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知识是图书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作为图书的运作者之一——编辑,必须弄清知识的特性。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之。 (1)知识的力量性。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6个‘W’”。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援用了在西方自60年代以来关于知识的“4个W”概念,即对于任何一件事物都要“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知道谁(know-who)”。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来,在此基础上还应加上两个“W”,即“知道什么时间(…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走近我们,如何认识知识经济?它对教育产生何种影响?首先,对知识要有全面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样做和知道谁.“知道是什么”是只叙事实的知识.“知道为什么”是自然规律和原理的知识,是工业部门产品或生产程序、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基础.“知道怎样做”是做某事的才能与能力.“知道是谁”是指关于谁知道什么和知道做的信息,建立可以与之接触和有效使用他们知识的特殊社会关系.传统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认可标准决定于各种知识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知识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它区分为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如某地人口多少等 )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 ,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 )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做某些事的技能 ,如不同职业能力 )和“知识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 ,泛指深埋于社会和人头脑中的知识 ,也包括人的心智、智力创造的知识产权等 )。前两种知识存在于各种媒体的记载之中 ,因此 ,易于…  相似文献   

4.
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和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经验、新概念的过程。学生的前知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前知识水平 ,不断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能够清醒地自我判断出“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 ,以及在完成了阶段学习以后 ,能明白“已经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一线教师面对现代诗不知道“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现状,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分析指出现代诗教学要以新课标中的“审美创造”核心素养为指向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审美教育主体地位,从关联学生的语文知识、唤醒学生的生活知识、涵养学生的审美知识三个关键角度开展现代诗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我们有共识而又未能明确解释的一种普遍现象,20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化学家波兰尼(M.Polanyi)在他的著作《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把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按外在化程度分为两类,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空气”单元,是这一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也是学生进入高年级段学习空气知识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包括第5课“热空气”、第6课“风”、第7课“风的观测”三课。关于空气的知识,学生在低年级知道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知道了风这种自然现象以及风有力量的知识。在中年级,又知道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知识。这一单元,就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并学习有关风的观测的初步知识。从而为下一…  相似文献   

8.
“知识是躯体,问题是心脏,思想是灵魂,方法是行为”是对如何学好数学的高度概括,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源泉,问题转化是化归思想的主要体现,它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分析法”:要求(证)“什么”,必须先知道是“谁”,而要知道是“谁”,又要求(证)“什么”?  相似文献   

9.
“未知”就是不知道的知识和方法,“已知”就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和方法.“化未知为已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经常用到.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课“猫头鹰”结束后,孩子们把我团团围住。萌萌对我说:“老师,我还知道猫头鹰下蛋孵小宝宝。”回国说:“猎头四睡觉时,有时候睁一只眼,团一只眼。”还有很多小朋友告诉我他们知道的关于猫头鹰的知识。阅读图书、观看电视、收听广播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家庭教育的不同也使孩子们的知识灭不同。我想为什么不给孩子们一个展示他获取的知识的机会呢?以后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留一点时间给孩子,并用鼓励性的话对小朋友们说:“现在,老师把知道的告诉小朋友了,小朋友还有哪些自己知道的知识可以讲给大家听,我们请你当小老…  相似文献   

11.
乔治·戴、保罗·休梅克曾提出,科学是“知道什么”,技术是“知道如何做”,市场和商业则是“知道在哪里”“知道什么人”。科研机构和大学无疑是科学技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但科技型企业较之科研院所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和盈利动机去发现技术的商业用途。  相似文献   

12.
<正>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认知领域的过程具体划分为知道(知识)、领会(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知道”和“理解”分别属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但常常被混淆。知道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事实性知识,而理解不仅是要知道事实,还要知道事实蕴含的意义、事实之间的联系。中学教学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强调了很多遍,甚至考过多次,但学生答题时还是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仅仅知道或机械性的记住了结论、公式或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直接影响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跨界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能够指导高职教师“知道如何行动”的策略性知识,包括“为了会教,知道如何做”的企业实践活动方面的实践性知识以及“基于会做,知道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促进高职教师从“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说”走向“能说会做”。通过对高职教师职业实践活动的长期探索与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问题情境、行动性实践、反思性实践、信念等构成要素,以及生态知识群落、实践共同体、工具、规则等生成媒介。将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与生成媒介“打包”,搭建起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辅以鲜活的高职教师跨界实践活动案例,生动演绎高职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实践性知识的要素分解及互动过程,分别搭建了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渐进式生成机制与嵌套式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例一理     
举一个例子:《月光曲》(小语第七册)一文中的“幽”字分别出现在第2、8自然段中。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幽”字的不同意思呢?有两种教学目的,产生两种教学方法,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种目的: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出示解释,学生抄。效果:学生知道第2段中的“幽”字是“形容地方僻静、光线暗。”第8段中的“幽”字是“使人感觉沉静、安闲。”但不一定能懂得同是一个“幽”字为什  相似文献   

15.
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为后人积累了无以数计的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的“生产量”更是大得惊人。可是我们知道,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并不是每一种知识都可以有幸走进教室、走上课堂,享受“登堂人室”的尊荣,成为制度化教育钦点的宠儿。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知识”并不是一种一般的知识,而是一种“法定知识”,即在教育领域中被“合法化”了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知识经验。引发质疑 1.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昨天大家回家进行了预习,请你告诉同学们,关于3的倍数,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相似文献   

17.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但并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阶段教,语文课堂只是教课文、教思想,这是典型的“提到”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文本的文学解读出发,根据生情设计精简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同时,学生知道与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各种境遇,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千曲”中“习得”。  相似文献   

18.
中学物理的考试要求分为三个层次:1.了解:知道“是什么”.要求能够记住学过的知识的要点,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和直接使用;2.理解:“懂得是什么”.要求能够领会所学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及其适用范围;3.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必要的论证、计算等.一.知识要点1.要求“知道”的知识要点(1)测量结果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有误差、误差与错误有区别.(2)知道机械运动、运动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3)知道质量的单位、水的…  相似文献   

19.
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中,均设置了“数学万花筒”、“数学故事”、“你知道吗”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与知识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6页“比的基本性质练习课”的最后,出现了“你知道吗”——有关黄金比知识的介绍。如果仅仅把“黄金比”的知识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介绍一下,既显得枯燥,也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那怎样引入更为合适呢?正当苦无良策时,当天下午,学生在完成这一课时相应的配套练习时出现的一道数列题,触发了笔者的“灵感”,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