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军 《江苏高教》2020,(2):107-112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有效供给方面存在引导力不强、适应性不足、系统性不够。高校思政教育有效供给的集成创新需要运用集成创新思想,发挥其“互补、相容”“整体功能倍增”“融合创新”等特点和效应。文章从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治理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自身修养的个人目标和维护君权的社会目标。个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四大途径。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只有审视“礼仪”规范,坚持“平等和谐”;审视“忠孝”观念,坚持理性“爱国、敬老”;审视“以德治国”,坚持“德法兼治”;审视“官本位”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批判地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方可在扬弃、继承、创新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教育方法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化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核心矛盾,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价值一致性、现实互需性和内容耦合性,这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新时代,要持续巩固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组织力、感召力和协调力,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价值基础,强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主体协作,激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能,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4.
“中国之治”是实践、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包含中国之“治”、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三层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国家治理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软治理”。将“中国之治”的价值理念、制度逻辑、生动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进国家治理共识和培育国民政治素养。“中国之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历史教育、法治教育、时政教育进行,并从理念创新、队伍建设、内容拓展、载体选择等方面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治理的手段之一,是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管理的特殊的公共管理活动。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除了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以外,也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逻辑展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摆正“人”的位置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下降的关键症结所在,充分运用人本管理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生命线”的强大功能和作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闫艳 《教育导刊》2014,(12):13-15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应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之“应是”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之“所是”为基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所是”不清则会出现“应是”不明。本文通过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追问及反思,为澄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是”及创新取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亟待更新、过程管理不足、治理手段落后、治理队伍薄弱等问题,文章提出从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把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手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建设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保障,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等五个方面创新高职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治理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方式。国家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实践,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宣传治理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需要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交往过程中需要运用治理理念和方式,同时需要关注社会治理环境变化,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关注、服务治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宣传与探索并用,通过对治理的独特贡献来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形象,以新思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如何构建高校"两课"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活力。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洪战辉精神的出现启发高校应着力激发、引导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多条路径,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切实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稳定的内涵因认识能力不同而出现差别。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具有导向作用。社会稳定视阈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主要有:树立"以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社会稳定提供群众保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社会稳定提供组织保证;健全大学生制度保障体系,为社会稳定提供制度保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社会稳定提供环境保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品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团结协作、择业交友、网络生活、家庭贫困、心理健康等新问题。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实际和社会实际,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性”原则,打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教育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教育之道。文章分析了教育中的“无为而治”,既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艺术和策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为而治”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这对当前高校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并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三股势力"加紧与我争夺青年一代的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方位不全、过程不全和人员不全的"三不全"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渗透力和实效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机制创新提升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培养政治合格、专业优良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性质、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决定的,也是人的认识规律和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逻辑必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切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建立健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高校思政课应当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高校思政公共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尤当如此。在思修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专题式教学和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是两个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相比第一版功能部分的修订,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的必然要求。要准确理解这一发展趋势背后的必然性,并以此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新理念,着眼于主体化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会化与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并确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