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阳 《世界发明》2002,25(2):22-22
纳米材料是由几十个到数千个原子或分子组合而成。这些原子或分子“组合”在一起时,被称为“超分子”或“人工分子”。由于内部的强关联性,它的熔点、磁性、电容性、导电性、发光性和水溶性都有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10,(4):7-7
近日,德国汉堡大学的科学家成功对单个原子问磁耦合特性进行了直接测量,其结果和于利希研究中心超级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一致。原子磁性数据存储和新型自旋电子器件的研发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的《自然·物理》杂志网络版上。  相似文献   

3.
《百科知识》2008,(7):10-10
金是出了名的“极不活泼的”金属之一,不易被氧化,也不易被腐蚀。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金在纳米尺度下会“性情大变”:结构会发生奇异变化,还能具有磁性,甚至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化现象。科学家把仅有20个原子的金纳米簇吸附在氧化镁薄膜表面,然后外加一个电场。  相似文献   

4.
团簇是原子、分子向固相材料过渡的桥梁,由于其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而表现出许多特别的,与原子、分子和固体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本文针对团簇的结构、性质等特点,从团簇的磁性、光学、生物医学、催化、储氢和超原子等方面对其结构、性质以及潜在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5.
最冷的原子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14,(12):17-18
正今年年初,美国太空网报道:空旷的太空极度寒冷,但"寒冷之最"的桂冠可能很快就将让位于国际空间站。科学家们计划在2016年将一个特殊的"原子冰柜"送到国际空间站。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下,科学家可以用"原子冰柜"创造出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273.15℃)的超低温环境,从而得到超冷原子。这些原子将在没有扰动的情况下自由漂浮,人们就可以用极高的灵敏度去测量原子间相互作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2006,(3):F0005-F0005
6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学首次实现了磁性离子自旋态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通过这一方法对单分子实现了精确的“手术”操纵,调控单个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结构,由此改变中心钴离子的自旋态,成功实现了对钴酞菁分子磁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7月3日报道,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原子内部发现了一种新的三体原子束缚态,在这种状态下,三个一模一样的原子松散地依附在一起,这一量子态与以前发现的三体束缚态不同,其既存在于玻色子中又存在于费米子中,因此,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物质及其组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化学家比勒发现大气圈中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有些异样,大约一万亿个碳原子中有一个原子与众不同。它的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量不是12而是14。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原子,大约每过5700年数量会减少一半,科学家们称它为碳14。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提出一种方案,用它来测定远古动植物遗骸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利用红外线在微型芯片上移动微小粒子的新方法。这一方法将来有可能用于制造微型生物传感器和其他精密纳米器件。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利用"光镊"技术研究和操控微小生物结构甚至单个原子。所谓"光镊"是一种经过超精确对焦的光束,又被称为"无形的机械手"。由于光束中的单个光子在撞击粒子时能产生微小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10,(8):9-10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科学家近期表示,他们利用光能首次成功获得一种罕见的铀氮(U-N)分子合成物,该合成物带有独立的铀氮结构末端,末端上氮原子仅与一个铀原子结合。在过去完成的研究中,氮原子总是同两个或更多的铀原子相连。  相似文献   

11.
杨艳 《科学中国人》2008,(2):104-105
科学家曾雄飞追踪原子世界45年,通过对两千多个核素,七百多个基本粒子,以及近百年积累起来的物理和化学实验数据,对中子结构研究终于取得可喜的进展。于2006年开始提出了质子和中子的电子结构理论,原子的三层次电  相似文献   

12.
人们曾经认为原子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后来原子被打开了,人们又认为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是基本粒子.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基本粒子的种类已远不止这几种.《打开原子的大门。向我们讲述科学家们是如何发明了光谱分析方法,并在地球上找到了氦元素,讲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是如何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并从中解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能.本书曾屡获奖励,并被评为“科学家推介的20世纪科普佳作”.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美国加刊福尼亚大学物理系普鲁斯博士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重的超核——氮的超核。由这种超核组成的氮原子的主要性质与普通的氮原子性质一样,不同的仅在于:在这种原子核当中,有一个中子被一个中性“勒姆达”超子所代替(包含有一个“勒姆达”超子的原子核,统称为超核)。换言之,即普通的氮原子核是由7个质子和7个中子组成,而氮的超核则由7个质子、6个  相似文献   

14.
美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超黑材料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的超黑材料,能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吸收率超过99%,在从紫外线到远红外线多个波段都获得了几近完美的吸光效果。科学家们表示,这种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从光抑制到为太空设备降温和"瘦身"等领域,有望开启太空技术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动态     
正外尔物理量子模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北京大学团队合作,在超冷原子模拟拓扑量子材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超冷原子体系实现了三维自旋轨道耦合,并构造出有且仅有一对外尔点的理想外尔半金属能带结构。研究成果于4月16日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外尔半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拓扑物态,其能带中的外尔点结构具有许多奇异的性质:它是一种拓扑磁单极子,且总是成对出现,在其附近的低能激发的运动模式符合"外尔费米子"的方程,最早于1929年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外尔提出。有且仅有两个外尔点的外尔半金属——理想外尔半金属,  相似文献   

16.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我们已经应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和GGA+U方法,研究了钐钴(Sm Co)的纳米团簇的结构和磁性,其中U为库仑相互作用修正。我们分析了结构配置、对称性以及整个团簇的磁性和对应每个钐原子(Sm)和钴原子(Co)的磁性变化贡献。在GGA+U计算结果显示出Sm Co纳米团簇为半金属铁磁态,是由于Co的3d态与Sm的4f态之间的强的杂化作用,总磁矩的整数值是这种材料半金属性质的重要意义之一。此为,我们已经计算了Sm Co团簇的自旋轨道耦合(SOC);我们发现Sm原子在团簇的不同位置,出现明显的磁性峰值变化,而Sm与Co原子组成的团簇是属于稀土硬磁材料。结果表明,纳米团簇的磁性增强,呈现笼状球形的Sm3Co18纳米团簇中间Sm原子为反铁磁,磁性最大,为双磁相复合的核壳结构材料提供更好的思路,在自选电子学和磁存储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们预铡,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上将会活跃着大量的微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使用了最先进的纳米科学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大为提高,利用分子和原子生产、制造出只有几十个到几万个原子的新物质,即钠米微粒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金秋科苑》2012,(3):113-113
澳大利亚科学家表示,他们研制出一种单原子晶体管,其由蚀刻在硅晶体内的单个磷原子组成,拥有控制电流的门电路和原子层级的金属接触,有望成为下一代量子计算机的基础元件。  相似文献   

19.
分子结构的奥秘一向是化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18世纪以前,“分子”这个名字连科学家都还是生疏的,因此对物质性质的说明只是外表的。自从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提出原子分子论之后,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从实验初步论证了原子,分子和原子的存在才得到公认,但对它们的真实内幕还很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国》2006,(6):9-9
科学家在原子水平构建某种结构,过去一直需要隧道显微镜,它的探头可以逐一粘连原子。法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具有类似“吸尘器”功能的分子,把原子吸附、运输并放置在特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