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家和 《中华武术》2007,(12):30-31
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  相似文献   

2.
领袖拜仁     
关于领袖一词,《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衣领和衣袖,比喻能起表率作用的人。进一步追根溯源,发现所谓"领袖"就是指衣服上的领口和袖口,由于这两个部位直接与皮肤接触摩擦,容易起毛破损,所以古人在制作衣服时,领口和袖口都是单独用料的,并镶以金边。因此在人们眼中,这两处既高贵又醒目。另外,古人穿衣服很讲究衣领与袖口的式样大小,设计讲究的领口和袖口穿戴后给人一种堂堂正正的印象。在  相似文献   

3.
妙笔入神     
孙文忠 《收藏界》2012,(10):142
古人绘画,特重品格、气韵,实是绘画审美追求的一种外化。绘画品格的高低,与绘画是否设色无关,而在画面的立意,是画家内在修养的体现。绘画的品格,体现于笔墨之间,诚如清代张庚《浦山论画》所言:"墨不论浓淡干湿,要不带半点烟火食气,斯为极致。"要求笔墨具有静、净、精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4,(5):143-145
秋人的山水画创作,是建筑在古人的笔墨之上的,虽用笔用墨无一不是古人的,而色彩的渲染,画面的构成又不全是古人,而是集中体现了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是充满个性的精神诉求,这与他曾经数年研究现代派画风不无关系。他在极力回归传统的同时,又在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附加了现代元素。所谓"师古不泥,化古为新",秋人在这方面是独具匠心的,这是当代中国画人应该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摘自许好成《秋人·秋风·秋意·秋韵》  相似文献   

5.
一 明朝散文家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是的,一个沉醉于某种爱好的人,才拥有深情与真性情,才有血性。被称之为诗、书、画“当代三绝”的林散之先生说得好:“一个人要有癖好,古人云,不可友无癖者。因有癖,才有真性情,  相似文献   

6.
《收藏界》2008,(12)
常听人说:"中国书画的本质是笔墨"。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准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中国书画基本功的本质是笔墨。"因为前一种提法只突出了笔墨在中国书画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语言在中国书画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强调笔墨的重要性,就应表达为后一种说法。既然笔墨在中国书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鉴赏书画就应从鉴赏书画中的笔墨开始,也就是说笔墨好的书画才具备好书画起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悦剑 《健身科学》2013,(4):37-37
◎命名: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头维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它就是古人戴在头上的一种头巾。苏东坡的《念奴娇》中有一个词叫"羽扇纶巾",就是用来形容周瑜的飒爽英姿的。"羽扇"是指他手中的扇子",纶巾"就是他头上戴的头巾。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周瑜的头巾戴的歪歪扭扭的话,还能给人一种镇定自若的首领气度吗?好了,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7,(12)
正一笔墨结构是以墨点、墨线、墨块为基本架构,通过笔法、墨法的运用所产生的相互转换的、形态各异的复杂多变的笔墨视觉图像,其"与道同机",从点生发,由线延伸,随墨扩张,在"外师造化"之中悟得胸中"意象"并展开笔与墨关系的整合,从而进入一个内涵天地运行理念的架构世界笔墨结构。笔墨结构总体上是由墨点状结构、墨线状结构、墨块状结构三大部分组合而成。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整合关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笔墨结构的组建运行中,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相互浸染,无限生发,  相似文献   

9.
喻承镛 《武当》2012,(11):20-21
"用意不用力"实为太极拳的锻炼要领之一。然而,对于什么叫做"用意不用力",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对于"用意不用力"这一要领理解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技艺和锻炼效果的不断提高。所以,要想不断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锻炼效果,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并从而理解这一锻炼要领的真正含义才行。  相似文献   

10.
石峰 《收藏》2012,(10):45-47
中国山水画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创新的历史。但是不论山水画怎样发展改变,其核心在于在时代语境下如何提高和完善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因此,山水画的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精神,并因此在发展与创新中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就此而言,"变革和创新"是山水画发展的精要所在,并在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始终不能脱离山水画对于笔墨的要求。因为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笔墨当随时代",在这里,石涛强调的是笔墨,强调的更是要用笔墨表达时代意趣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6,(23)
正《道德经》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揉和黏土制成器皿,器皿中央是虚空的,才有作为盛物之器的作用。天下容器众多,不独陶瓷,玻璃、竹木、金银铜铁……各类材质的容器都有虚以盛物的功用,可为何紫砂器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它不止独享茶客专宠,即使不饮茶的人也为其吸引,尤其深得文人雅士喜爱,古往今来不知为其费了多少笔墨与心思。  相似文献   

12.
惠东 《收藏》2012,(20):77-81,76
石峰1969年出生,山东人。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班和第三届中国画名家班,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山水画精英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画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画家、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数十幅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收藏》《国画家》《中国文化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出版个人专集、合集数本。石峰官方网站:http://www.shifengyishu.com自20世纪至今的中国画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或许就是"创新",唯新是尚,唯新是务,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强调别开新境,强调个人风格面貌的凸显。当然,就字面意义而言这并无不妥,一代而有一代之文,一代也应有一代之固,一味泥古自不可取,然细而察之,其中尚有可推敲之处,最近细读石峰兄山水画,更由此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纵观近百年中国画的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结,同时革命、创新、个性始终是20世纪乃至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也是最大的误区。子曰:"述而不作,见贤思齐。"‘述"者,传旧而已;"作"者,创始也。东坡又云:"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精研古法、注重传承是中国画历千载而绵延不绝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20世纪却不然,与传统的断绝唯恐不彻底,大力提倡独僻蹊径,自出已意,从"美术革命"到"中国画改造"、"革中锋的命"、"笔墨等于零",起码在舆论上,革命与创新居于主流或者说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忽略笔墨的深化转而注重图式的出新,这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画创新的大体趋势,这其中既有西方美术教育体制取代传统中国画教学方式所带来的转变因素,也有特定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下的必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美学思潮,当中国画被赋予表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新貌的沉重使命时,以往以"笔墨"作为价值判断最高标准的体系自然难以存在,画家们为之惮精竭虑的是画面的表现力及题材、构图的新颖别致。通过大量新的视觉元素的引入和新时代精神对传统文人情怀的置换,中国画至此确实是焕然一新。其时的山水画致力于写实,致力于革命圣地画和建设场景、主席诗意的表现,对景写生的观察方法和焦点透视的表现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山水画的本质。不可否认,以李可染先生为代表的具有深厚传统素养的老一辈画家直面生活,适当吸取西法,创作出一批展现时代精神的杰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是,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也决定了他们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西式美术教育体制之下成长起来的后辈画家们缺乏他们对中国画笔墨的深刻领悟,因而往往仅停留于图式花样的翻新而远未及根本。从改革开放至今,以往的单一化价值判断已经打破,新潮蜂起,流派纷呈,尽管就目前来看从传统资源内部寻求推进发展中国画的动力已成为相当一部分画家的共识,但当代画坛表面的花团锦簇仍掩盖不了底蕴的单薄和笔墨的空疏。笔墨是中国画最本的语言,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石峰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几近固执地致力于笔墨的锤炼,重视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和延续。他从传统法式入手,对古人笔法、墨法、皴法、树法进行全面的临习,博采众长,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因素,自如地运用在自已的创作之中。在构图上,多高远、深远之景;在笔墨运用上,既得元人王蒙苍茂幽密之致,又吸取当代浙江山水之长,得平淡清雅之韵。其画墨笔为主,略施淡彩,雅正平和,笔无妄下,无论在用笔用墨的规范方面,还是在布置安排方面,皆显示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纯正的古典山水意趣。他没有急功近利地强求所谓个人语言、符号、样式的确立,而是踏踏实实地以笔墨为切入点,真正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这"气"能放出体外攻击人  相似文献   

14.
水煮文玩     
正文玩,是古代对文房用具的总体称谓。文玩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于中国文人的贡献,功不可没。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一切文案,无不是文字的记载,文人的笔墨,也无不是在文房中完成。在信息和交通闭塞的古代条件下,文房中除了"红袖添香夜读书"外,最为实用又解闷的,就属文玩了。文玩是文房的物件,是读书人的装备,古人颇有些讲求。其制作大都精美,气韵清雅,赏  相似文献   

15.
    
"心远地自偏"作为古代士大夫的一种情怀,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一个"远"字,由时空而至灵性,写出了超然物外,跳出尘俗的精神境界,让人遐思久长。但是,读古人时,又总感到其"心远"有斧凿之味,原因在于,古人是不  相似文献   

16.
刘英杰 《收藏》2013,(7):112-113
我们的古人绝对有一双善于审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精致绝妙的存在都会被用来装饰生活。在以珍禽异兽的遗物为材质的古玩杂项中,就有"一红二黑三白"之说。这里"黑"是犀角,"白"即象牙。那么排在第一位的"红"是什么呢?对此可能收藏圈里多数人一头雾水。其实,所谓"红"即鹤顶红。当然此"鹤顶红"绝不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那种无色无味、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3,(15):191
杨仁凯(故宫博物院专家、鉴赏大师、人民艺术家):"石朴师古人、师造化,中参清四僧、元四家,涉猎北宋诸家,于笔墨中悟大道,达到了出蓝妙境界,最终形成了极强的个人面貌。其修持水平,绝不亚于石壶、秋园。"(注:石壶,即陈子庄;秋园,即黄秋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国画大师。)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研究生院院长):"石朴其精神与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3,(13):191
杨仁凯(故宫博物院专家,鉴赏大师,人民艺术家):"石朴师古人、师造化,中参清四僧、元四家,涉猎北宋诸家,于笔墨中悟大道,达到了出蓝妙境界,最终形成了极强的个人面貌。其修持水平,绝不亚于石壶、秋园。"(注:石壶,即陈子庄;秋园,即黄秋园,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国画大师。)薛永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研究生院院长):"石朴其精神与古圣今贤相往来。是中国画家中的佼佼者。是贯通了国学、国画还有国术的中国文化精神的高人、奇人!"  相似文献   

19.
练太极拳用意练气,关键在于对气的理解。按照形、气、神整体生命观的理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从繁体“氣”字来看,在“氣”字中有一个米字,这个米字说明,人吃进的五谷杂粮,在胃肠中气化而成为“氣”,气功学称之为水谷之气。古人认为,水谷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用现代话来说,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随血液循环,周流全身,无孔不入,无处不到,供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故曰:“气者,体之充也。”  相似文献   

20.
殷光远 《武当》2006,(9):19-20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其主要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会。对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的几个“上下相随”,笔者有如下的粗浅体悟。一、单鞭一势的上下相随。在杨氏传统套路中,单鞭在一段有1个,二段有2个,三段有6个,而二、三段又各有1个斜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