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P是我的闺中密友。我知道,PP这个名字不好听。可是,每次不管她怎么地强烈反抗,我都固执地叫她PP,只有我叫她PP,她便只是我一个人的PP了。我喜欢,把PP念成第二个声调,像皮皮那样,——一如她总是把朵朵念成扬声调,呵!快乐的扬声调。  相似文献   

2.
从我开始说普通話以来,除了發翹舌的字音不够自然正确外,毛病最多的,是边、鼻声字音分不清楚,往往把鼻声念成边声,把边声念成鼻声。后来,經过自己的一番努力,絕大多数边、鼻声字音是能够分辨清楚的。我的做法是这样: 起初,我仔細地分析过自己在說普通話以前的方音情况:鼻声字音是完全沒有的,全部是边声,北京語音中的10多个边、鼻声字音,我都念成边声。后来,我根据边、鼻声字数多寡的不同(边声字130多个,鼻声字170多个),决定记住鼻声字,  相似文献   

3.
受方言的影响,我们班许多学生分不开“i”和“ei”,常常把“雷锋”念成“LíFeng”,而“梨”则念成“léi”。后来,转进了一个叫李磊的学生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我把李磊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念起来:“LǐLěi”“LěiLǐ”“Lěi...  相似文献   

4.
自从我家买了电脑以后,爸爸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不熟悉拼音,打字不行。所以就请了我这个“家庭教师”来教他学拼音。我先把一年级的语文书翻出来,教爸爸学习单韵母。a,爸爸学得还不错,可o爸爸就把它念成了u,把i也念成了u,让我费了好大的劲才使爸爸纠正了发音。开始教声母了。教到b和p时,我特地把它俩区分开来,生怕爸爸犯我以前bp不分的老毛病。可没想到爸爸还是搞错了,读得混乱不清。唉,真是“有其女必有其父”呀!接着,教的n和l,z、c、s和zh、ch、sh,爸爸也很难区分,真教得我有时没了耐心,心想,差生一个!可看着爸爸读…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往往把“一”念成“幺(yāo)”.尤其在打电话或念电报挂号的时候,都将“一”念成“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幺”在旧时指骰子和骨牌中的一点。“幺”就是“一”的意思。又因为“一”和“七”在北方话中韵母和声调相同,听起来容易混淆,因此当人们念三位数或电报、电话数字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得清晰,不至误解,就将“一”念成“幺”。  相似文献   

6.
[片段1] 师:课文中"她"和"我"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一个小姑娘被炮弹炸伤了,需要输血,小男孩阮恒献血给她的事. (师板书:输血、献血,让学生齐读这两个词语.生把"血"字都念成了"xuè")  相似文献   

7.
<正>我一直将自己的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放在教室里,让学生做语文基础训练、读课文、看报阅刊时,遇到生字词都去翻阅,自己主动克服念错生字、注错字音的毛病。有天早读,A同学把"滞"念成"带"。我笑着说,不对吧,你去问问字典。他马上去翻字典,一查便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自己念错了。我又叫他把这个字的音形  相似文献   

8.
杜盼 《中学生读写》2010,(12):30-31
如果岁月可以重新捡拾的话,母亲,我要去拾捡您年轻的笑容,然后用您的善良作捻儿,用您的爱作灯油,把它点燃,放在心里,生生世世不忘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9.
闲暇时看看电视,常听见节目主持人或娱乐界艺人把“角色”念成“jiǎosè”,把“亚洲”念成“yǎzhōu”。听上几遍,出于职业敏感,我耳朵总觉不舒服。“角色”应念“juésè”,指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或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而“亚洲”中的“亚”,各种字、词典中根本无“yǎ之读音,应读“yà”。有人念成“yǎ”音大概是受港、台影响吧。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拿不准某些字词读音时,不可随意误  相似文献   

10.
No.1 报告者:洪琳玲 实验过程:学生会竞选,众目睽睽之下,我过度紧张,把好几个平舌音念成了翘舌音."这下惨了,闹笑话了."结束后,我问几个要好的同学:"我是不是很出洋相啊,读错了好几个音?""有吗?"她们迷惑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用字用语不规范的现象,日趋严重,不仅大街小巷的牌匾、标语中常见用字混乱,就连一些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错字错句也屡见不鲜。像“假冒伪劣商品”、“亲眼目睹”、“悬殊差得很大”、“凯旋归来”之类同义语的重复使用,像“有了明显的提高”、“必须充分认识”、“一定要高度重视”之类空洞的述评,像“××洗衣粉特约播映”、“向高山跋涉”、“带着惶恐的神色”之类错误用语,甚至把“造诣”念成“造旨”、把“棘手”念成“辣手”、把“枢纽”念成“区纽”,把“南宫适(gua)”念成“南宫适(shi)”之类错误读音,实在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2.
趣味跳绳赛     
“要开达标运动会了。”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知道达标项目中我跳绳最差,就逼我早上跳,中午跳,晚上跳,说是强化训练。跳得我腰酸背痛腿发麻,吃那个什么壮骨粉都没用。今天我下定决心,死也不跳了。但是妈妈走过来对我说:“我们来个趣味跳绳比赛怎么样,赢了的有奖。”我一想妈妈平时跳得那么差劲,我一定能得奖。于是高兴地答应了。首先比单脚跳,我先来。妈妈知道我一定比她跳得多,就开始捣乱———胡乱数数。例如她把“2”念成“握”,“6”念成“漏”,笑得我东倒西歪,结果只跳了13个。该妈妈跳了,我使出了我的绝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我父亲到深圳打工,干的虽然是苦力活,但确实改善了家中的环境.到了我读书的年龄,我家竟也有能力按照村里习俗,摆上几桌,招呼乡亲近邻吃喝一顿.具体的事情,我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反倒牢牢记住了祭祀台上那盏油灯.灯芯饱满地浸泡在清亮的灯油中,那灯油有股特殊的香味,灯火燃烧得透亮,如同闪烁的星辰.  相似文献   

14.
李老师: 关于您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一些问题,我早就想跟您谈谈。今日,特借这个机会,说说我的意见。您在教学中传授误读的汉字不少。象今天上课讲的成语“脍炙人口”,你把“脍”读成了“会”(应是Kuài。当学生再问时,您还答是“会”),“炙”则念成了“jiàng”音(应是zhì);把“玉树琼枝”的“琼”念成了“凉”(正确的是qióng)。还有,您在讲课时偶然讲到了岳飞抗金的故事,误读的字更多。“桧”、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位书生路过一个私塾,他听见里边的塾师把《论语》里的“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就走进去指出了那个塾师的错误。谁知道那个塾师不承认是自己错了,反而认为他是来捣乱的,  相似文献   

16.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  相似文献   

17.
死与生     
读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故事,也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陆游的《示儿》诗。严监生的故事是说,严监生一生吝啬,晚上只准家人点一根灯草的油灯以节省灯油,严监生临死时,家人为方便准备后事,点了一盏有两根灯草的油灯,而严监生竖着两根手指死活不肯断气。众人皆莫解,有人疑其因有两位亲人放心不下不肯断气,有人疑其因有两笔财产未交待不肯断气,惟其宠爱的妾最了解严监生的心理,遂告曰,我知道你看到点着两根灯草的油灯,因心疼浪费灯油而不忍撒手人间,现在我拔掉一根灯草好了。严监生的爱妾…  相似文献   

18.
一组打油诗     
《今晚报》曾载张扬先生文章,披露某主编把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念成“何炸麻”,而且详加解释,  相似文献   

19.
钱国丹 《家庭教育》2009,(12):41-41
母亲的嫁妆只有木器。每件木器的底部,都写着“郑适钱奁”。我刚识字的时候,常对着这四个字发呆。有一回我把它们念成“郑适钱区”,母亲听见了,才告诉我说“奁”字念lián,并解释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姓郑的女子嫁到钱家去的妆奁。可我还是半懂不懂。  相似文献   

20.
女儿参加百米长卷书画展,要写“红旗幼儿园”这几个字。我在一张白纸上写了这五个字,然后对女儿说:“你看着这几个字一个个地练,等会儿写给妈妈看。”我忙完了事回到女儿身边,满以为平时聪明伶俐的女儿肯定早已会写了,没想到女儿竟一个字也没写。我只好让她再照样写,不一会儿,女儿的“作品”完成了,我一看,没一个字写对的。我耐心地教女儿如何写这几个字,可她总是不按我教的笔顺书写,而且老把“纟”写错,不是起笔错了,就是多了一笔,看来这个横不像横竖不像竖的“纟”,对女儿来说很有点“纠缠不清”。后来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法,我把笔划用带节奏的词来表达,把“纟”念成“起钩起钩,嚓”,把“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