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台内外》2009,(6):62-62
在胡同里度过童年 1969年10月1日是年轻的共和国20岁的生日,也是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投入运营的大喜日子。就在这天,一个小生命悄然降生在北京新华门和故宫之间的一个小胡同里,一对在电话局工作的年轻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他就是祝捷。  相似文献   

2.
北京胡同的宽度通常都是窄于大街的宽度的。古老的标准是:大街宽二十四步(约合37.2米),小巷宽十二步(约合18.6米),小胡同宽度为6步(约合9.3米)。《析津志》说元大都城有三百八十  相似文献   

3.
早在清初,正阳门外就出现了一家名叫荣禄堂的民间报房。当时有山东人携带报纸辗转西北各省,销路相当不错。乾隆中叶,政府放宽了私人办报的权限,民间报房出现了兴盛的迹象,有人私设报房,专门以编发报纸为生。清末在正阳门外大街西侧的一些小胡同里,尤其在铁鸟胡同一带,是民间报房的集中地,也是新闻史学界界定的清末民间报房发行活动的中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柳萌 《传媒》2001,(1):34-36
在北京火车站的对面,有条叫富强(?)的小胡同,我大致还记得它的方位。有次去《北京观察》杂志开会,先到了一个小时,就想到这条小胡同看看,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见了。向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打听,老人说,前几年这里盖国际饭店,这些小胡同早就被拆除了。我听后,只是“噢”了一声,就怏怏地走开了。  相似文献   

5.
在宽阔的东长安街大道沿线,曾有一条已消逝的胡同,这就是昔日的洋溢胡同。洋溢胡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明朝时称扬州胡同、清朝时称羊肉胡同,进入民国后改称洋溢胡同。该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东口与原南小街、即现在的  相似文献   

6.
2000年大学毕业,我考进齐鲁晚报社,时任齐鲁晚报总编辑、现大众日报副总编辑郝克远先生告诫我说:多往基层走,多听百姓言,多往小胡同里钻,多往老百姓身边跑,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帮老百姓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困难,在小胡同里趟出一条事业大道来!  相似文献   

7.
1947年9月北平邮政管理局编印《分区街名一览表》记载羊肉胡同有四条,分别在西四南大街、延寿寺街、果子巷、牛街。查《京师坊巷志稿》,以上四条羊肉胡同分别在第133页、244页、265页、239页,另外还有裱背胡同北边的羊肉胡同,在98页。西四羊肉胡同历史上住过许多名人,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又到了十二年一轮回的狗年了.狗年说狗,顺理成章,不免要说一说京城的狗尾巴胡同. 如今的四九城,已经没有一条胡同唤作"狗尾巴胡同"了.而百年前的京城,却有很多条狗尾巴胡同.笔者查阅了1929年出版的《北平指南》一书,在59页上很轻易地找到了11条狗尾巴胡同,外加1条狗脖子胡同的记载.所谓四九城——"里九外七皇城四"也,足不出今天的二环路,便有11条狗尾巴胡同,当然可以称得上"何其多"了.只是后来,这些"狗尾巴胡同"拆的拆、合并的合并、易名的易名,如今再没有一条被称为"狗尾巴"的胡同了.从《北平指南》所述可知,1929年成书时,这11条狗尾巴胡同中有6条仍叫狗尾巴胡同,故书中直接指明其位置.另外5条则称"详××",说明已经易名,但在市民中仍习惯称其为狗尾巴胡同.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已年近八旬,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就住在德胜门大街刘海胡同,至今已有60年了。当初我在公安部门工作,我的邻居就是北京市公安局西四区分局。刘海胡同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世界》2004,(2):26-28
刘一达,胡同里生胡同里长,70届毕业,16岁参加工作,当过烧炭工,做过老师,进过机关当干部,1991年进入《北京晚报》,干起了与字打交道的职业记工作,1999年他一头扎进了那蜿蜒曲折、沉淀着老北京独特化的胡同里,开始了对老北京胡同化的发掘与记录,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京腔京韵的故事。那时起,圈内人称  相似文献   

11.
邱阳 《出版经济》2006,(6):40-41
今天的菜市口,和几年以前已经有了太大的差异,曾经的丁字路口变成了十字路口,以前的菜市场口胡同、官菜园上街、儒福里、自新路、育新街都不见了,代之的是现在宽阔的菜市口大街.在菜市口南侧不远,有一处凸出的院落,显得和整条大街的通畅格格不入,甚至把自行车道占去了大半,而那里就是北半截胡同的遗存.  相似文献   

12.
庞晨 《北京档案》2016,(11):58-59
西城区有位叫舒了的85岁高龄老人,他为了留住北京胡同的样子,挖掘胡同档案史料长达15年时间,走遍二环内每一条胡同,此后,又用了8年时间把这些胡同全部画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徐冉  朝阳 《档案天地》2015,(2):58-63
胡同,多见于中国北方城镇、农村。"胡同"一词,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关于胡同一词的来源,据《北京的胡同》一书载,"胡同"虽是元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其解释有三种,一是"胡同"来自蒙古语"水井。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水井周围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将水井转为街巷之意,称为胡同;二是胡同相当于小道路、横街、小巷等。也是从蒙古语来的;三是金末元初,  相似文献   

14.
从喇嘛庙到留学生活动基地陈锵仪北京东城,有一处海外学子回国后经常光临的地方,那就是位于缎库胡同东南、南河沿111号的欧美同学会。这里成为历来留学欧美各国同学们聚会活动、学术交流的基地,是民国初年的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然而清代,这里原是一座由中...  相似文献   

15.
对于北京的传统文化,我特感兴趣,一有空儿就去胡同里走走.我以为,古都北京是由胡同来表现城市肌理的,胡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深邃,走在胡同里犹如游览一座座立体博物馆,细细品味总会得到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6.
婉容的宅院     
北京的胡同呀,有多少的"说不清,道不明"。它那旧窗棂、灰瓦墙,就诉说着它饱经的沧桑。只要住过胡同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胡同的书。本文就摘自《老北京胡同里的传说》一书。  相似文献   

17.
自古有传,天子脚下“卧虎藏龙”,北京城里遍布名人。仅在小小的总布胡同中,就有数不尽的名人能士。东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和北总布胡同这三条历经沧桑的古街,不知遍布多少作家、学者、艺术家、名医、军政要人及宗教人士等各界名人的足迹,体现了总布胡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名  相似文献   

18.
七棵丁香树     
凤莲 《云南档案》2012,(8):59-59
<正>那年,我正念初中。父母经常出差,便把我寄养在姑妈家。姑妈家在一个长长的小胡同里。胡同里只有晨和我是学生,而且在同一所学校,自然就成了朋友。晨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话斯斯文文,是高二文科班的学习委员。星期天,他经常背着一个绿色的画夹,骑着自行车,载我去公园写生。还给我讲什么是国画、油画,还有什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我常常托着下巴静静地听着,心里充满了崇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东城王府井大街东侧的帅府胡同,曾有一座寺庙,这就是名而不古的贤良寺。此处原为清怡贤亲王的故邸,雍正十二年(l734)改建为寺。乾隆十二年(1747)由帅府胡同移迁到金鱼胡同南侧重建,寺前为冰渣胡同。贤良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建有山门,院东西各建一座碑亭。其后为四天王殿、大雄殿,最后院的北侧和东西两侧是二层楼建筑。楼上为佛堂及藏经存放处,楼下为僧众居住的禅堂及会客接待室。大雄殿院的两侧建有客堂等一些配殿及房舍。  相似文献   

20.
束秀芳  郑荧荧 《新闻知识》2023,(5):59-66+95
胡同作为中国北方代表性建筑,是一个具有丰富地域特色和历史内涵的文化符号。在不同时期,各大报纸上都有针对胡同的报道,这些报道折射出不同时期胡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本文将1916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48年《益世报(天津版)》对胡同的相关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道的分类编码和符号分析勾勒出该时期的胡同形象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研究发现,此时的《益世报(天津版)》塑造了一个以“泥泞焦房”为特征的胡同形象,并编造了胡同内“青天”与“恶土”并存的神话,从中可以看出报纸对民国政府当局的不满,对当局的批评与抨击是该报隐含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