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成连 《新闻记者》2002,(11):42-44
答辩 ,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被告对原告所提的主张和意见进行反驳、说明、答复和辩解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也就是答辩人。而在民事上诉案件中 ,被上诉人是答辩人。在司法常规中 ,“答辩”一词用于民事诉讼行为 ,表明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法律地位平等。而在刑事诉讼行为中 ,被告方的代理人则是辩护人 ,其行为是为被告作“有罪”和“无罪”的申辩 ,“辩护”是指在刑事案件诉讼中被告人为自己申辩或辩护人为被告人申辩。新闻官司属于民事诉讼范畴(除诽谤罪的自诉刑事案件以外)。在新闻官司的法庭审理中 ,法庭答辩是新闻官司的核心 ,决定官司…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一起有影响的“新闻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诽谤案”至今已逾十年。其后,包括1988年和1993年两次所谓“‘新闻官司’高潮”在内,全国“新闻官司”案件已逾千件。十年前,“新闻官司”给新闻界带来的强烈震荡至今记忆犹新,今天人们则反映平静,心态基本适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些简单的回顾。“新闻官司”:向阶级斗争工具告别曾经有人认为,“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特别是舆论监督起了阻碍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事实表明,“新闻官司”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正面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金跃华 《视听界》2001,(2):26-27
想开展舆论监督又怕开展舆论监督,是眼下许多新闻单位编辑记 的矛盾心理,近年来我国新闻官司迭起,“告记热”不断升温,一些新闻单位的法人代表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没完没了的新闻诉讼中,记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到被告示席上,广西日报社主办的《南国早报》创办仅仅三年,就以批评报道份量重,舆论监督力度大而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该报的新闻官司也连接不断,仅1998年就有五起被诉至法院,虽然这些新闻官司最后大都以报社胜诉,或原告撤诉调解成功而告终,但旷日持久的诉讼也折腾得记们和报社老总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4.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由身经数十场新闻官司、在省级都市报一线采编岗位工作的主任记者李成连撰写的《新闻官司防范与应对》一书,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从1989年打第一场新闻官司起,一直潜心新闻官司的研究。近年来,作为报社的委托代理人,经常处理一些新闻官司和新闻纠纷,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该书分上篇新闻官司法理篇、下篇新闻官司应对篇共十一章,以案说法,以法析案。内容涉及新闻侵权的主体、客体、形式,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新闻官司中的归责与免责等,还附有审理新闻官司依据的主要司法解释。该书既有新闻官司法理学的阐述,又有典型案例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要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涉及方方面面诸多因素,需要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自身来说,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闻官司看,一般都是由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侵权官司居高不下,且又败诉居多,新闻媒体或记动辄被告上法庭,不得不以被告身份被动地为自己辩护,譬如,自1985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逾千起,其中大多数新闻官司涉及最普遍的便是所谓侵害法人及公民名誉权,而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审理更侧重于对名誉权等人身权的保护,以至新闻媒体常常败诉。  相似文献   

8.
1989年3月18日上午,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一起“新闻官司”即将进行一审公开判决。浙江首例记者胜诉的“新闻官司”。败诉的原告“不想说”,胜诉的被告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名人官司新闻上版面,这使我想起了“官司新闻”这个名词。请看几年来达式常为别人诽谤的官司;杨在葆为自己肖像权的官司;歌唱演员沈小岑为离婚的官司;滑稽演员杨华生的住宅调换的官司;徐良、游本昌、陈佩斯的“名誉权”的官司;以至最近劳模杨怀远与作家张士敏的一场官司等等,都十分引人注目。是也乎?非也乎?请看法庭最后裁决!这就是近几年来在学习法制、维护法制、运用法制的热潮中,在报纸上新崛起的一个新闻品种。它的外延比法制新闻小,以对簿公堂、打官司为其特征,故暂名为“官司新闻”,我想是不足为怪的。上法庭、打官司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宗,不是每宗都能构成新闻。这里的官司新闻,是以名人打官司或重要人物的官司为本。从西方新闻价值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名人官司新闻上版面,这使我想起了“官司新闻”这个名词.请看:电影演员达式常为告别人“诽谤罪”的官司,杨在葆为自己肖像权的官司,歌唱演员沈小岑为离婚案的官司,滑稽演员杨华生的住宅调换的官司,徐良、游本昌、陈佩斯为“名誉权”的官司,以及最近劳模杨怀远与作家张士敏的一场官司,都十分引人注目。是也乎?非也乎?看法庭最后裁决。这就是近几年来在大讲学习法制、维护法制、运用法制的热潮中,在报纸上新出现的一种新闻品种,暂名之为“官司新闻”。上法庭、打官司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宗,但不是每宗都能构成新闻。这里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国发生了三百余起新闻诉讼。仅以上海为例,从1985年11月1日发生的解放后第一起新闻诉讼“疯女案”以来,到1988年底止,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新闻单位比较集中的黄浦、卢湾、徐汇、长宁、虹口、静安6区法院提供的资料表明,以法院收到诉状计,发生各种新闻纠纷就达74起。在层层叠叠的新闻诉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告无理。静安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新闻诉讼中,就有一起持续了一年多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起因于一篇揭露发生在上海的“华谊公司”走私大案的报告文学《上海滩“新大亨”》  相似文献   

13.
据有关统计,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了上千起新闻官司,媒体的败诉率近百分之八十。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媒体领导干部的认真思考和重视.要从“新闻官司”攀升现象中来反思我们的普法责任。  相似文献   

14.
浙江萧山的一家乡镇企业——杭州弹簧垫圈厂,面对美方的反倾销指控,在其它10家国有企业均默不作声的状况下,独家奋起应诉,厂长项维清飞抵华盛顿“单刀赴会”,耗资200万元,打了一场“越洋官司”。这起我国乡镇企业首桩涉外反倾销案由经济参考报率先披露后(详见1994年5月7日、14日一版),立即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一) 1994年新年的一天,新华社浙江分社的资深记者虞云达躺在病床上,谈起他看到地方报纸上的一则短新闻,说“萧山一位乡镇企业家打赢了一场‘洋官司’。”当时我还不以为然,因为时下“炒”官司的新闻太多了,事实上根本没多少  相似文献   

15.
徐疾 《新闻实践》2001,(2):54-57
2000年11月24日,又一起新闻官司在福建省泉州市落下推幕。作为被告的《海峡都市报》再次告败。自1983年1月,我国第一起新闻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到1994年总共180起新闻官司中,绝大部分是以新闻界败诉而告终。此例只不过是近年来诸多败诉案件中的一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新闻界在新闻官司中败多胜少?本文拟从该新闻官司作个案分析起,并试图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法学的交汇点对这一现象的因源作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常常受到被称之为“告记者热”现象的困扰。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中国解放后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谜》案至今,因新闻报道涉及公民、法人名誉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全国的“新闻官司”已有700余起(不含那些投诉法院尚未立案审理的以及投诉纪检部门在内部解决的新闻纠纷在内)。记者们由此大声疾呼:新闻舆论监督难啊!为了便于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推进新闻改革,现将“新闻官司”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原告与被告从已发生的“新闻官司”来看,原告既有国家机关的干部、企事业的经理(厂长)、影视界的明星歌星,也  相似文献   

17.
今年2月,大连日报先后收到两件“新闻官司”的判决书,均判决作为被告的大连日报社等和记者、作者胜诉,从总编辑康健到报社上下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两起“新闻官司”,一起是香港格莲有限公司诉侵害名誉权案,如果不算1989年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诉《亚洲周刊》诽谤案(此案由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决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胜诉),那么该是我国首起涉外“新闻官司”。另一起是某基层干部诉侵害名誉权案,大连日报社等在一审中败诉,不服上诉,经二审法院重新审理,判决撤销原判,驳回这位基层干部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官司”,指的是因新闻媒介发表各类新闻作品而发生的侵害公民或者法人的合法权利的纠纷和诉讼。据报道,自《民法通则》生效以来,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已达300起。结果如何,尚无确切统计。在上海,据悉已结案的“新闻官司”中,原告胜诉的约占65%,被告(新闻单位和作者)胜诉的约占35%,看来,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败多胜少。“新闻官司”的出现和骤增,是我国新闻界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越来越多的名人官司新闻上版面,这使我想起了“官司新闻”这个名词.请看:电影演员达式常为告别人“诽谤罪”的官司,杨在葆为自己肖像权的官司,歌唱演员沈小岑为离婚案的官司,滑稽演员杨华生的住宅调换的官司,徐良、游本昌、陈佩斯为“名誉权”的官司,以及最近劳模杨怀远与作家张士敏的一场官司,都十分引人注目。是也乎!非也乎?看法庭最后裁决。这就是近几  相似文献   

20.
5月初,在江苏南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六个省市和一些党政领导机关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聚首一堂,对近年来发生的“新闻官司”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研讨。吕民生的《如何看待并妥善处理“新闻官司”?》一文,对这次会议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