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采取了前后对照的结构。按照小说叙述的顺序,前半部分是写“我”两次在北京看戏的感受和印象,后半部分是写“我”小时候在乡下看社戏的情景。因此,根据这种结构特点,把小说中的三场戏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性阅谈便更易于把握这篇小说,也更能理解鲁迅这样安排结构的匠心。  相似文献   

2.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写了“我”年少时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全没有大的矛盾冲突,却以其浓郁的画面美吸引着读。一篇《社戏》就如一幅大型的浸着浓浓乡情的江南水乡的画卷,向读展示着江南特有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全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处处都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5.
《社戏》是鲁迅先生前期颇具童心的小说佳作.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它进行过分析和评论.这里我仅就目前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节选的《社戏》一文浅谈几点看法.一、《社戏》的主题思想《社戏》原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写“我”在北京两次看中国戏的情况.在当时中国的戏园里,“我”得出了“不适于生存”的结论.后部分是写在农村看社戏的情况,那是妙趣横生,其味无穷的.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小说的前部分应该是重点,因它体现了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国的揭露与抨击.而现在中学语文课文里所节选的却是原文的第二部分.这就涉及如何归纳主题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九二二年所作的小说《社戏》,题目上明白写出一个“戏”字,又取材于看戏的生活经历,然而这题既不关乎所看的戏的本身,亦不在看戏上。写看戏而又不写看戏:这就是《社戏》的艺术构思特色。作品写了两种看戏经历。先写在北京看京戏时所见,然后倒叙上去,再写幼时在鲁镇,去平桥村转赴赵庄看地方戏时所遇。述“今”是为了忆昔,粗粗一读,似乎是在写“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与“看到……好戏”的对比,但是再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两句被置于小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在同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12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写的是“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诚挚的感情,优美的笔触,诗一般的语言,生动描述了“我”与农家孩子们的接触交往与友谊,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赞美了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小说《社戏》里,写迅哥儿他们月夜看社戏,那情景着实是很惬意的。只可惜戏台上那老旦咿咿呀呀,老是一个腔调地唱,结果使这帮小家伙“打起呵欠来”,掉转余头回家去了。由此六联想到语多教学。在  相似文献   

9.
看戏是《社戏》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它不仅占整个作品的大量篇幅,而且也写得最为传神。作为小说,题目既然叫《社戏》,把看戏当重点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本意并不在戏,而在于"看",所以才为我们呈现出别开生面的"看"中之事、"戏"外之情。  相似文献   

10.
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和谐快乐的生活画面.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几个生动场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本丈着重从环境美、人情美、故事美三个方面来展现《社戏》中作者所着力表现的美好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11.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12.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写了三次看社戏的过程,而第三次赵庄看戏则是小说的重点。通过与前两次看戏的对比,我们看到平桥村这个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却有着醇厚的乡情,真真的友情,浓浓的山水情,厚厚的母子情。  相似文献   

13.
《社戏》这篇小说写的是“我”12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鲁迅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一群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对农民朋友的尊敬、爱和向往。就其文笔来说,不仅写得字字珠玑,情趣盎然,而且风韵神致,俯拾皆是.特别是文中看似矛盾、普通的称谓,值得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社戏》叙事写人情真意切,独具风格。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人间词话》)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以其真景真情“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优秀篇章。《社戏》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描绘的是“有我之境”。材料来源,出于“我”的观察,事件发展,出于“我”的口述,人物描写,出于我的感情。《社戏》中的“我”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  相似文献   

15.
鲁迅《呐喊》中的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作品中的“我”,既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常有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包含了作者自己。《徬徨》中,虽然这种情形已减少,但仍可见到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如《祝福》等。是否可以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并且在小说的人物“我”中带有作者的影子,构成了鲁迅早期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编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在其课后练习二有如下叙述:“夏夜行船,月下归航是写得最精彩的段落——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我认为这里的“夏夜行船”一说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一说法是直接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曾重睹。但是,各地的社戏有其相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名为酬神,实是自娱。自然,在演出方式上,则各有特点。绍兴是“三山六水一分地”的水乡,鲁迅幼时看社戏,有时在家门口,大门卸下来横搁着就成了看台;有时则坐在船里看,如同小说里所写的那样。他的外婆家在平桥头(小说里作“安桥村”),离此不远的包殿就是每年演社戏的地方。戏台的格局,和别处府县的乡镇不同。这个戏台虽然建造在包殿,也象各处神庙一样以庙门上面的楼台为戏台,但  相似文献   

18.
《社戏》中的“叉港”的“叉”是别字湖南娄底师专中文系龙建春《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佳作之一。小说以繁简相生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卷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长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机灵能干、天真活泼、淳朴热情的农家少年,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在故乡度过的少年时...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当时的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社里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都要演年规社戏。它与在剧院里上演的供人欣赏品味的文明戏不同,是在绍兴这一江南水乡上演的用来祈福的地方戏、风俗戏,于是乎办戏演戏看戏的过程中就必然蕴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课文只是节选,原文开篇还用了较多篇幅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  相似文献   

20.
作者写《社戏》的主要目的,是想借社戏这个载体,借助于小说来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对自己人生所产生的影响。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明白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