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按照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造就人的社会活动。“造就人”是指教育是对人的现有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之增添新的内容,得到充实和完善。它既蕴含了教育的“重现历史人”的功能,即“传道、授业、解惑”,也蕴含了教育的“促成再创造”的功能,即思维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现代工程教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一种新的工程教育观造就现代工程师,离不开现代工程教育。在国外的一些当代教育文献中,凡是用到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的地方,往往用“工程教育与训练”(Engineer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来替换,还有的人干脆将工程教育改换成“工程形成”(Engineering Formation)。如果不留意,还以为是作者的遣词用字技巧。但细细地品味起来,这倒并不是一种无关宏旨的同义词转换,其中蕴含了工程教育观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改革就是要用新概念来替换旧概念,概念乃是思想的结晶。正如美国比较教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造”人的工程,是在内心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造就一个人。造就一个有热情、有个性、有尊严的、有责任心的人。教师是这一事业的工程师,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和谐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进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和谐教育以和谐为根本品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代具有和谐个性的学生,力求他们“情”和“知”、“心”和“智”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主体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要在人的内心和行为两个方面造就一个人,造就一个不同于以前的,独立自主的,有热情、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心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研手记3王瑞华《幼儿园工作规程》环境教育的思想令幼教人深思:人类实为环境的产物。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恩格斯研究人类起源“劳动创造人”的著名论断可知,自然环境造就自然人;从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华生“环境决定论”中得出,社会环境造就社...  相似文献   

7.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笥假设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陈卫彬 《教育艺术》2002,(10):22-24
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创造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指出 :“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 ,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人 ,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对于以全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为己任的我国教育界 ,深刻认识以发…  相似文献   

9.
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情感“爱”是人情的基本要求,也是造就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近代教育家常把“爱”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教育如果没有爱,就根本不能算是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海淀区田村小学开展“成功教育”的科研课题研究已经14年,这是海淀区教科所“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提出“发展成功教育,为造就自主成功的人奠基”的办学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们又确立了“成功德育”的子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从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始终追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重提“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教育如何真正落实“五育”?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定初教授。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人性化是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和谐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制约性、个别差异和人类共性、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根据马克思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我们必须从教育人性化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总体性”出发,理解和把握教育的“人性异化”问题,通过教育劳动、行动、互动、活动等“总体化”实践,实现“总体人”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主体论(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将人提到“人的高度”的实践活动。人在什么程度上成为“人”,是由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来决定的。如果说,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都是为主体生产对象的同时,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的话;那末,教育就是专门为对象造就主体的,也就是说,教育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主体,应该是教育科研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精粹古训和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感恩”美德,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说过“人是环境的儿子”。也就是说环境造就人。对于学生来说,成长的环境无外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那么感恩教育,也要从三个方面联动并进,  相似文献   

15.
造就新时代的“健全公民”山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王春光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造就人,这恰如叶老所说:“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这一要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最为重要的。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多年来,广大教师为造就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教育走向“综合化”是当今教育的明显趋向,“综合化”趋向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  相似文献   

17.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的理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物”为本。以“物”为本的表现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是基石,应该大有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做强基础教育具有递进式意义构成逻辑,依次是“基础教育强”的本意蕴含、“基础教育实力较强国家”的功能蕴含与“如何更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蕴含。做强我国基础教育,需要内向激发“教育之力”,定向夯实“教育之强”,有效提升教育的“世界之位”。面向未来,我国要循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本性、逻辑、轨道去做强基础教育,具体行动路径是:推进基础教育自我革命,凸显基础教育中国元素,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会传统的教育规范是零碎的、粗疏的、不成文的和俗化了的,但其目标不是教导人怎样按照规则进行行为选择,而是造就有德性、有品格的人;与传统教育规范相比,在乡村学校,新的法规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向科学化、正规化、法制化方向的发展,因而具备了更强的技术性、可预测性和可算计性.尽管许多现代教育规范变成了“金规则”,但是因为一味追求“合法性”而忽视了“合道德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只有指向人自身的、关注人的幸福生活的、合道德性的教育规范才是有意义的教育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