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7,(2):50-50
在美国居住、学习、工作的七年中我交往过很多美国朋友,接触过很多美国的人事。在许多文化、习俗上,我对美国文化有过怀疑、颂扬和吸收,也有过碰撞和抵触。但有三位美国朋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让我多年来思索不已。  相似文献   

2.
我的儿子和儿媳一直在美国工作,我的孙子蒙蒙在美国出生。我的老伴去世后,11岁的蒙蒙回国与我做伴。蒙蒙自小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而且还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听话,  相似文献   

3.
来美国一段时间后,记得一次与朋友谈美国文化,我顺口而出说美国文化有点“孩子气”,这和古老的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事后想想又觉得有点不太妥当,这不是说美国文化太幼稚,太简单了吗?似乎有点“小看”美国文化了.其实,说“孩子气”并没  相似文献   

4.
放眼世界,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好多次问过别人这个问题。无疑,美国在众人心目中的“得票率”似乎总是要盖过欧洲。我只能笑笑。当今世界的经济主力是美国,我心服口服;当今世界科技领军是美国,我无可非议;当今世界的文化主宰还是美国,我不愿认同。  相似文献   

5.
Brian 《高中生》2012,(22):42-43
耶鲁教会我很重要的一课就是"不要以貌取人"。美国文化跟英国文化,甚至欧洲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国度过的两年让我见识了大多数英国人传统的保守和严谨,而相比较之下,美国人更为随意,崇尚个性和自由。尽管一些美国人的外表可能极其平常甚至邋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泛泛之辈。  相似文献   

6.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由来自美国的教师志愿者执教的英语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却使我受益匪浅,增进了我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学校聘有一位美国来的外教,外教很热情,我与他很谈得来。平日里通过与外教诸多的闲聊,让我了解了美国的一些教育状态,窥知了美国学生写作文的一些"秘诀"。美国的文化传统有别于中国,在不同  相似文献   

8.
我先生是美籍韩人,妻子去世后,他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在美国。因为孩子太小,忙于工作的他只能将三个孩子寄养在别人家中,直到我和先生结婚。结婚后,我一下子成为了三个孩子的妈妈,虽然伴随着各种困难,不过让我最担心的,是与孩子们之间所存在的那种文化方面的疏远感。孩子们生下来就是美国人,而孩子们未来生存的世界也是美国社会。对美国文化不熟悉的我,还是一个没养育过孩子的新手妈妈,因此是不可能有什么妙方来克服文化方面的疏远感的。  相似文献   

9.
黄色的校车     
<正>美国文化是汽车文化。我喜欢看美国马路上形形色色的汽车,其中,我最喜欢两种车子,一种是消防车,银白的车身镶嵌着紫红线条,不是通常的刺眼的大红,因而显得雍容华贵。另外一种就是黄色的校车,因为它特别亲切。  相似文献   

10.
刘冬 《河南教育》2011,(7):26-27
最近.我与学校40多名学生及另外3名老师一起去美国进行了为期3周的游学。前两周我们分别寄住在美国东部的不同家庭.深入地了解美国入的生活和文化.后一周我们去西部旅游学习。回顾这次旅美经历,除了感受到国家之间的差别外.作为一名语言学科的老师.我更多思考的是他们的文化与我所教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肖林茵 《初中生》2014,(35):26-27
人类创造了文化,没有人当然就没有文化。但是如果没有文化,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似乎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就算要对文化下一个定义都得反复斟酌,不过我想说说我的一些思考。我去过两次美国,一次是南方的威廉斯堡,一次是北方的纽约、波士顿。两次共同的感受,一是美国人大多思维简单,表达直接;二是美式英语很好听。表达直接与思维简单  相似文献   

12.
俞妮亚 《广西教育》2012,(44):47-48
在美国的幼儿园,因为许多幼儿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所以美国幼教界强调幼儿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要学习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我初到美国明尼苏达圣保罗日托保教中心见习时,这个中心共有80多个孩子,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六、七月份,我受美国新闻总署(USIA)的邀请,以“国际来访者”的身份在美国作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短期访问.去美以前,我曾通过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新闻领事William Palmar先生向USIA转告了我访美的主要目的,它们是: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人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183;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2011,(7):93-94
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不”的意思就是“不" 第一个美国室友也是个在读博士。不过她搬家的第一天,就和我遭遇了文化碰撞。看着她搬家进来,我感觉既戏剧化又娱乐。原因是她的家私里面,居家过日子该有的东西几乎什么都没有,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我们一行25人来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ullerton学院学习。在美学习期间,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我们也实地考察访问了美国加州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方法之外,在那里,我更多地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内在气质,特别是尊重文化,感受到了美国的尊重文化对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等教育教学的影响。就本质而言,美国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理念和方法,而是美国独特的文化土壤孕育出的硕果,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必须了解他们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海外学界喜欢讨论“文化震撼”。对于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shock”,(震撼),就是这个处处可闻的英文字眼:“try(试试)。”我是在新学期开始前夕赶到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