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和《活板》是讲读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属自读课文。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课文分别说明建筑物的构造、书籍的演变状况、古代活板印刷的程序及花的颜色变化规律。学习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明确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说明文既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又要根据说明目  相似文献   

2.
一.单元整体设想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语言的演变》是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和语法)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是说明书目的性质、形式、内容、作用、种类和使用的;《我国古代的车马》是介绍我国古代的车马情况,着重说明古代车马的结构和用途的。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单元教学要求是: 1.说明文的语言; 2.说明文阅读、写作综合训练; 3.修改文章:综合修改。  相似文献   

3.
说明文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总分”的作文结构方式加以适当变化,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或分分分。不论如何变化,一篇说明文绝对离不开“分说”这个极其重要的关键部位。但在多年来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中,却忽视了对说明文“分说”结构的研究。人们的着眼点一直放在“说明的顺序”上,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关系顺序的角度来探求说明文内部结构的方式。这样形成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弱点,例如,解释不了某些实用说明文如说明书之类的说明顺序;又如,“以逻辑关系为序”的教学内容往往使初学者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4.
说明文的层次结构有三种方式:①递进式。分全篇递进和局部递进,往往表现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由实到虚等。②连贯式。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依次介绍。③总分式。“总”即概括介绍或总结归纳;“分”即具体分说。可分为三小类: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多以判断句(类似议论文的论点)出现,如《中国石拱桥》第2段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一句;也可出现在定语位置上,如“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或每段的开头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5.
【重点难点说明】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知识有 :理解并把握说明文的两种基本类型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常见说明方法的运用 ,通过把握中心句理解段落内容和全文内容 ,语言的准确性 ,等等。难点知识是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重点点拨】1 .说明文的两种基本类型。参读课本 31 5页《谈谈说明文》第一段 ,要明确本单元的《死海不死》《统筹方法》《向沙漠进军》都是典型的事理说明文。这些事理说明文除要说明事物特征、性能外 ,重点在于说明事物特征、性能等寓含的科学道理 ,往往通过现象、表现去分析内在原因、道理。2 .把握中心句。把握中…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四篇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核舟记》。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三个纯说明文单元。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对整个单元宏观掌握,引导学生对四篇课文进行联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说明文文体特征几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进入中年级,语文学习对语言单位的感知已经逐步从第一学段的字词转向了句段,甚至一些典型的文本,也需要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关注总分总结构。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组课文,都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文本。但纵观常态化的教学,教师对总分总结构的认知,总是习惯性地停留在外在的显性层面上,学生也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开头与结尾即分别为总起与总结,中间部分即为分写。看似依照这样的方法也能够理清文本的结构,但总分总内在所包含的语段关系,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8.
一单元标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及设想本单元由五篇说明文组成。说明文的教学要求,《大纲》对初二年级的具体要求是“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那么初三年级就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初二年级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本单元课文的说明对象由具体的事物转向抽象的事理,由抓事物的特征转向抓事物的规律;说明的方法更加多样化,还突出了说明与议论相结合。因此在这个单元关于“理解说明方法”的教学要求的实施中,应在第四册的“理解各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显示出梯度。本单元,除继续学习说明  相似文献   

9.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表现事物特点的说明文。一写说明文,首先需要给文章"搭架子",这是说明文写作构思的第一步。所谓"搭架子",就是规划出文章大致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等等。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的教学突破口,简而言之就是“说明的应用性”。 以“说明的应用性”为突破口,符合全册对说明的训练规律。本册的前几个单元对说明文体的基础知识(诸如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顺序、结构等,)分别进行了单立性的着重学习与训练,而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文体,势必要更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选择这个突破口,使全册完成了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从单面了解到多面综合的过程,符合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规律。  相似文献   

11.
四,总分总式如果把总分式与分总式说成二段体结构式,那末总分总式,我们就可称之谓三段体结构式:开头总提,中间分述,结尾照应开头、归结全文.从文字与内容上看,两头小,中间大,两头要精炼、明确、前后呼应;中间要具体、充实,围绕两头加以扩展.故有人把总分总式形象地比喻为灯笼式.举例来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初语三册)就运用了总分总这一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学习说明的方法。 (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三)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有两类:一类是说明文的阅读知识,如文艺性说明文如何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物,解说词、科普作品的特点等.另一类是课文所涉及的  相似文献   

13.
议论在说明文中有如下表达作用。一、概括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这样的文字基本上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中国石拱桥》在用形象化的手法交待了本文说明的对象——石拱桥后,用概括的语言总说石拱桥的特点:“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又如《苏州园林》第二段:“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本单元学习,应着重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三篇都是说明文,它们以介绍知识为主,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我的“长生果”》是一篇散文,语言具有文学性。我们要认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重点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安排结构层次的,理出作者的思路。在自学三篇说明文时,可运用说明文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应选择什么作为突破口呢?我认为,应当高举“归纳总结”的旗帜。 这一单元的课文是说明事理的,是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要解决这深一层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原有的知识。 “重复”是积累知识、提高成绩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只有认真总结初二所学过的知识加之本单元的知识延伸,这样,有利于第六册说明文系列知识的复习巩固,有利于学生过至关重要的一关——中考。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一篇课文,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语言以及篇章结构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我试就《一夜的工作》谈几点教学体会。分折开头结尾,摸清文章思路。这篇课文文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学生通读全文,初知内容后,让他们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可帮助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本文开头,可抓住“报告”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周总理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说明文单元。在初中已经进行过的说明文教学之后,本单元作为初、高中说明文教学的转折单元,其突出特点就在于由初中的简短转向高中教材的繁复的过渡性。在教材内容上,本单元说明对象虽仍像初中那样是说明某一具体的事物(景泰蓝、荔枝、泡桐树、蝉),但在具体说明时,其内容就繁复多了,景泰蓝复杂的制作过程,荔枝的生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两篇讲读课:《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两篇课内自读课:《庄稼的朋友和敌人》、《珊瑚岛》;一篇课外自读课:《洲际导弹自述》。其中讲读课文集中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要求,是重点。 说明文的学习,总的要求应是把握好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是: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继续学习说明的方法和顺序。 通观全单元,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抓住要点,进行备课。 (一)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突破口 抓住本单元七篇课文的相同点(内容上的实用性、表达上的条理性、语言上的准确性),结合单篇课文进行具体分析、揣摩而领会、掌握文章的写作意图与方法,是本单元的突破口。学习这七篇课文不宜平均使用力量,重点应放在讲读篇目上,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学自读篇目。在语言的实际运用方  相似文献   

20.
五篇科普说明文的写作顺序、结构与说明内容的关系,说明文体在初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本单元属于科普说明文,重点是把握说明顺序、文章组织思路的结构,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安排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要先想清楚说明的目的是什么,因目的不同,文章结构、内容和顺序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