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归纳法,梳理1979-2009年间大陆对香港文学都市性特征的研究状况。香港文学的都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学写作主题上体现的都市影响,包括都市文化对香港文学的整体影响,都市文化与作家之间的互相建构;第二是写作策略上体现的都市文化影响,即前卫的现代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日都市文学的源头、当代都市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当代都市文学流派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了中日当代都市文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文学发展到当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对都市文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期间也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鲜明的现代化都市意识的都市小说并没有随之应运而生。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文学的当下需要的是兼容———反映城乡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互碰撞、相互吸引是当下文学尤其是都市文学所需。  相似文献   

4.
80后文学在某种意义上隶属于都市文学。80年代初都市文学开始复兴,它在意识形态、写作对象、写作目的等方面为80后文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从都市文学的复兴入手来研究80后文学的成功之道,对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梳理了90年代以来辽宁都市文学的概况,着重对其三个方面的特色和内容进行了阐释:一是作品所呈现出的以乡村道德观照都市的审美方式,二是在都市工业题材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三是迥异于当下都市文学潮流的都市书写理念。  相似文献   

6.
都市文学作为当下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都市、解读都市的生态记录。近年来武汉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与挖掘了武汉的都市文化,但同时也受到其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从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武汉都市文学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都市题材文学在中国获得了发展,而乡村题材文学依然占据了文坛主流。中国社会在改变,都市和乡村从对立趋向于相互的渗透和交流融合。随之在当前文学之中出现新的动向。其中创作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文学参与文明进程的努力是明显的,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学意义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讨论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学,必然地面临一个困惑:我们既难以解读中国当下的都市,又抛撇不下这个充满着诱惑的叙述对象。因而我们会面对着众多的都市文学叙述,却不能达到对当下中国都市的穿透。为此,我们必须探究,为什么我们读不透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叙述,障碍是什么?只有对于难以穿透的中国都市的累积性的遮蔽层幛有所认识,我们才能认识与评判当下的中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9.
翩跹于都市的舞者:张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是中国当下新都市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最终定位于都市文学 ,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寻觅过程。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都市的边缘者、都市的外来者、都市的牧己者三个阶段。张欣小说的意义无疑是源自其对都市人性本真的深层企及以及文本所透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都市小说命题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文坛风行文本探索、形式至上;而90年代似乎是文学题材革命的年代,都市文学潮流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其中最为显在的符码。本文拟在90年代用至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下,来简要论证都市文学存在的合理性、审美意义和鲜明的现实参照特质。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的崛起,城市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渐走出长期以来的弱势格局,并初步形成了“他者化”的城市书写、以新生代作家为主的迷乱城市书写、以“80后”为代表的青涩城市书写以及网络文学中的世俗狂欢式的城市书写这一基本格局,本文试图逼近这一新的城市文学地图。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城市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成为当代化的重要生长点,都市学以开放的都市意识为审美视角,以其面对“现在”的直接性为中国当代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作为生存意识、生存状态的体现,90年代都市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大略可区别为两大类;追问与诉求,相应地则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审美品格,或冷峻忧伤,或温馨平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个性与城市文学发展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个性深刻影响着城市文学的创作,城市文学的创作也能动地影响着城市文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城市和谐社会将是巨大的助力。  相似文献   

14.
甘地主义与印度乡土文学之问关系复杂。甘地主义不是文化学说,而是切合于印度社会实际的政治学说。其将乡村与城市对立起来,乡村代表着印度的真理和尊严,城市则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是城市破坏了印度社会的基础。印度乡土文学作家并没有盲从于甘地主义,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农民的现实生活、处境和命运,关注的是乡村世界在城市文明的侵袭下所发生的变化。乡村是文化乡村,被赋予了“精神家园”的色彩,这是同时期印度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是作家们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它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历史进程的步伐,时代跳动的脉搏和社会的风尚习俗,都集中体现在城市生活中。因此,反映城市生活的城市文学就成了一个国家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而法国城市文学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用对比的方式,首先从横向上展示了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张欣对王朔在都市学创作中的超越,显示了现代女性对都市生活的把握;接着从纵向上分析了性别意识在女性创作历史上的发展,指出张欣的学创作表明性别意识在女性学中开始复苏;由此,都市生活背景和女性性别体验在创作中的融汇成为张欣学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城市遭遇被改造的尴尬处境,城市文学创作相应受到之前解放区文艺观念的全面规约。经过关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可不可以作为作品主角的争论以及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城市社会世俗欲望的合法性逐渐被驱逐,原本就受到压制的城市文学更为受挫。直至"双百"时期,才出现了一批深入爱情禁区,潜在呈现城市世俗精神的作品,但它们大多很快就受到批判。此后,作为一部在革命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上海的文学想象的长篇,《上海的早晨》以其独特的形态完成了新时期之前当代文学对城市的最后一次深情回眸。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卫中认为,城市中的外来者成为最有城市意识的作家。他们以非城市经历想象城市,丰富着城市文学的创作。曾庆江论述了新时期城市诗的演变。傅建安认为.当代女性城市文学的孤独和内倾、放纵与颓糜传达了当代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尹岳斌则认为,法国城市文学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沙旧城古迹作为文学发生的“现场”,一定程度上引导或规定了晚清湖湘雅集创作的题材、倾向与言说方式,赋予它广阔的历史视野以及广泛的参与群体。城市生活的消费性特质引导一部分雅集创作向感观审美以及享乐主义情趣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