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市级报纸受所处环境的制约,舆论监督常常是“力不从心”,群众形象地说:“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但2003年《南阳晚报》的一篇曝光报道,就打死了一只“活老虎”,不仅改变了群众对地市级报纸舆论监督力度的看法,也引起了南阳晚报人的思考,被南阳报人形容为一次“新闻事件”。时至今日,这篇报道对南阳报业所产生的冲击波仍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3.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园区内,发生了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该事件中两名游客因为中途下车遭到园内老虎攻击,导致一死一伤。这一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网友们广泛的关注,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各种版本的老虎伤人“真相”,有说是因为夫妻吵架误下车受老虎攻击的、有说以为到达安全区域下车遭到老虎攻击等。事件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泄露,同一时间还放出“伤人老虎可能被处决”等谣言,充分暴露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特”,就是要有特点。对于每一篇新闻来说都应该有特点,但对非事件性新闻来说,特点就成了它的生命。许多从客观上说不算是新闻的事实能够在非事件性新闻中被当作素材使用,就是说独特的视角,赋予了这些素材以新闻价值。1995年12月3日,潍坊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我的一篇通讯《良师益友孔繁森》。稿子反映的新闻事实全都是一年前的“旧”闻,当时对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受传播者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各自的新闻框架,新闻本质弱化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引发偏见。本文采用新闻框架分析方法,对南都网新媒体iTAG标签版面下关键词“女司机”进行搜索,选取215篇新闻样本进行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舆情反转”现象在媒体的报道上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的出现使得民众感叹面对新闻时无所适从.从媒体上看到、听到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即使当初言之凿凿的报道,也存在以后被颠覆的可能.本文以四川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分析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以及特征,探索舆论审视下的反转新闻.  相似文献   

7.
每年春节前后,总有关于农村话题的热点讨论.今年也不例外,一篇名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被转载到微博,“上海女逃饭”引发热议.2月21日上午,中国江西网发布消息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 在“上海女逃饭”事件的传播过程中,鲜有媒体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和调查.澎湃新闻2月12日刊登的《网传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网友称内容多处存疑》、界面网2月15日刊登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营销骗局大揭露,你被骗了吧》,本应能给其他媒体的热炒提个醒,但最终仍被“婚姻观念”“城乡大讨论”所埋没.即使有些媒体表明了对此事件的质疑,却未曾进行查证,而是跳过了质疑,继续讨论相关话题.  相似文献   

8.
读图时代的新闻图片伦理 人类不知何时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这给新闻摄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新闻图片是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摄影记录,那么新闻图片能不能进行前期和后期的处理和加工?这个问题其实早在电脑发明之前就出现了,当时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是否能够摆拍.根据笔者了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新闻摄影的一些名作,特别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战时新闻图片在战后引发了诸多质疑,如罗伯特·卡帕的《共和军士兵之死》、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的《胜利之吻》、乔·罗森塔尔的《国旗插上硫磺岛》以及叶夫根尼·哈尔杰伊的《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均被怀疑乃至被确认为摆拍之作.  相似文献   

9.
纪念王芸生,缅怀他对《大公报》的贡献,不能不提那篇著名的社评《看重庆,念中原!》,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公报》停刊事件.据我所知,当局勒令一家全国性大报停刊三日,“以示惩戒”,这在中国新闻史上还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频频发生的记者被抓案,让新闻记者一次次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作为被抓记者朱文娜和李敏的代理律师周泽,其言论必然会为公众瞩目。《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受贿罪阴影下的记者被抓现象》的人物专访。本文力图从法律的角度,对周泽律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记者受贿究竟是“错”还是“罪”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新闻事件的核心事实周围总是存…  相似文献   

12.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13.
李书藏 《现代传播》2004,(3):133-134
20 0 3年4月2 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家发表了有关孙志刚案的报道,该报道引发了其他媒体乃至全社会对于孙志刚之死的广泛关注,并最终促成了“城市收容制度”的迅速废止,由此成为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倍受注目的焦点。《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由于报道事件重大且极具代表性,因此获得了新闻界一致推崇,但是人们对报道中所蕴涵的理性色彩以及记者的自律成份似乎重视不够。实际上,这一篇报道是还新闻事实于最原始状态的优秀之作,是记者控制自我之“像”而忠于事实之“像”,由此完美地达到新闻记者应该达到的职业水准。…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篇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撰写”的《四川绵阳市安县发生4.3级地震(测试)》的地震新闻在网上热传,再一次引发了机器人将抢走新闻人“饭碗”的担忧. 机器人完成这篇大约500字的地震报道,只用了6秒时间,写得有模有样.从结构上看,标题、导语、主体、背景齐备.从交代的要素来看,也是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俱全.除了文字表达上略显呆板,材料选择关联度略有欠缺外,几乎看不出什么缺点.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葛松 《军事记者》2012,(1):48-49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胜任本职,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各种不同手法表现新闻的能力。特别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新闻事件、表这新闻主题。刊登于2011年4月2日《火箭兵报》三版头条位置的《坑道走来俩博士》一稿,就是因为善于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具体事件反映出了一个带有共性的新闻主题.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4月7日,稿件被《解放军报》的“军壤视界”专版转载。  相似文献   

17.
新闻追踪报道的成功范例──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追踪》李鹏1994年12月17日,华西都市报《新闻追踪》栏目的诞生,令读者耳自一新。特别是一批独家追踪报道,如“上海轻博会”、假“郭燕”事件、“大音棚”打人事件、“孩子回家行动”等等,被众多传播媒介转播转发...  相似文献   

18.
杨江 《青年记者》2012,(1):36-38
沉默半月后何以成新闻 5《底层的懦弱》是我发表在2011年第45期《新民周刊》上的报道,聚焦了2011年10月22日发生在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的一起“联防队员”强奸案.我在文章的开篇中就提到“这起强奸案从三名涉案当事人命运发生交集开始就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其实,回顾这起新闻事件发酵的过程,我们亦可发现,这个新闻从媒体介入之初开始也在沿着一条不太正常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诱人 《新闻三昧》2003,(12):30-30
南京一家报纸11月6日刊登报道《美少女网上拍卖初吻》,讲的是一个网名叫“另类女子”的女孩,在西祠胡同网站“南京娱乐圈”BBS 上公开拍卖自己的“初吻”,引发网上轩然大波。7日这位记者还发了后续报道。这样一则原本为当事人坦承因失恋而开玩笑博网民一乐的无聊帖子,却让这家报纸的新闻记者闻风而动,以强烈的“新闻敏感性”采写出这篇新闻。  相似文献   

20.
沈阳军区《前进报》推出的《新认识新举措新气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砚生动一例》专栏,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一版显著位置和二版头条位置刊发文章100篇。专栏稿件新闻性强、导向性强,特别是编辑为每篇稿件配发的编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为专栏增色不少。专栏连续3年在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评选中被评为“优秀专栏”,栏目中的一些优秀新闻稿件多次获奖。多篇稿件被军报转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