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3.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4.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5.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的方式多种多样,或以特征代本体,或以专名代泛称,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  相似文献   

6.
借代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诗歌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解说。(2)诗歌的哪句诗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题步骤:先总写,诗歌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再分析,诗歌用什么词语替代什么事物;然后写出表达的事物具有的特点;最后,写出使用借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是一种古老的辞格。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古诗词时,要注意理解其中包含的借代手法,才能更深地领悟诗词的妙处。下面列举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手法加以分析。 1.以结果指代原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中不直言“瘦”,却说衣带宽缓。表意非常委婉,这正是借代修辞所能获得的表达效果。“衣带缓”是“人憔悴”的结果。这是原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人们对她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她象圆规一样细脚伶仃的外形特征。课文中的“圆规”,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中的特征代本体。但是不少人却把它和比喻中的明  相似文献   

9.
“借代”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关于它的定义,有关专家曾作了多种解释,在此不再赘述。说法虽然不一,但有三点明显相同:一是代体代替本体出现;二是二者间有相关性;三是运用借代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具体形象,简洁生动。根据代体和本体间的不同关系,人们又分为用特征或标记代人或物、用部分代整体、用特殊代泛称、用泛称代特称、用具体代抽象、用实数代虚数、用处所代人或物等几种情况,这无疑都是很恰当的。根据“借代”的定义特点,在平时的读书中,我发现有些语言现象应  相似文献   

10.
一、概念要明确。揭示概念的方法应该从修辞格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考虑。如借代,彭嘉强等主编的《实用修辞》这样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这个定义才真正揭示了借代的含义,明确地指出原来的人或事物与借用的人或事物是密切有关的。借代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紧密联系,有着不可分离的相关性,因而多是固定的。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任意借代是不恰当的。如,用“延安”代替“党中央”,延安毕竟是党中央曾经在过的地点。“延安”与“党中央”两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也是永久固定的,用来借代,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11.
吕永海 《学语文》2011,(5):70-70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其特征是: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在高中文言文中,借代修辞的应用是一种非常突出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重视。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借代”修辞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借事物的性状相代是借代的一种基本类型,属于“旁借”,包括属性借代、色彩借代和状态借代等方式。它主要分布在韵文语体中,基本表达功效是简洁语词、突出性状、协调声韵。它有别于“借事物的特征、标志相代”、“用抽象代具体”.也是“兼代”、“中心语的省略”所概括不了的。这种借代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已经凝...  相似文献   

14.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相关相似的事物代替。生活中都用习惯用语就没什么新奇感,如用一种新奇不落俗套的方法。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借代这种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很普遍,它可使语言更加形象亲切,古汉语中出现的次数更多,了解它,对我们理解古典文献有很大帮助。文言文中的借代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闲读报刊杂志,见一篇题为《多喝墨水增内存》的文章。其中有这样四句话:A.古人讲的是“学而优则仕”,他们所信奉的是“卷卷诗书页页帆,墨水可渡宦海船”。B.哎呀,这可不行。我怎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我喝这点墨水您还不知道吗?C.喂,你怎么能派他去呢?那小子除了煽头盖脑的还会啥?他喝的那几滴墨水你也不是不知道。D.那个叫刘子民的人走了过来。从他的举止和气度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个喝墨水的人。摘录的这四句话,都用到了“墨水”、“喝墨水”或“喝……墨水”等词语。它们在句中分别可代指“学识、才能”、“(自谦没有…  相似文献   

16.
三、借代借代是用有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事物本来名称的一种修辞手法.事物的名称,往往是泛指的,说出来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想象,如果找出事物的特征,用它来称呼,就会使人联想到这种特征,从而得到鲜明的印象。如饲养员赵大叔叫那头干活儿挺起劲,力气也大,可就是脾气太坏,又踢又咬的“灰骡子”叫“火神爷”,就把“灰骡子”的性格揭露出来了。所以,运用借代手法,目的在使语言变化多样,把事物说得更为生动具体.借代是语言中运用很广的一种手法,它用以代替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相似文献   

17.
第四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对该册《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习题中,关于“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的答案定作借代,笔者以为这里是比喻并非借代。 什么叫借代?黄伯荣、廖序东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对它下定义说:“不直接说某人某事,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同时该书还从“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四个方面进行了举例阐释。《教参》认定“纸的砧心的锤”用的借代格,可能认为它是“具体代抽象”抑或为“部分代整体”吧?因为“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完全可以排除。谁都知道,  相似文献   

18.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借代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病句。如:  相似文献   

19.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有这样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人。诗人臧克家将“活”与“死”放在一起进行鲜明的对比,又将它们集中于同一个人身上,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含义深刻隽永,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此例属于对比和矛盾两种修辞格的兼用。  相似文献   

20.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厚度。”品味着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又想起了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