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5.
《采薇》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著名的行役篇。本篇主要描写戍卒在行役之后的归途中,回顾同獫狁作战的经历,以及其因战事不得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哀怨情结。作者采用了复沓、比兴、双声叠韵以及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曲折委婉,一唱三叹表达了诗人的忧时之情。其艺术手法,经过日月的淘洗,依然有极强的生命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世界里,写人物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艺术分支,如何写好人物的感情,使感情表现的越发深刻,这是古今文学作者在创作时所面临的问题,以人物的"乐"来反衬人物的"悲"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写作手法,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以乐写哀"。  相似文献   

7.
潘华 《现代语文》2004,(8):11-1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脍炙人口,结构精致,意象哀切,被人推崇为"秋思之祖".(1)人们对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评赏非常一致,均认为这句清新自然,描写了一种乐景,并以乐反衬哀,将哀体现得更为深切."并列三个意象,以实适温暖之境,反衬羁旅行客之愁."(2)朱万曙认为这句体现出一种"光亮的颜色,甜暖的颜色","用色彩的对比,衬托游子的感情".(3)从辩证角度看,以乐衬哀确能收到奇效,但以此来理解这句诗,却是一种曲解,反而损伤了诗意.  相似文献   

8.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9.
"乐景写哀",源于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这一手法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展现,写"乐景"极尽铺陈夸张,"包括于事有关之物和于情无干之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哀事哀情"的叙述上不动声色,情节发展自然,无半丝议论之词,无一点大哀大恸之语;外在妆扮风光满眼,哀者欲表难表,委曲求全.红楼梦成功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才使得这部悲剧经典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10.
诗人往往善于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或欣喜,或苦闷,或哀凉的心情。写乐景抒哀情,乐与哀对比,乐景与哀情的矛盾,将哀愁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含蓄,更加深邃。本文就杜甫《春望》的教学分析,另选其相类诗作,引导学生有机拓展,深入领悟,提高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哀江头》和《长恨歌》作为同样描写李杨爱情的唐诗名篇,但由于写作背景、看待事情的观点不同等方面,造成了人们对于《哀江头》与《长恨歌》截然不同的态度,但也正因为这些不同,它们才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相似文献   

13.
以雄衬悲的反衬手法,似源于以乐衬哀。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句,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的愁苦之情,曾受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熔铸出“以雄阔之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独特方式,并集中运用于他后期几首著名的律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旅夜书怀》的颔联。星辰与明月,写天;平野与大江,写地。包天涵地,气魄焉能不大?更何况星垂于  相似文献   

14.
浅谈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反衬之妙时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也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  相似文献   

15.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嚣,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衷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观上的“乐景写哀”现象经楚辞、汉诗而不绝,至《古诗十九首》而蔚为大观。有唐以后,此技法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更高更广了,清《红楼梦》更是达到了乐景写哀的极致。  相似文献   

16.
今天人们说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因为秦军攻占了楚国的郢都,这种说法都是源于清初王夫之对屈原《哀郢》一诗的误解和推想。本文以历史记载为依据,结合《哀郢》,从时间、空间和事理等方面,证明王夫之提出屈原为了哀悼郢都沦亡而写《哀郢》的说法既无史实依据,又与原诗的情况相抵悟,自相矛盾,王氏之说不能成立。本文还对服膺王氏之说的一些著述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受王氏的误导而推想出来的种种“历史事实”实属无稽之谈,从而辩明了一个古典文学和古代历史纠缠不清的问题:以《哀郢》的诗题来摧想“历史事实”的研究方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17.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8.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是我们的共识。作者以乐写哀,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使得这份悲哀更具震撼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翻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诗、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章写得情景交融,历来为论者所乐道。清代王夫之曾谈到此章诗,认为是“为乐景写哀,以衰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即我们现在所谓“反衬手法”。现代学者周振甫也曾在他的《诗词例话》中把此章作为反衬的例证之一。但我认为,此章诗并不是用了反衬手法。 显而易见,《采薇》诗中的戍卒并不是“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见《诗词例话》),而是相反,“行道迟迟”,心情并不是“愉快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多次写到笑,可谓笑笔生花。技巧高超的大手笔们善于将生活的辩证法转为艺术的辩证法,通过描写那些违反常情常理常事的反常现象,达到更真实更深刻反映性格特征和生活本质的目的,以求“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强烈效果。这就是被称之为“反笔”法所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