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顾况是中唐的杰出诗人,而且精通绘画,是新画法泼墨山水的传人。其诗歌常常以画家的眼光来取境,融画理于诗歌,诗画交融,自由挥洒其非凡才情,表现其狂狷的个性,并且以取境奇特、色彩艳丽、意韵丰满之杰特诗艺,给贞元、元和文学以强烈的影响。在李贺尚未出世、韩愈尚未独具风格成名成家之时,顾况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风格相近、成就巨大的诗歌艺术,对韩、孟一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他的讽喻现实之作又是白居易等新乐府运动的先导。此外,他学习民歌未能完全消融吸收所造成的古体、乐府诗歌中粗率、放肆的不良倾向,也同样存在于元、白的同类诗歌中。顾况这一长寿而成就卓著的诗人,以他奇特的经历以及颇具个性特色的人品、诗风,在其时文坛上无异于一股清新之风,既清爽其时诗人的耳目,也湛溉了正在成长的元和文人,可以说是元和“尚怪”风气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然其著述的山水诗数量也非常多。他以奇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川之清丽俊秀,使他的山水诗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奇风格。清是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而奇则是其诗歌的创作手法。岑参的生平经历,个性及思维风格以及对其前人山水诗的创作风格的借鉴,都是其山水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各领风骚.在众多的诗人中,元和诗人李贺如异军突起,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诗歌想象大胆,形象瑰丽,意境深奥,构思奇特,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杜牧称李贺的诗是“云烟联绵,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盈盈,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比较准确全面的概括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4.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然其著述的山水诗数量也非常多。他以奇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川之清丽俊秀,使他的山水诗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奇"风格。"清"是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而"奇"则是其诗歌的创作手法。岑参的生平经历,个性及思维风格以及对其前人山水诗的创作风格的借鉴,都是其山水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徐璐 《文教资料》2013,(27):7-8
中唐前期诗坛曾一度沉寂,而到了元和时代,诗歌重新出现繁荣气象,各家诗派百花齐放,风格迥异,但都印上了元和时代的特色.年轻的诗人李贺深受元和的熏陶,除去奇诡的个性特征外,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时代社会意义.本文意在品味李贺诗歌,挖掘诗歌背后的社会环境,探讨元和诗坛的成长背景.  相似文献   

6.
杜牧(公元803年——853年)是晚唐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明代胡应麟(《诗歌》中有“俊爽若牧之”之语,清代刘熙载谓“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56页)这些对杜牧诗歌的形象概括揭示了其风格特征,也代表了以往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杜牧诗歌风格的成果。象对任何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样,对杜牧诗歌风格的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现代文学心理学认为:“作家的个性外观于作品的风格;从作品的风格又可以窥见作家的个性心理。”“风格即人”是布封的名言。毫无疑问,作为区别诗人风格的特征应当从诗人个性心理方面探究其生成机制;而过去以传统文学批评模式对杜牧诗歌风格以至所有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7.
近代诗人姚燮,在山水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诗歌理论主张“诗道性情”,且有复古倾向。其山水诗题材以描写浙东一域的山水风光为多;风格雄奇俊逸,造语奇特。其诗风前后期变化较大,后期风格转向沉郁;其诗歌也有不够含蓄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在盛唐诗坛向中唐诗坛过渡中,顾况的意义一直被忽略。他本人身历这两个时期,其诗歌主要是歌行创作遗有盛唐风骨,成为后世诗人取法盛唐的"活化石"。顾况存世51首歌行题材丰富,其中题画诗和音乐诗成就颇为突出,其题画诗打破了杜甫确立的范式,扩展了题画诗的表现领域,并开创了题画诗的幽默风格;音乐诗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写,并对稍后白居易等人的音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顾况的歌行语言特色上兼具"俗"与"奇"的特点,俗的一面影响到了稍后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则被尚奇的韩孟诗派所继承。可以说,在大历诗坛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顾况肩负起了重任,并且成为了元和诗人直接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张问陶是古代巴蜀最后一个大诗人,但昔人多把他看作袁枚的信徒。其实张问陶的诗歌题材较广,取径较宽,既有空灵清新抒写性灵之作,又关心时务,讽谕时事,充满豪气骨气壮气大气,风格空灵飘逸沉郁。张问陶与袁枚二人所处的时代有异,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经历游历不同,所以其诗歌风格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一般文学史著作都把顾况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的先导者来介绍。从顾况的思想性格、诗歌创作及诗论来分析 ,可以得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顾况 ,顾况的诗风“骏以踔厉” ,更近于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2.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廼贤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一位葛逻禄诗人,自幼学诗于江南,在元末文坛享有盛誉.他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学艺术,充分发掘民族诗人自身的原始艺术天才,以清润的色彩、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将绘画艺术的色彩美、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勾勒出明媚清新、澄明清拔的画面.廼贤展现了民族诗人的非凡才华,以艺术实绩证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4.
杜甫长安十年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活之困苦、遭遇之艰辛,使得诗人能够深入生活,奠定了日后成为诗圣的坚实的生活基础;对诗歌艺术的刻苦锤炼,则使得诗艺日益精醇,积淀集大成的艺术素养。这一时期的生活积累、诗歌创作,既是对前期的继承,也是对后来的开启。因此关注此时杜甫诗歌创作,对于理解杜甫及其创作诗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汤秋平 《海外英语》2012,(13):243-244
作为悼亡诗之佳作,贺铸的《鹧鸪天》为读者呈现了凄凉的相思和悼念之情。此词上片写出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运用到借物喻人,借"梧桐"和"鸳鸯"来突出丧妻后的悲凉和孤寂。下片再现亡妻日夜操劳,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表现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以及深刻的悼念之情。该文试从概念隐喻的投射理论出发,通过对文中的"梧桐"和"鸳鸯"进行分析,理解此隐喻对整首词主题的认知解读,深化整首词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针对韩干画马与唐朝当时虚浮的画风提出了“画骨”之说。此后遭到画史画论家张彦远的曲解与讥评,鉴于张的权威地位,后人多踵其说,认定杜甫不懂绘画艺术。因此从杜甫“画骨说”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影响兼与诗歌、书法方面的观点加以比较研究,并由此探索杜甫的审美倾向,以期澄清艺术史上这宗错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时人才辈出.顾恺之以其高超的绘画技能和他本人相当的文化素养及超凡脱俗的气质成为东晋最伟大的绘画理论家.他在绘画中有意识地介入了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并提出了"传神论",成为我国最早较完备的绘画理论.它已经较全面地接触到中国绘画的艺术规律,影响深远.其后由人物画领域发展到山水画、花鸟画等领域,一直推动着中国历代绘画的发展,促进中国绘画独特民族风格的形成,渐渐拉开了早期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18.
唐人史料载顾况于韩滉手下任判官之职,但其情况不详;顾况生平奇事是"求知新亭监",其事与"判官"当有联系.就顾况所传诗文及唐朝历史典籍来看,顾况在韩滉手下任职主要是做"盐监";任职之地方主要是在温州和台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是浙东中心,顾况在温台任职与往来均尝经留于此.  相似文献   

19.
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奇特、冷艳,多写咏仙讽鬼题材,被称为"诗鬼",形成自己独特的"长吉体"。成为我国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本通过对李贺诗歌的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他的诗歌自成一体的原因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