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2.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最有特色的事实或点评组成。导语能够起到告知新闻核心信息、吸引受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新闻与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项有力的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容易获得独家头条,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一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5.
从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由以往的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转到媒体需要信赖受众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版面。  相似文献   

6.
受众心理:社会新闻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播电台播出的大量新闻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有力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耳朵”,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的一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电视新闻的主流媒体地位,需要重视受众的主导作用,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核心,对电视新闻采编进行创新和优化,促进电视新闻事业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对目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现状以及当代受众的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受众心理电视新闻采编创新发展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种类和数量激增,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社会资源的共享性不断提高,以事实为主的独家新闻必然越来越少,不同媒体报道同一事实的“同源新闻”则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兴趣具有普遍新闻价值的事件,更是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为了提高同源新闻的受众率和采写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穹顶之下》雾霾报道为例,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给媒体更好地进行环境问题报道提供一些参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实质上是在有效地践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同时也能够帮助受众清晰地认知自身所处的环境。媒体需要发挥积极性,了解受众的心理,并进行高质量的报道,从而对受众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巫春燕 《新闻实践》2012,(11):54-55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一般来说,我们将编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媒体误读。而解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受众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日常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晨 《新闻世界》2013,(11):216-217
采访对象作为采访活动中信息的重要提供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访对象了解到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信息含量和可信程度。为了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最大限度的获取新闻信息,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新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笔者通过对采访对象心理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够找到应对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完成采访任务,为受众还原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网络媒体的一抹亮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苹 《青年记者》2006,(12):80-81
网络的快速、海量、即时等特点,其它媒体无法比肩,但是媒体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新闻多少的竞争,而是新闻事实的挖掘方式、角度、广度和深度的竞争.受众不仅要知道新闻事实,还想知道事实之间的联系,事实与人之间的联系,事实背后的事实是什么?正是满足了受众的这些需求,纸质媒体,这些曾被预言会被网络取代的“旧”媒体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对此,网络媒体没有漠然视之,有些已经积极应对,进行突围,办起了网络深度报道栏目.  相似文献   

14.
注重受众态度 提高传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晓强 《传媒》2011,(3):70-71
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如何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者,媒体应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注重其心理需求。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媒体生命力所在。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这是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播学受众心理视角,分析了相亲节目中的受众心理是如何从最初的狂热追捧到后来的反感排斥,媒体在应该如何调整传播行为,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积极的引导受众,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孔晓梦 《报刊之友》2013,(9):102-103
新闻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不断发展,并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这些受众有着与其他媒体受众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其中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网络新闻受众中尤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受众在网络中的表现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24):44-49
从受众心理分析的维度,草根明星在广大受众中迅速走红的原因分为受众的主动心理选择和媒体对受众心理的迎合两个层面。对于受众来说,对草根明星的追捧是一种逃避性的代偿行为,为其提供了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途径;草根文化来源于阶层区隔,草根明星和普通受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性;草根明星扮演着这个时代重要的意识形态幻想,是广大受众乐于接受的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神话。同时,广大受众对于草根明星的关注和持续喜爱与草根明星在成名前媒体的推手作用和成名后媒体的后续包装和制造的新噱头是分不开的。同时,草根文化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来源于阶层区隔,却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阶层文化。  相似文献   

18.
商光锋 《新闻窗》2009,(6):53-54
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要有人听、有人看才会有价值,有了听众、观众,广告商才会把钱投给广播电视媒体,媒体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在传播行为中,是接受的一方而不是传播的一方决定着节目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是受众决定着媒体的命脉。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研究受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9.
独家新闻,是指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这是《新闻学大词典》对独家新闻的解释。也就是说,对某一新闻事实所反映的信息,在某一时间截面,只有某一家媒体传播给受众。  相似文献   

20.
新闻深度报道是媒体广泛应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在"深度报道"内涵的影响下,决定深度报道外延宽泛性,不仅能够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也能结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牢牢抓住新闻报道在量变过程中引起的质变,在完成深刻剖析工作之后,既能够更加透彻且完整地反映新闻事实,甚至对于揭示受众关注的行业内在也具有重要帮助.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基层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