学性教学","感受文学之美,强化人文教育"是实现与实践上述教改理念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作为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有它自己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为文学课,它要求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作品的精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欣赏能力和分析评判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打开学生思维方式,多视角、多维度分析作品.作为素质教育的课程,它应该通过对经典的阐释来指导学生的人生行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思想.在教学中,需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体现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比如每天看的报纸,休闲娱乐的电子书,甚至对公交站牌的浏览,所谓阅读无处不在。阅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了阅读.现代人的生活秩序将会被打乱,社会秩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文本阅读是众多阅读方式中的一种。是指对作品本身的深刻理解,和作品内涵的感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本阅读的能力却出现了越来越弱的现象。在现当代的文学教学中也不重视文本阅读学习,这更加重了文本阅读的下滑趋势。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本文将对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大众化背景下,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应该体现出对人文性教育的坚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文本阐释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力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认识评价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校扩招、专业课课时调整、通识课启动等新情况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新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几十年来的"老"话题,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文本解读、审美感悟依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是教学深化的基础;文学性的进一步强化、双向式思考是优化教学的步骤和措施.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再解读":文本分析和历史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一种以经典重读为主要方法、被宽泛地称为“再解读”的研究思路,最先由海外的中国学者实践,逐渐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注意。“再解读”可以说是90年代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倾向。这一研究思路基本上是选择一个特定的文本,呈现文本的修辞策略、叙事结构、内在的文化逻辑、差异性的冲突内容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在文本中的实践方式。再解读的思路主要为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与文化(尤其是作为左翼文学的“当代形态”的50—70年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但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仅止于对具体文本进行重读,尚未形成更“完整”的研究论著。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大多存在一些问题:以教材为指导,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概念为授课中心,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导致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日渐下降,对作品的感知角度存在偏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分析文本细读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人文情怀的塑造,以及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本细读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元杂剧部分,采用硬读法、溯源法、比较法等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读训练,培养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作品、解读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