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议赋·比·兴李宪生赋、比、兴最早出自《周礼》和《毛诗序》。《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但何谓赋、比、兴都没给以说明。唐孔颖达《毛诗...  相似文献   

2.
“菑畬”解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甘疏序》一文,“耕获葘(zi)畬(yu),时时利赖其用”一句,“耕获葘畬”课本的注解是:“这里是耕种和收获的意思。葘,荒田。畬,开垦三年的田。”对这条注解我认为值得商榷。 这里的“耕”是“耕种”,“获”是“收获”;“葘”如果解作“荒田”,那么,“耕获葘畬”又何以成了“耕种和收获的意思”呢?况且“葘畬”二字也没有得到落实。新版《辞海》注:葘,初耕的田地;畬,开垦了三年的熟田。《尔雅·释地》:“田,一岁日葘,二岁日新田,三岁日畬。”据此,“耕获葘畬,时时利赖其用。”可以解释为:“耕种收获一两年以后,常常享受到这些东西(指新品种)好作用的利益。”这样,上下文意也就贯通了。  相似文献   

3.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六册《甘薯疏序》中的“耕获菑畲”,教材注释为“耕种和收获的意思”。查《辞海》,菑,指“初耕的目地”,“田一岁日菑”;畲,“开垦了三年的熟田”,“田三岁日畲”。据此,“耕获菑畲”解为“耕种生土,熟土,都有收获”,似乎要妥当些。同文,“民可无道殣”,教材注“殣”读 jin。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均作 jin,  相似文献   

4.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5.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6.
<正>“礼俗”二字很早就已经并提使用。《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在《地官·土均》和《秋官·小行人》等处也有类似的记述。在这些文字中,“礼俗”被放置到与法则、禄位、刑赏等“国之利器”以及被列为“国之大事”的祭祀并驾齐驱的地位。《大宰》的八则之中,驭官用法,驭吏靠废与置,驭士则以禄与位,驾驭驱使无权无位的老百姓呢,就靠礼俗的引导和约束。而“民”对上又是有义务的,所以在“驭士”与“驭民”  相似文献   

7.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8.
笔记二则     
<正> 一、谈《诗·唐风·葛生》中的“亡”字上古“亡”字常借用为“无”,如《礼记·檀弓》:“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无’”.《论语》:“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有”、“无”对文,“亡”借为“无”无疑.上古“亡”属明母阳部,“无”属明母鱼部,“亡”、“无”声母相同,韵部属阴阳对转,“亡”、“无”音近互通.  相似文献   

9.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10.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12.
袂与诀     
在日常交往和艺术演出活动中,常听到有人将“联袂(mèi)误说成“联诀(jué)”。究其原因,是未能审辩二字的形旁“衣”与“言”,又误读“袂”的声旁“夬”为“决”所致。《说文解字》:“袂,袖也。从衣,央声,弥弊切(音méi)。”我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穿戴衣着名目可谓精缜,上古时,即已将着装区分为“上曰衣,下曰裳”(《释名·释衣服》:“裳之上曰要,衣之上曰领”(《说文解字注》):“袂是袖之大名,祛是袖头之小称”(《诗·唐风·羔裘》毛疏)。袖的大名“袂”,就是我们现今的袖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是说张开衣袖能遮蔽天空。  相似文献   

13.
厝《汉语大词典》1·926(1册926页之省称,余同)下释为“磨刀石”,本无不可。大徐本《说文·厂部》:“厝,厉(砺)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王筠《说文句读》在“厝,厉石也”下注:“《字林》同。”又注:“此字当与氐(砥)、厉、(厂佥)三字为伍。”《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说文》亦与大徐本同。诸家均砺石之义。但也有不同意见。段玉裁明确指出(1)“厉石”为厝(错)石”之讹,厝石为治玉之石,如金钢钻之类。(2)从许多体例看,义近词相次,但“厝”并没有和表示磨刀石的“(厂氐)、厉”为伍,说明为别一义。其文如下:“各本作‘厉石’,今正。《小雅·鹤鸣》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传曰:错,错石也。今本少一错字……下章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曰:‘攻,错也’。错,古作厝。厝石,谓石之可以攻玉者。  相似文献   

14.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15.
历来认为《古诗十九首》为太初以前作品的根据,是《东城高且长》、《凛凛岁云暮》和《明月皎夜光》这三首诗。就《东城高且长》说,有人依据《毛诗·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这诗既云“岁暮一何速”,又云“蟋蟀伤岁促”,可见它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但《毛诗·蟋蟀》一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暮”,再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逝”,是夏正的秋,也可叫做岁暮。因而不能由这两句诗而肯定本诗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梁简文帝萧纲,一生勤于著述,诗作颇丰,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辑其诗三卷,270多首。其中有“宫体诗”80余首,占其诗的三分之一。正因此,一般论者将萧纲视为文学嬗变的“罪魁祸首”,视其诗为“亡国之音”①。 这就涉及到“宫体”诗的问题了。关于它的形成,《梁书·简文帝纪》曰:“(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徐传》曰:“文体既别,春访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据此可知“宫体”的形成,一与徐追求“新变”之别体有关,二是离不开萧纲被立为东…  相似文献   

17.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有的字是由其它两个字合成的,并兼有这两个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或者干脆说,这一个字等于合成它的两个字。例如:赵王田猎耳(而已),非为寇也。《史记·魏公子列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不可)信。”《后汉书·吕布传》投诸(之於)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之平)?《孟子·粱惠王下》  相似文献   

19.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20.
札记二则     
(一)“如律令”掇琐 汉朝诏书制策末尾多赘“如律令”三字。《史记·三王世家》:“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年五月:“癸未,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又,“建武六年正月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