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吴组缃的创作有着对鲁迅创作的精神血脉的继承。这里试图通过对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进行观照,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相承。  相似文献   

2.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乡土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具有高度现实主义成就。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吴组缃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在新时期之前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书写中吴组缃并未得到重视,甚至受到文学的"外部关系"影响被错误批评。进入新时期之后,文学研究者对吴组缃小说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形象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吴组缃小说研究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吴组缃以其融合北平作家和左翼学艺术风格的小说创作引起了坛的关注。吴组缃早期的小说创作对妇女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时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时代社会变迁与人的生活处境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为现代学史贡献了“量”少而“质”佳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5.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级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等级观念的压迫。吴组缃同情受迫害的女性,谴责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歌颂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颠覆父权制等级观念。吴组缃与“五四”及30年代女作家一起,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组缃以小说闻名,其实他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只是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综观吴组缃一生的散文创作,记叙真情实感是其创作的宗旨,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社会是他的创作理念,他坚持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创作主张以及圆熟的写作技巧,使他跨越了文体的疆界,不因内容而拘谨于某种表现形式,丰富了散文的审美张力,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韩亮 《文教资料》2009,(30):20-23
吴纽缃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与左翼风潮所不同的艺术追求:以他所熟悉的湿热废墟为地基,用中国的笔,沉着地绘出众生百态,录下众声喧哗。40年代的《山洪》则显示出吴纽缃创作风格的转变,小说叙事话语的断裂流露出他在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上的矛盾心态,以及由此而来的审美困境。这也成为吴组缃在《山洪》之后走向缄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吴组缃的散文,评论界一直以来只关注其30年代的创作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吴组缃30年代的散文主要是反映皖南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惨状和社会的黑暗,内容深刻,写作也老道成熟。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一生不同阶段的人生足迹和社会动荡的印迹,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能体现吴组缃一生的为人为文,其中“真淳不伪”是其散文的重要特点。实录真实的生活、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是他各类散文的共同追求,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操守,作者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9.
吴组缃早期小说的悲剧美杜胜韩一吴组缃早期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给人以悲剧性的审美感受,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他的早期小说,可以说是秉承看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士文学”传统,又受到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深刻影响的产物。当时吴组...  相似文献   

10.
深厚的中西文学素养及儿时乡村生活经历使吴组缃的创作在充分吸收以往小说优秀技巧的同时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但因自身文化底蕴的缺乏,作者无法站在人类、人性高度俯视芸芸众生.这极大制约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深度.  相似文献   

11.
对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成果作梳理,发现冯雪峰潜在地运用了苏联的“历史类型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鲁迅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还再次强调了鲁迅的翻译研究。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也存在无产阶级优越性的先在视域,对文学艺术层面中外关联的探讨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鲁迅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评价为线索,梳理鲁迅在文学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继承和批判。我们发现,鲁迅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以改造国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观念和借鉴外域文化方面,深受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鲁迅对改良主义文学的崇儒复古非常失望,给予了中肯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一群有着学缘、地缘关系和相同经历的文学青年组成了两个文学小团体——创造社和太阳社。一群渴望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因为仰慕鲁迅以及与鲁迅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聚集在鲁迅的周围。这两个同处社会结构中间层次的群体,虽然在对文学的理解以及生活的方式上存有这样和那样的分歧,但相同的惯习——尤其是表现在政治倾向性方面的一致性,让他们存在着联合的社会基础。经由共产党组织的谋划,通过合适的中间人物的撮合,两部分人联合成立了极具影响的知识分子团体——“左联”。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由于所持的政治立场不同,使得他们对社会、文学观念等问题持不同的态度,并发生论争.但作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团体,对对方的文学创作批评的同时也难以掩饰对对方的文学才华的赞赏.他们不同的自由人生观、民主政治追求、对民众的态度等,使得他们创作内容和政治倾向不同,鲁迅倾向于平民文学,而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大多倾向于贵族文学.他们的诗歌、杂文创作明显体现出各自代表的政治观念和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5.
吴颖是潮汕本土第一位面向全国从事文学批评与研究,与国内高层次学者对话的潮汕学人。该文首先简略介绍吴颖的生平,接着从文艺思想研究、鲁迅《故事新编》体裁性质争鸣、古典文学研究的李煜词评价争鸣中吴颖的主要学术观点及当时争鸣的情况作系统的梳理评述;以此综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吴颖文学研究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30年代“左联”的盟主,周文是在鲁迅直接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作家,因而,周文一生的思想、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都深受鲁迅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二人分别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浙东水乡世界和边地军政世界,共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廊,但在创作风格和语言运用上各有特征。同时,鲁迅和周文都积极倡导文艺的大众化,周文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7.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创作有共性,但异质性更为明显。表现在在新诗审美特性的选择上,周作人强调艺术的美,鲁迅则更强调艺术的真。在新诗的具体创作实践中,鲁迅的诗思在诗美的层面上达于崇高的"深,"周作人的诗情在诗美的层面上显示出和谐的"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