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过程的外铄与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过程外铄与内化的特点与作用德育过程的外铄是指从外部输入的教育,即利用理论灌输和行为训练,使人在言论行动上表现出符合伦理规范的要求。外铄的特点是重视强化的作用,即利用奖惩的方式刺激学生,使其反复识记某些道德规则、纪律条文,不断重复某种行为以至养成习惯。德育过程的外铄,强调道德的客观性和约束性,重视德育的形式和结果,也就是说,它较多关注学生做了什么以及结果如何,而忽视学生内心感受的动机需要,忽视如何把这些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在这种教育下学生所形成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受外部条件和外部价…  相似文献   

2.
德育需要外铄,但外铄“过犹不及”而导致的外铄失度,对德育内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青少年身上蔓延,外铄过度造成了对青少年的“折磨”,外铄不足又变成了对青少年的放任。正确把握外铄与内化之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外铄失度。第一,以外铄作为内化的起点,以内化作为外铄的目标;第二,以外铄作为内化的基础,以内化去追求对外铄的超越;第三,以外铄确定内化的方向,以内化实现外铄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师德建设是一个从“外铄”到“内生”再到“外铄”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外铄”与“内生”的基本分野、融通互补与不断超越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逻辑。当前高校对师德建设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外铄”失度、“内生”失控、“共生”失衡的困境。实践证明,以“内生”为源,强化“外铄”的引领效能;以“外铄”为基,深化“内生”的驱动效能;以“共生”为要,优化“外铄”与“内生”的协同效能;以“超越”为旨,形成“崇师尚德”的主流效能,有利于高尚的师德品性和品行的强化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一、“我来……”式教育活动的由来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理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所致。以往的德育工作,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忽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重视外部的教育影响,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重视道德的理论灌输、行为训练和制度管理,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能力的培养。 我们以为,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认识发展过程并非完全由外铄而成,而是人的自主要求,只有人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方能完成。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是教育与自主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培养离开学校和家庭以后能独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节和提高自己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明言或隐含着某种对人的假设,从而构成了从“内发”到“外铄”两个极端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序列。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背后同样也隐含对人的假设: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是具有学习心向的,人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这种假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 《中国教师》2007,(2):54-56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兴起,并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题。教师专业化发展到今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在,必须实现范式的转换从“外铄”走向“内发”。一、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外铄论”和“内发论”。“外铄论”者主张教师专业发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主张通过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式培训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发论”者主张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在力量,主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反思、对话等途径来实现教…  相似文献   

7.
边霞 《幼儿教育》2000,(10):8-9
在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问题上,历来就有“内发论”与“外铄论”两种观点。内发论者主要持一种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其发展历程是自然早已预先设定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就像园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一样。外铄论者则主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洛克的“白板说”就把儿童看作是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在白板上随意描绘,使儿童发展成教育者想要塑造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内发论  相似文献   

8.
欧美媒体教育历史考察:理论模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经过萌芽、初步发展、迅速发展等不同阶段,开始走向成熟;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理论模式:防疫与甄别、使用与满足、文化研究与流行艺术、教养理论、屏幕教育与解密意识形态、设置议程理论、多维能动受众理论。媒体教育发展表现了由外铄转向内铄、从文本分析转向受众分析、民主化与防御的矛盾、权力的逐步下放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并分析西方教育理论具有人性性格,指出人性论是西方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认为人性论与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决定关系。一般地,性恶论者持“外铄说”的教育观.性善论者持“内展说”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并分析西方教育理论具有人性性格,指出人性论是西方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本文认为人性论与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决定关系。一般地,性恶论者持“外铄说”的教育观.性善论者持“内展说”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人的陈独秀 ,堪称博学鸿儒 ,多才多艺。本文更看中其于文化的内修与外铄 :内修表现为学而不厌的文化追寻 ,外铄则指其诲人不倦的文化启蒙。这两者是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甚至是互为因果的。然两者皆以科学、民主为灵魂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的效果,实现德育的目标,笔者认为德育的外铄是不可少的,而德育的内化更是不可缺少的,在德育实施时,必须注意外铄和内化并举,强调内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兹将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论述荀子及其外铄说的教育学价值,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师德教育要关注教师的生命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师德教育已引起了社会和教师教育的普遍关注,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存在着师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根本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师德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外铄的异己力量,是对他们的限制和约束,缺乏对教师自身生命的关照。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的生存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道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正视当前实践"以人为本"的实际境遇的基础上,通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将"外铄"与"内发"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规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路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印敏惠 《文教资料》2013,(11):174-175,185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知识传播、思想导向与价值渗透的多重功能,这多重功能的实现仅靠思政教师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合力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全员育人的课堂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中进行知识建构与情感体验,实现掌握知识、内化价值、外铄行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他们各自依其对人性的理解,演绎出两种截然迥异的教育理论-“内发说”与“外铄说”。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行为主义主张,人只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只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认知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人认知发展的。人本主义依其对人的独特理解,更加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易经·彖传》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通过“养正”来发展教育是神圣的功业。“蒙以养正”中的“养正”起码可以给我们三方面的启示: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外铄”;二、教育的目的是“长善”而不是“救失”;三、教育的方法是“养护”而不是“惩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已走过了15个春秋,为国家教育事业和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由于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局限,在其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检视和反思,对法本法硕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规范性与自主性的二律背反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班级规约既不否认管理规范的必然性存在,也不抽象地奢谈学生自主,将民主与集中、外铄与内化很好地融合于一体,基于人本,显于自由,落脚于发展,充分认识并挖掘班级规约的价值是变革管理思路、实现教育使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