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测点导航“言为心声”,作者写文章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流露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的人、事、物的态度的分析。“观点态度”,在议论文中指的是论点和分论点,在记叙文中指作者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在散文中指作者借助“形”所要表  相似文献   

2.
作品的法律定义是衡量人们的智力活动成果能否成为作品,能否成为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法律标准;弄清法律上的作品概念的含义,有利于维护作者和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从可以产生作品的领域或范围、作品的形式或种类及作品的本质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法律上的作品的概念,指出对法律上规定的产生作品的领域或范围、作品的形式或种类应作扩大解释。并对与作品概念有关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载体及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叙述分析评价感想谈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不同写法湖北仙桃中学胡振富析”的目的是来论证作者对作品的“评价”的。读后感的“分析”与文学评论的“分析”不同,它只牵涉到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一般不涉及作品的艺术成就,且其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从而引出或论...  相似文献   

4.
时代是作者的大舞台,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作品是演员的独自,因此,时代、作者、作品具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应该联系起来,将作品置于时代现实社会中,置于作者的感情世界中,综合分析品味。一、在时代与作者情感中品味作品的好处(一)能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在时代环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充分理解了时代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难了。不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就不能真正读懂鲁  相似文献   

5.
胡子阳 《学子》2014,(4):47-47
正版权是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任何人要复制、翻译、改编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否则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侵权行为。知识产权的实质是把人的智力成果作为财产来看待。著作权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品的原创作者依法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为了保障作者因创作作品获得正  相似文献   

6.
作品一旦写出,就脱离作者而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因此,作者的意图不等于作品的意义。语文学科文本一旦进入阅读过程,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作品"。文学批评中的"意图谬见"反对将作者意图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语文学科文本解读中的"意图谬见"要强调的是,作者的构思或意图不是文本解读的中心,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对作者构思或意图的解读。正确对待文本解读中的"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有助于揭示作品意义。  相似文献   

7.
“言为心声”,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物。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及其它抒情性的作品尤其如此。即使像小说、戏剧等叙事性作品,其人物语言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抒情性、议论性语句的感情色彩也很浓郁。朗读这些作品,必须学会“动情”和“入境”。 首先在感受课文时要学会“披文人情”。第一,先要通过读“提示”、“注释”或其它资料,弄清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大环境、作者的生平和世界观,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意图。又要通过对作品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分析,置身于作者用人、事、景、物所构筑成的艺术妙境,弄清作品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以摸清感情产生的土壤。第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事物的主观倾向,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离不开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比较直接、明显;有的则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还有的隐含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下面我们就以今年南通市中考卷中的两道试题为例来探求解答这类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的许可,也无法律依据,擅自行使权利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的行为.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应首先对原告作品进行分析.一部作品只有具备独创性、可感性和可复制性才能受著作权法保护,同时应将原告作品中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思想,以及属于公共领域的表达予以排除.其次要对被控作品进行分析.一是采用对比法判定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二是分析判断被控作品的独创性.再次要对被告使用原告作品的行为进行分析,如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等.  相似文献   

10.
刘维捷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40-43,55
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原则上应由作者本人来行使.但现实情况是署名权常常未能得到合理的行使.根据署名权的行使原则和作品署名的各种复杂情况,对集体作品、学位论文、建筑作品等七种类型的作品署名权行使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为解决作品署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原则上应由作者本人来行使。但现实情况是署名权常常未能得到合理的行使。根据署名权的行使原则和作品署名的各种复杂情况,对集体作品、学位论文、建筑作品等七种类型的作品署名权行使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为解决作品署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空白语言即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美而留下的语言空间。一部作品有了空白语言,势必造成许多意义特质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亦即或造成作品的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断层,或造成作品的意境出现歧义,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疑惑与障碍。而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阅读赏析时,读者应如何破释作品中的“空白语言”呢?一、立足文本,探求“创意”“创意”即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所作的最初审美表现,是所有读者对文本(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所必须…  相似文献   

13.
《沈清传》是具有代表性的朝鲜古典小说,其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易懂,对于作品的分析也常常至于对沈清这一孝女的形象分析或孝文化的时代意义;但在它看似浅易的叙事方式的背后是作者精巧的构思。基于格雷马斯的叙事学理论研究《沈清传》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作品中各个角色设置的意义、使得人物关系更加明晰、挖掘作者的隐藏意图。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一直评价不高。本文从创作主体入手,分析了作者创作这税长篇小说的缘由、动因,并对小说文本作了一番还原式的分析,从而认为是一部情绪模式小说。即作者是以自己的思乡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转迹,作为小说的线索或结构框架。作品中的景、物、人、事,也只是作为作者某种情绪的对应物或替代物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6.
“力”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与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教材中所收作品不管是客观写实性的,还是主观表现性的,都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好文章。这些作品都集中表现着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独特的审美发现和审美感受,宣扬着作者对真善美的热情赞美和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无疑这些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内在的精神力量,并以此来感染或激励读者,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作品中的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力是作者精神劳动的产物,它要发挥作用,总也离不开读者的积极而饱满的精神活动。否则,作品中精神之力的存在、艺术之美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学中要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主题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题材的处理和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从读者角度看,正确无误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是正确理解作品、乃至正确认识作者的重要手段。苏轼的《前赤壁赋》主题历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像,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活动。阅读又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作品,同时也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并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融注到作品中,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往,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从而获取…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不仅是分析小说及其相关问题的基础,而且是分析作者性别观的宝贵资料。对作者性别观的分析既有利于理解具体的小说作品,又有利于探讨作者性别观对其创作的具体影响。但是,在分析作者性别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作者男、女性别观上的差异,注意研究者对作品阅读理解差异所导致的分析结论的差异,不能把对一部作品的分析结论定义于其作者性别观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20.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涛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进,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