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内府的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年内侍的学校。明洪武时,宦官机构就已扩充到十一个监。对内侍的任使范围日益广泛。明太祖用专职的中官担任御前裁决机务的纪录工作,并将“发放”情况向皇帝报告。①这项机要工作,不是“仅能识字,不知文义”②的一般内侍所能胜任的,可以看作以后司礼监职掌机要的萌芽。成祖建立内阁,让几个文臣入直,“商几务,承顾问”;与此同时,对内侍的任使,扩大到监军、巡视和主持东厂。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与选用了一批“通晓文义,善笔札”的内侍,在皇帝左右和东宫担  相似文献   

2.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驭宦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史家在谈及明太祖朱元璋严驭宦官时,皆赞誉有加,认为明代重用宦官源于成祖朱棣,与朱元璋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明代宦官擅权的祸根在太祖,朱棣不过是“萧作曹随”而已。宦官出使、监军、干预经济、刺臣民隐事监觞于洪武年间,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并不以朱元璋个人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刻印书籍,是古代出版史上的繁荣时期,皇帝、藩府、私宅、书坊出版的线装书均很可观。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明代的雕版印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值得,提的明代官刻书籍很发达,内府刻书由司礼监主理其事,司礼监下设“经厂”,专门负责刊印书籍,所以称这类书籍为“经厂本”。虽然司礼监为太监把持,主管刻印书籍的太监文化素质不高,印刷的书籍校勘不精,往往为后人所轻视,但官方大规模地刊印书籍,无疑对地方及书坊出版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制,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经仁宣之后,内阁与司礼监权利强化,议政权分给内阁,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这样,司礼监就获"批红"权。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谁也不能单独行使权力,使他们成为皇权服务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漫话宦官     
中学课文中,有多篇内容涉及到古代的宦官。宦官到底是一种什么官,这里作些简要介绍。宦官之设,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就有几个著名的宦官,如勃貂(楚)、管苏(晋)、景监(秦)、缪贤(赵)、竖刁(齐)等。宦官又称“侍人”“内侍”“内臣”“内官”“内监”“太监”等。因隋唐时设有管理宫庭内部事务的机构叫内侍省,其主持官称为内侍监或内侍少监,通例由宦官充任其职,故宦官称为内侍或内监,其中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对百官都可监察。唐代的宦官乃是皇帝的亲信、奴仆。随着唐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和进入中枢机构,御史台和宦官产生了二定的联系,二者的势力互为消长。御史台与宦官的联系和制约,影响到唐代政局的变化,形成唐代政治的许多特色。御史台与宦官争夺监军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明朝在朱元璋废丞相制后,决策中枢与行政间出现脱节,于是产生了内阁制。内阁的职责主要是“票拟”与调和,阁臣受制于皇帝和司礼监的批红,不能拥有丞相的权力。有明一代,相权不予内阁,成为官僚集团的软熟保守、宦官的擅政专权以及阁部之争与党派之争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它加速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明代万历年间由宦官出任矿监、税使的史实,及其对该时期工商业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宫廷的宦官教育始于洪武时期。宣德初,明宣宗在皇宫中设立了内书堂。内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宦官学校,其成立标志着明代宦官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其用具有高级官员身份且学识渊博的上层知识分子(翰林官)向小宦官们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并沿为定制,这在中国封建史上亦属首次,在中国宦官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书堂培养的众多“知识化”宦官,为宣德以后宦官的全面参政乃至专权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明政府除了加重对农民进行剥削外,还加紧对城市工商业者进行掠夺.明神宗在位期间,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分赴各地搜刮,这些人到处胡作非为,激起了各地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明万历时期各地人民反抗矿税监斗争图》比较集中地标出1599年至1608年间各地人民十次反抗矿税  相似文献   

12.
葵花宝典     
金庸小说渊深博大 ,内中所述创意迭见而往往皆有所本 ,如《九阴真经》、唐诗剑法、庖丁解牛掌之类 ,出处及涵义望而易知。惟《笑傲江湖》中群雄觊觎的《葵花宝典》 ,其名称来历及命名用意知者较少 ,故聊为拈出 ,以资谈助。小说第三十章《密议》中 ,方证大师揭出“宝典”来由 ,谓“这部《葵花宝典》 ,武林中向来都说 ,是前期皇宫中一位宦官所著。”按《明史·舆服志》 :“洪武三年谕宰臣 ,内使监未有职名者 ,当别制冠 ,以别监官。礼部奏定 ,内使监凡遇朝会 ,依品具朝服、公服行礼。其常服 ,葵花胸背团领衫 ,不拘颜色 ;乌纱帽 ;犀角带。”可知…  相似文献   

13.
宋代监司监察地方官吏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宋统治者通过多种途径,对地方官吏进行监察,是加强与巩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监司是监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机构,对监司监察地方官吏职能的探讨,有助于对整个宋代政治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中,多次涉及到“宦官”.宦官,又叫太监,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专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被阉割过失去性功能的男人.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宦官又称为寺人、阉人、阉臣、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宦官是在野蛮的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欲的产物.奴隶主为了保证妻妾的“贞洁”,利用当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将男人的生殖器阉割、制造出在劳力上大于女奴,在武力上强于女奴,可供役使而又不会同女主人发生性关系的奴隶——宦官.奴隶制度崩溃以后,宦官制度却被保存下来,一直到清朝.历代置宦官的情况是:战国时,赵有宦者令;秦汉时,宦者属少府;隋、唐、宋代,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唐、宋宦官,可统率军队;明朝,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称二十四衙门;清代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首,隶属于内务府.宦官的来源,主要有下列途径 :一是把犯罪的人(包括犯罪的贵族、官吏)处以宫刑,罚进宫廷当太监,如赵国的赵高;二是将民间的幼年子弟,通过诈骗、买卖、进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一直被视为沟通“天”“人”的桥梁。作为仰观“天意”的国家机构,其创建、沿革与政局变动密不可分。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在名义上仍属龙凤政权管辖时便创设了朱明政权的第一个天文机构——太史监,初创未久的太史监在职能上已具备日后钦天监的雏形。至洪武三年(1370年)更名为钦天监之前,太史监先后被更名为太史院、司天监。在短短的十数年时间内,明初天文机构的名称进行了多次变更。明初天文机构名称的频繁变更不仅是出于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的客观需求,更是朱元璋天学态度的体现及为应对当前政治环境变化而进行主动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某个地方发现了金银矿和原砂矿,皇帝就派遣宦官前去管理,官衔是:“某地某矿提督太监”;朝廷本有户部主管税收,但皇帝又另设一个征税系统,也派宦官负责,官衔是:“某地甘税提都太监”,人们称之为“矿监”和“税监”。  相似文献   

17.
明神宗朱翊钧从万历中期以后,不理朝政,不见大臣,住在深宫里,除了尽情地奢侈淫糜外,就是盘算着如何去搜括钱财。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他下令以宦官为矿监,在畿内开矿索财,继而推广到各地。后来,又以宦官为税监、盐监、珠监,或专领税务,或兼领开矿。于是,矿税两监散布全国,“开采遍名山,收税盈海内。”全国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从此,矿税监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源源进献给明神宗。文秉《定陵注略》卷四《内库进奉》说:“自榷采兴而海内之财一入不出,积而雍之是源自上室也。”这正是统治阶级贪婪地聚(佥欠)财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遣将礼是指皇帝命将出征而举行的一种军事礼仪。洪武时期,议定遣将礼,却未有实践。建文朝,崇尚礼教,肇举遣将大礼,但因所命非人,失去了现实意义。永乐时期,明廷征安南再行遣将礼,昭示了永乐朝武功之胜。此后明朝两百年间,遣将礼不举。至天启时期,辽东局势危急,熹宗重举遣将大礼以求挽救危局,然无济于事。明末,崇祯帝两行遣将之礼,礼仪隆盛,但难以扭转军事的溃败,斯典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走向终结。遣将礼的举行既表现了国家最高军事权力的授受,又反映了人君平祸乱、安民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设置秘书监,促进了明初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自洪武中期废黜秘书监后,只设置两员典籍掌管宫廷的藏书,由此造成明代宫廷藏书管理力量的极大削弱,带来了征书活动减少、书目编排混乱、藏书楼屡次被火、图籍失窃及损毁严重等后果,致使明代宫廷藏书事业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20.
宋代财经监督机制主要特点蝇一方面的高度集权中央,皇帝独揽大权;另一方面多重监督,互相制约,复杂多变。中央财经监督机构改制前主要由三司及其下属三部勾院、都磨勘司、专勾司、都凭由司等负责;改帽后撤销三司,其财经监督职能大转归户部、比部和专勾司。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始终兼有财经监督职能。地方财经监督机构大致一直保持监司、守俯和县令亟逐级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