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碧野同志的《天山景物记》(以下简称《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以他那饱含激情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秀丽的天山风光图。但其中有关野马的描写却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先,它对野马形态特征的描写失误,而其关键在于鬃毛。文中两次写到野马的鬃毛:第一次说:“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象许多飘曳的缎幅。”第二次又说:“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立乞)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一句话,野马的鬃毛修长而漂亮。但修长漂亮的鬃毛对野马来说却不相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撇开缰绳,奔驰到很远的地方去。”燕子扁扁嘴说:“野马怎会有缰绳?” 燕子的日记本上有一行字:我是野马,长有翅膀,我要飞! 高三,十七,做梦而又懵懂的年纪。 燕子会在心情不好时写“太阳在流泪”,会在不如意时写“月亮像一个迷了路的孩子沮丧着一张脸”,会在描写风时写“风的味道美得让人陶醉”。 语文老师不解。 “太阳会流泪?月亮像迷了路的孩子?风有味道?这是什么逻  相似文献   

3.
草原联想     
一阵清脆的号声响起,大草原上的动物全都集中在草地上,有山羊、野马、鸭子、公鸡,连可怕的眼镜蛇也来了。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看,一条小眼镜蛇依偎在蛇妈妈的怀抱里,享受着母爱的温暖。看来,它是刚出生不久,蛇妈妈瞪起圆溜溜的大眼睛四处张望,看是不是有危险的动物来袭击它们。它顾不上欣赏草原广阔无边的美景,而是精心照料自己的“宝贝”。这真是一位好妈妈,她对儿女是多么尽职。瞧,那匹小野马和爸爸玩得多起劲啊。小野马企图爬到爸爸的背上,而它的爸爸又故意逗它玩。当小野马快爬上去的时候,爸爸就把身体提上来一点,小野马就离爸爸的背差…  相似文献   

4.
《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见现行高中语文第2册)一文对“野马”作了十分生动的描写,给人印象很深。但文中所谓“野马”是不是真的野马,颇成问题。根据《辞海·生物分册》解释,野马“产于我国甘肃西北部和新疆邻近地区及准噶尔盆地,蒙古亦产。数量稀少。为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马,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见该书第57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5.
●卡片①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材料一: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普氏野马素有“马中活化石”之称。野马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据载,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五母十分热情,临行惜别,奉送不少礼品其中有“野马、野牛四十”。另据文献载,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军旅诗里也有对野马的描绘“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殒奇兽”。新疆、贺兰山、阴山、甘肃、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中,见有大量野马的足印。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多处提及岩画里的马及野马的形象。1…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以写简单记叙文为训练重点。写记叙文往往离不开描写景物。怎样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呢?当然方法很多,凭借课文指导学生写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学习课文《草原》时,我作了以下的写景指导: 一、写景要仔细观察老舍先生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大草原的美丽景色。由于作者观察入微,文章活泼感人。写出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受,让你觉得亲临那“碧绿的草原”,呼吸那“清鲜的空气”,欣赏那“柔美的线条”,采摘那“白色的大花”  相似文献   

7.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优秀的课堂导入能调节气氛,激发兴趣,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一开始,就深情地启发谈话:“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辽阔,美丽富饶,可爱极了。你能说出哪些风景胜地呢?”于是,学生从云南的西双版纳讲到冰城哈尔滨,从厦门的鼓浪屿说到风景秀丽的天山……接着,教师说:“是的,风景胜地遍布全国,祖国无处不美。有一首《牧歌》是这样描写草原的,请同学们朗读。”(出示抄好的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相似文献   

8.
学会摆脱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马的天敌。这种个头不大的吸血鬼非常  相似文献   

9.
马站着睡觉是继承了其祖先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它的敌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里出来捕食的。野马为了及时逃避  相似文献   

10.
名人制怒术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是野马的天敌。它攀附在野马的腿上,用尖利的牙齿咬破野马的皮肤,吸食马血。任凭野马怎样暴怒跳跃,蝙蝠还是吸食不停,直到吸饱,而野马则在暴怒中死去。其实,蝙蝠的吸血量很小,根本不足以致野马于死地,真正杀死野马的是它自己的愤怒。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因生  相似文献   

11.
名人制怒术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是野马的天敌。它攀附在野马的腿上,用尖利的牙齿咬破野马的皮肤,吸食马血。任凭野马怎样暴怒跳跃,蝙蝠还是吸食不停,直到吸饱,而野马则在暴怒中死去。其实,蝙蝠的吸血量很小,根本不足以致野马于死地,真正杀死野马的是它自己的愤怒。  相似文献   

12.
撒点式景物描写是指在叙事中偶尔写上的一句两句自然景物。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北京繁星满天。”“巍峨的山影从机身旁掠过。”“在微微的星光下,只见那黄河翻滚着巨浪,只听那河水拍打岸头,震人心魄。”《故乡》:“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两  相似文献   

13.
野马归来     
蒙古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马的天堂,是因为它是一个草原国家.就在这样的一片草原上,人们成功地拯救并恢复了世界上最后的野马种群. 最后的野马 50 000~70 000年前,人类走出非洲,在欧亚大陆这片新的领地上捕杀了大量的野马,并从野生种群中驯化出了现代的马.但人工驯化和人类对野马栖息地大面积的侵占,导致了马的野生种群在野外的最终灭绝. 1879年,一名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鲁扎瓦尔斯基报告,在中亚地区发现了一群古老的野马,并带回了一副标本,引起了西方科学界的重视.1881年,这种看似骡子的野马被命名为普氏野马.  相似文献   

14.
统筹兼顾 非洲草原上有种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常叮在马腿上吸血,不管野马怎样狂奔、暴跳,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不少野马被活活地折腾而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使野马毙命,野马的死因是它自己的暴怒和狂奔所致。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暴跳如雷,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自食苦果,谓之“野马结局”。  相似文献   

15.
听过一位老师的《船过三峡》一课。在教学“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一句时,她试图引导学生由此句认识到三峡之水“急”的特点:师:仔细读读这一句,说说为什么把“长江”比作“野马”。生:因为“野马”很“野”。生:因为“野马”跑起来很快,而长江之水流得也很快。生:因为“野马”很难驯服,人控制不了,而三峡的水漩涡连漩涡,很险,它们有共同点。生:因为“野马”……大部分同学都把着重点放在了“野马”身上,最后老师以小结三峡之水“急”的特点而草草收场。同样的画面:渔民被波涛卷入江,从而说明三峡之水“急”的特点——优秀青年教师鲍国…  相似文献   

16.
难忘伊犁     
伊犁河大桥上人山人海,车辆来来往往,有很多新郎新娘在这里举行婚礼。桥下的河水哗哗啦啦地流着,波浪赤着脚向我们走来,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妈妈告诉我“:新郎新娘来这儿举行婚礼,是想让这川流不息的河水见证他们天长地久的爱情。”第二天,我们沿着伊犁河谷来到了那拉提大草原。绿绿的草原就像一块没有边际的大地毯。草原上有很多叫不上名的鲜花,一群小蜜蜂正在花丛中辛勤地采蜜。我在草原上跑着、跳着,唱着歌,跳着舞,就像来到了童话世界……指导老师:樊铭璐难忘伊犁$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三(1)班@谢逸石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呢?“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似乎和全文的“清”“静”“悲凉”的格调不相吻合,也似乎和前面描写的四幅图景不搭调。笔者经过考证认为:郁达夫“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里,蕴藏着一个父亲对夭折的儿子龙儿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相似文献   

18.
统筹兼顾非洲草原上有种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常叮在马腿上吸血,不管野马怎样狂奔、暴跳,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不少野马被活活地折腾而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使野马毙命,野马的死因是它自己的暴怒和狂奔所致。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暴跳如雷,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自食苦果,谓之“野马结局”。班级管理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与解决。这就要求班主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  相似文献   

19.
“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这是孙犁那篇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描写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这里作者不是把飞快的“小船”比作“脱缰的野马”,或“离弦的箭”,或“出膛的子弹”……而是将它比作风光秀丽的“荷花淀”水光荷色中,处处时时可  相似文献   

20.
女孩的梦     
女孩从小长在穷山沟里,爱幻想,总想着山的那一头是什么。哥哥告诉她:“是草原!”“草原的那一边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姐姐跟她说。女孩喜欢哥哥姐姐们,他们有见识,他们穿越过草原,看过大海,这也是她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