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七月诗派中坚力量的艾青,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和成熟是在1940年代。他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在一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在1940年代所能达致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作为七月诗派中坚力量的艾青,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和成熟是在1940年代。他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在一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在1940年代所能达致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艾青的诗歌创作是相当突出的。对他的诗歌作现实主义的分析和定位已成为流俗。如果从启示美的思路来考察艾青诗歌,可以提供全新的视角,对于理解艾青诗歌也更全面。同时,循此思路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也会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巨擘,抗战初期和新时期初期是他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前者标志着他诗歌的成熟,后者显示了他诗歌创作不衰的活力。本文力图通过对艾青抗战初期诗歌美学风格的阐述,来重新认识他对我国新诗的重要贡献和显著地位。艾青抗战初期诗歌的美学风格,离不开他那现实主义精神指导下,掺和着象征主义的意象色调和浪漫主义的抒情的情调。因此,色调与情调是艾青风格的表征,这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而在骨子里,在内容上,则是时代题材和个人心理气质相揉和的化合物——构成其风格的内质。因此,由表征所显示的内质使艾青这时期的诗歌具有一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大诗人艾青的诗歌创作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主要通过绘画艺术在诗歌中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色彩、造型与构图等“绘画美”,以及艾青所提倡的“诗的散美”理论所带来的创作发展上多向创造的辩析,表现出其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审美直觉与理论思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艾青从彩色的欧罗马巴采回了一支芦笛 ,以一颗飞翔的心 ,含着眼泪行吟在中国苦难的大地上 ,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奏出一个高昂的音符 :他的诗歌 ,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 ,浪漫主义的抒情与追求 ,现代主义的技巧与变异 ,在当时和以后都成为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线 ,体现出“五四”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台湾现代派诗人罗门称艾青为“一个在浪漫的激情中见知性、在狂热地燃烧的火焰中寻找生命之光的诗人。①”这是切合艾青诗歌创作实际的评论。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正是以强烈的“恋母情结”为依托,表现了渴盼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情怀,呈现出一种悲怆美,这也成为该诗现代品格的一个明证。该诗作于1933年冬,当时诗人正在狱中,他以诗作画,“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艾青语)因此,诗的语气激烈,充满了对封建桎梏的抨击。很多评论者称它为现实主义的杰作。其实,《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方现代派…  相似文献   

8.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相似文献   

10.
杨庆博 《文教资料》2011,(36):71-73
艾青的诗歌创作历程就像一首音调起伏的交响乐,有牢狱中忧郁的悲哀,有战前焦灼的期待,有战时高亢的号角,诗人在用诗篇记录下时代生活的同时,也记录下了自己在苦难中的成长历程。纵观艾青的诗歌创作历程,就像一幅色彩变幻的风景画,更像一首音调起伏的交响乐,期间有沉郁的悲怆,有焦灼的期待,有对黑暗的诅咒,有对光明的歌唱,诗人在用笔记录下时代生活的同时。也记录下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1.
艾青晚年的诗歌艺术,深刻地揭示事物,大幅度地概括生活,在赞美光明,追求光明;揭示苦难,呼唤斗争这两大主旋律上,终于以巨大的思想魅力,演奏出了动人的高潮。同时,诗人晚年的诗歌艺术,在形式上也达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高级境界。研究艾青晚年的诗歌艺术,探索其中的创作规律,对于未来的文学史家来说,将是一个远未开掘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论艾青早期诗歌中色彩与意象的绘画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艾青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还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显然.留法三年从事绘画学习的经历对诗人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其间他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接触到了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两方诗歌流派。这一经历形成了艾青诗歌巾注重色彩渲染和注重意象表现的特点;这一点形成了艾青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其早期创作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艾青、冯雪峰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类同研究,具体分析了献给母亲(保姆)的歌、献给女性的诗篇和呼唤光明的歌。  相似文献   

14.
艾青1930年代的诗歌意象实现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多方融合与创造性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一是诗歌意象的时代精神体现与艺术美追求的融合,这种融合突出体现在“土地”与“太阳”两个具有特定民族文化意识与时代精神内蕴的意象中心创造上。这两个母题意象,使艾青的诗歌既具有了理性的深度内涵,又具有了审美感性的生动品格。二是在意象艺术的表现上,找到了一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有机融合的开放性道路。  相似文献   

15.
艾青最高的理想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既是思想的自由又是美学的自由。他在为中国民族、人民大众、现代汉诗而理想着,也因为始终有这种理想的照耀而痛苦着。  相似文献   

16.
论艾青诗歌创作艺术的独特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论述了艾青的诗以充满个性化的歌唱而卓然成家 ,并认为他的诗 ,是将深沉与奔放 ,雄伟与细腻 ,抒情与哲理 ,朴实与绮丽熔铸为一体 ,形成了他诗歌独特的艺术美 ,使他的诗作能与徐志摩、戴望舒、郭沫若等诗人相媲美于中国诗坛  相似文献   

17.
艾青诗歌渗透着很强的个体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和对生死哲理的探寻。对爱的歌唱、对苦难的挖掘和对生命孤独感的体验构成了前者的主要内容;向死而生则是后者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艾青诗歌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通过象征意象体系来表达对社会宇宙的暗示,表达其光明创世的心理历程;二是在形式上,艾青学习象征主义“审丑”的反传统意象取材,采用“陌生化”的象征主义的语言表现方式,创造出“多义性”的诗歌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与象征主义诗学观念不同,艾青坚持的是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他关注现实,强调诗的“功利性”,“感觉”只是认识的一种中介。对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的坚持以及当时文艺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使艾青诗学观念向大众化方向倾斜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但又与诗歌大众化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逐渐偏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艾青个人难以避免的诗学矛盾。  相似文献   

20.
艾青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价值的诗人,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显得有些薄弱。现有的很多研究都集中于对其抗战时期表现民族苦难和社会承担的诗作研究上,对其表现自然风景和心灵安静的诗作涉及较少。对艾青“牧歌”式的作品进行反观,以期恢复一个以诗歌写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面完整而真实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