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悲剧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它因美而毁灭所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是任何其他体裁作品所无法比拟的。通常,我们把具有悲剧因素的文本统称为悲剧性文本。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承受痛感的积极心理、优化人格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悲剧性文本的教学应以悲剧的本质和特征为依据。“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即:悲剧表现的内容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以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来反证“价值”。悲剧的痛感和快感以及痛感向快感转化给人带来了深沉而久远的震荡,对深化悲剧审美效果有…  相似文献   

2.
徐剑舫 《学语文》2003,(5):30-30
悲剧被称为“文艺的最高峰”,在文学史和美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 ,都编选了大量的社会性悲剧作品 ,重视这些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 ,不仅是美育的要求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将很有帮助。鲁迅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指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悲剧所反映的内容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二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遭到了毁灭。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觉得 ,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应该以悲剧的基本特征为依据 ,抓住三个环节进行 …  相似文献   

3.
悲剧世的特点是来自于悲剧现象的客观存在,作家进行审悲就是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审视、观察,通过一定的距离,调动一切手法,使生命力充分活跃起来,充分表现悲剧现象的悲痛,并引导读者去追溯造成悲剧的根源。同时,“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所以,在我们着鲁迅的作品时,特别是看《孤独者》这样最纯正的悲剧作品─—以觉醒知识分子被毁灭的悲剧性作品时,应该把研究中心放在悲剧主人公有价值的东西的发掘中,对对象进行理智的思考,只有当读者在悲剧主人公身上发现最宝贵的东西丧失掉以后,才能陷入悲痛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在现如今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古今中外各类文本中悲剧性文学作品应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的。悲剧性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悲剧美,而这种美可以使读者在复杂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去共鸣,进而可以激发读者深刻的思考,甚至优秀的悲剧性文学作品还能够让人们的灵魂净化。所以悲剧性文学作品比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审美价值。但悲剧性作品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而且中学生的阅历、理解力、想象力和感悟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时要多角度、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悲剧的情境,以进行悲剧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悲剧性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其悲剧美。在此,笔者结合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与屈原楚辞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虽因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格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对命运的思索与抗争却又十分接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的人生抉择,是其悲剧的起点和终点。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对比较研究古希腊和楚文化中的悲剧精神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悲剧性思想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成因有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他的悲剧性思想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死亡情结、迷惘意识和独特的硬汉精神。然而海明威的悲剧绝非等同于悲观,因为他的悲剧中蕴含着美学思想,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幸福与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作品,倾注着创作主体温暖、诗情和爱的感情激流,这使安徒生的作品在悲剧的叙事中显出特殊的韵味和美学风范。文章从作者对悲剧的温情叙述和对死亡的诗化描述两方面对安徒生童话的悲剧之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志 《成才之路》2009,(30):73-73
悲剧性作品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生动深入地展示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突中有价值的生命如何被否定或毁灭的过程.深刻尖锐地揭示了社会、人生中人的生存和追求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生存悲怆性。悲剧性作品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理性启迪。对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以学生解读悲剧性文学作品时普遍的心理反应为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依据,悲剧性作品的教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严格意义上的、具有鲜明悲剧性的悲剧作品。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文学创作在获得自主性的同时也在走向边缘化,文学的悲剧性也日趋模糊与淡化,但我们仍可发掘出当代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悲剧意蕴。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并不缺少对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生存悲剧的反观和省思。  相似文献   

10.
《长日入夜行》是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代表作。本文运用读者接受文论方法从人物本体命运的悲剧性设计、读者对悲剧的同情观照及作品悲剧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剧本所体现的虚无的人生观和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迷失,从而得以了解奥尼尔文学创作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以其悲剧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标志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对悲剧创作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悲剧创作观念。本文以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作品为例,结合作者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深入地分析了其悲剧性人物在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的困境与悲剧性,揭示了其悲剧性人物的悲剧根本。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悲剧性课文,重视这些悲剧性课文的美学色彩,不仅是审美教育的要求,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都很有帮助。从悲剧美的角度出发,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悲剧性促使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主体的角度说,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清醒的把握。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隐藏着这种悲剧意识,一个主体意识充分自觉的人很容易在文学艺术中感应到它。鲁迅小说深沉的悲剧意识使之超越了现实层面的意义而在更为广阔的时空意义上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和认识小说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涵便成为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悲剧诗的典范——重读《孔雀东南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悲剧性的作品,但如果用人言人殊的西方悲剧理论规范起来,则每每认为其中的悲剧性有所淡化,不够彻底。重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渐渐“敝帚自珍”起来:它既具有中国悲剧作品的基本特色,又契合西方悲剧理论的公认原则,说它是中国悲剧诗的典范,当不为过。 悲剧最早的定义见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悲剧意识,可以理解为是对悲剧性现实的反映。《聊斋志异》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世情悲剧意识。世情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四类,即恋爱悲剧意识、怨弃悲剧意识、伤别悲剧意识和同性悲剧意识。虽然作品中饱含着悲剧意识.但是作者仍试图采用戏谑、因果报应、团团结局等方式,对悲剧意识经行消解。这些消解因素只能体现在某些表现形式方面,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基本冲突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美学悲剧是指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 ,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 ,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 ,从而显示出超常的生命力 ,把主体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超人的意志力提升到崭新的高度 ,展示出人生的全部价值。因此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悲剧 ,或者是否具有悲剧性 ,悲剧人物是否具有悲剧精神是最根本的因素。悲剧精神是悲剧性的精髓。我认为 ,美国作家李黎的小说《最后的犹大》应该是包含这一因素在内的一部悲剧性作品。《最后的犹大》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纳粹统治时期的故事。清查、搜…  相似文献   

18.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正是借助文学表现人生,表现命运,才具有了永久不衰的魅力。而悲剧作品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提升入生价值的作用。一、悲剧作品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珍贵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宣告了一个生命的诞生,此后,生命经历了一个“悲剧性”节奏,出生——成长——成熟——衰落——死亡,是一系列的不可逆转的过程。自古以来,人对生命就有着一种忧患意识,与广博的宇宙相比,人生实在太短暂了:“人生若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不能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人生不…  相似文献   

19.
悲剧性作品历来都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珍,以至真、至情、炽烈的悲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部经典的悲剧性作品,正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必要性谈起,就具体的教学开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金瓶梅》中,李瓶儿是继潘金莲之后的第二大悲剧人物。文章主要分析李瓶儿的悲剧性特点:性格、家庭、社会悲剧。通过对李瓶儿悲剧性特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习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推进世情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