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家族鼓励孩子自己去挣钱——擦一双皮鞋5美分,一双长靴10美分。美国孩子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许多儿童通过修剪草皮或照看小孩等工作挣钱,不仅有了劳动的体验,而且对金钱的价值也理解得更深了一些。中国并不缺口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义绝不逊色于美国的“要花钱自己挣”。但是,中国的家长们却缺乏美国家长们的勇气去实施这些口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的亿万富翁,钱固然很  相似文献   

2.
时尚扫描     
中西家教的几点比较教养方式中国更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说教式的自上而下的管束教育,有尊长爱幼、守规矩、服劝导的传统。西方则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比如,美国家教强调“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美国人有一种共识:成人不要总是说教、命令孩子,而应“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边,不要推)。美国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是“Try”(试试)。他们永远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比较思路中国家长更多地是…  相似文献   

3.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著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下面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纽约中文学校的汪老师在黑板上写道“胡霁光大哥哥的中国心”。胡霁光大哥哥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最近,他辞去美国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回中国去了。回国前,国内《孩子天地》的海外通讯员采访了他,请他对《孩子  相似文献   

5.
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 玩具枪的争论 2000年,在美国辛辛那提的一所小学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个只有六七岁的孩子带了一支玩具枪去学校,结果孩子被学校严重警告,并处以停学三天的严厉惩罚。孩子的父母不服,将此事捅到了当地的新闻媒介。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法律争论。 几乎是在同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浙江萧山市,也因某幼儿园禁止孩子携带武器类的玩具入园,在当地的媒体上引发了争论。 发生在美国的争论是围绕着:惩罚带玩具枪上学的孩子,“有没有法律根据”这个问题开展的。 可能中国的读者不一定理解这里所说的美国“玩具枪”的概念,是除  相似文献   

6.
佚名 《宁夏教育》2005,(11):69-69
“站在后面,不要推,”在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 behind,do not push”.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很早就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  相似文献   

7.
邓梁 《中学教育》2006,(6):51-51
在南京一所小学。一个美国女孩和一个中国男孩同时患了重感冒。于是班主任老师通知了学生的家长。中国孩子的爸爸很快打的赶来带孩子去了医院。美国女孩的家长则在电话中问老师:“孩子的腿有问题吗?”当得知腿没有问题时,他只说了句,那就让她自己回来。  相似文献   

8.
王蒙 《阅读与鉴赏》2005,(7):109-110
我曾经与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美国女士交谈,她说她的中国的翁姑,对孙儿最常讲的词是“不要”——“不要爬高”,“不要点火”,“不要玩水”,“不要动这动那”,“下来,太危险”。而美国家长对孩子最喜欢讲的话是:“try it!”“do it!”(“去试试!”“去干干!”)他们要求孩子的是勇于尝试,勇于动手。这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舒心空间     
有这么一位女孩,她出生在中国,4岁跟随父母去了美国。她在美国读书、成长,交的都是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朋友。只有在和父母的聊天中她才能了解大洋彼岸的故乡。在美国,有很多这样的中国孩子,有人称他们是香蕉,“黄皮白心”的香蕉。  相似文献   

10.
《师道》2008,(12):18-19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博士曾介绍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绘画时所关注的评价方向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孩子画完后总是问:“像不像?”美国孩子画完后喜欢问:“好不好?”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放学去幼儿园接孩子,你会问孩子什么问题?中国家长一般都是问“今天学到了什么?”而美国家长则是问“你今天快乐么?”近日,来自美国的幼教专家Ida在南京为幼儿家长们上了一堂公开课。这位从事幼教已经30多年的专家认为,中美双方在幼儿教育上差异颇大,中国的应试教育甚至影响到了幼儿教学。双语教学不是上课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要,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诸如英语兴趣班、双语教学等,可是Ida说,这些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在美国也有中美双语幼儿园,但这种双语是指为孩子创造一种双母语化的环境,老师是不会专门为孩子上英语或者中文…  相似文献   

12.
陈大超 《宁夏教育》2013,(11):42-4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是众多类中国父母让孩子寒剥段往外走的原因。而条件更宽裕些的家庭开始让孩子打“飞的”跑遍全球。事实上,花三五万元人民币让孩子去美、英、加等国呆上十天半个月,对大多数中国家庭并非难事。一到剧殴,各种“海外游学”广告和“专家提醒”就铺满量大面广的都市类报纸,耶鲁、斯坦福等不设围墙的美国名校也开始出现中国孩子到此一游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14.
2015年秋季入学的美国著名大学申请结果现已尘埃落定,和往年一样,在这群幸运地被选中的中国孩子里面,大部分都是“哈佛女孩”“耶鲁女孩”,几乎见不到中国男孩的身影,中国的男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去美国著名大学读书一般托福至少要100分,这个分数是超过6级水平的。在高中毕业就达到这个分数谈何容易。女孩子在语言方面有天生的优势,光这个门槛  相似文献   

15.
一个朋友到美国十几年了,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家,我发现每个孩子的屋里都有一大堆的奖状和奖杯。我不禁称赞朋友很会教育孩子。没想到朋友说,你到有孩子的美国人家里去看一看,可能家家都是如此。朋友介绍说,每学年结束时参加家长会,总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奖状,空手而归的寥寥无几。“老师评奖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是为了表彰某几个人,而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美国,中小学生评奖真的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学习方面的,有“成绩优秀奖”、“单科状元奖”、“总成绩第一奖”等等。文艺、体育好的,代表学校去参加校际…  相似文献   

16.
一节废电池     
1999年 ,有个美国孩子随父母来到江苏盐城 ,活泼的孩子对这个沿海城市充满了好奇。一天 ,他在去商场的路上 ,看到一节5号废电池静静地躺在马路上。孩子疾步上前 ,躬腰捡起这节被人抛弃的废电池 ,他攥在手里左顾右盼 ,美国小男孩的神情引起了路人的浓厚兴趣。“小老外 ,你去哪?”“孩子 ,你丢了什么?”人们关切地询问这位美国小男孩 ,大家对这位“小老外”表现得特别友好。“我想找废旧电池回收箱”。可是没人懂他说什么。有个人打起手势 ,试图和眼前的金发男孩进行交流 ,小男孩攥着的手松开了 ,手心是一节废电池 ,大家开怀大笑。“没…  相似文献   

17.
有个跨国机构对非常多的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孩子进行一项调查:你最尊重的人是谁?请列出你心目中的第1位到第10位,本国的和外国的都可以。看到这个调查我就想,美国孩子肯定把父母列在榜末,爸爸第9位,妈妈第10位。为什么?你想啊,美国家长管孩子管到18岁就结束了,“扫地出门”,自立门户。至于有没有房子住,能不能找到工作,是否有收入,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18岁成熟了,是大人了,独立去吧!父母有钱那是父母的钱,他们未必让儿子到他们公司当总经理,未必在遗嘱里写上,把全部财产都留给自己的女儿,说不定捐给慈善机构呢。别做梦了,努力挣钱去吧!所以,在美国做“孩子”的日子并不长。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争论。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中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能力培养,不重视知识的传授。”美国人不服气,说:“你说我们美国人知识少,那你考考我们的孩子?”于是中国人给孩子出了一道题:请介绍一下中国的珠算。美国孩子傻眼了,他见过电脑,没见过珠算。中国人很高兴,“看,你们的孩子知识太少吧。”这时,美国孩子转身到电脑上一敲键盘,电脑上显示出珠算的所有知识:运算原理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到韩国;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珠算和电脑有什么关系;珠算和计算…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末,我到美国讲学,闲来无事,和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儿园的儿子,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杰克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怎么孩子会面有菜色? “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做乞丐?”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  相似文献   

20.
先来看两则例子.美国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要问孩子:“你今天把问题问老师了没有。老师回答如何?”中国的孩子呢,父母总喜欢问:“你今天考了多少分.老师表扬了没有?”从中看.美国重视培养孩子的问题教育,中国培养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教育畸形发展.出现“以分论人”“高分低能”“高分录取”等一系列不完善的教育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