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张姓人士在道教发展中表现突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的后人继承发展了五斗米道,使之不断壮大,成为中国道教之源。唐代的张果和元明时代的张三丰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道长,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扩大了影响,最终使道教成为我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2.
道教     
道教:中国汉民族团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顺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一作鸿鸣山,在今四川崇庆境内)。凡入道者,须出五斗来,故亦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呼)、《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东汉末,有张角太平道和张等的五斗米道,一时成了农民起义的旗帜。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撰《抢朴永内篇》,整理并阐述了道术与理论。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隋唐之际传八高句丽,这一进程是中原王朝主动推广与高句丽自身渴求共同推动的结果。高句丽所学“道”的内涵有三个层面:第一,在教派上,高句丽崇信五斗米道。第二,在道术上.高句丽学习的主要是长生之术和禁咒之术等。第三,在道教典籍上,高句丽学习的主要是《道德经》、《易》等。  相似文献   

4.
《太平经》是我国最原始的道教经典之一,近人已有论述。或以为它是黄巾的革命纲领,或以为它与黄巾无关,而为五斗米道经典。本文试就《太平经》的思想性质及与黄巾、“太平道”的关系,五斗米道与张鲁汉中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道教研究出现新气象,五斗米道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五斗米道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斗米道的起源与发展、思想文化、人物研究、教义制度以及考古研究几个方面。时至今日,五斗米道研究成果丰硕,但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很多领域等待学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恒山与其它四岳一样,为我国最早的道教圣地之一,早在西汉就出现了道教活动。恒山的宗教活动,特别是道教活动,在我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连恒山本身亦被宗教化,被道家封为神,被历代王朝奉为帝,千古受尊,香火不绝。 为了加深对恒山宗教活动的了解,本文对恒山的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与兴衰予以简述。 恒山道教略谈 恒山及其它四岳,是我国锦绣河山的象征,是我国千山万岭的集中代表。中国,在没有出现道教活动之前,五岳已经形成。因此,五岳不光最有名气,在道教的眼里,认为五岳最有灵气,自古为道家修练之地,历代不少有名的仙人都是在五岳中修道的,即使是在其它处修道者,也要佩带“五岳真形图”。《抱朴子》中记;“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道教产生于我国,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术。元代以前,道教无统一章法,道派杂乱。战国时有黄老道;东汉顺帝(126—144)时,张陵倡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东汉灵帝时,张角倡太平道;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兴北天师道;南朝宋国庐山道  相似文献   

7.
唐代道教的流播,大致可分为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其表现形式为“仙道”与“鬼道”。唐代是神仙道教鼎盛时期,而民间“鬼道”也有所发展。唐代“鬼道”继承了早期“鬼道”五斗米道的特点,并进一步与巫术迷信相结合,以符水治病,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色,对广大下层民众有巨大吸引力,引起了一次又一次民众暴动,同时,“鬼道”也逐渐浸润于上层社会,甚至渗透到皇室宫禁,对唐代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鬼道是流行于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张陵在鬼道的基础上创立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虽是巴蜀鬼道的一支,但有着不同于鬼道的发展方向。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是五斗米道向统治阶层靠拢的一次尝试,拉大了与鬼道的差异。之后葛洪总结和完善了道教理论,加上寇谦之清整道教和积极向统治阶层靠拢的努力,使五斗米道成为官方宗教,最终使五斗米道同鬼道彻底决裂。  相似文献   

9.
五斗米道的创始者应为张陵而非张修.张修虽然对早期五斗米道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但站在正统的道教发展立场来看,张修应是歧出的一支.更重要的是,张修对五斗米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  相似文献   

10.
张陵赴蜀地创立了五斗米道,其孙张鲁嗣教后,继续传播并发展壮大了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张鲁降曹后,五斗米道中上层首领受曹魏的收买,由于获得统治者的允许与支持,使五斗米道在全国范围传播开来,并逐渐向上层社会发展,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士族道教。  相似文献   

11.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Ⅸ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彭州葛仙山为道教名山,历史上属天师道二十四治之第五治葛璜治。葛仙山道教的起落变化,史栽不多,其具体情状散见于古代典籍之中。本文在考辨了五斗米道确属张陵所创立的基础上,对彭州葛仙山道教的兴衰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同时还探讨了天师道在创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注老而成的宗教经典。通过梳理文本,认为道教重要的清静教义,已经在《老子想尔注》中有明确和丰富的阐述。它承续了道家哲学范畴"清静"寡欲不争的含义,但又作了宗教性的发挥,即发展成集宗教尊神太上老君之"道意",宗教戒律之"道诫",宗教修持方法之"道术"三涵义于一体的教义。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人们都很熟悉的,教师在讲《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时也经常提到。可是,许多人、许多地方都把“五斗米”解作微薄的官俸,这就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了。那么“五斗米”是什么呢?应该是五斗米道,它创自东汉末的张陵,因学道者须出五斗米而得名,又称天师道。但是,在这里它则指的是五斗米道的信徒王凝之。王凝之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顺便提一下,王氏不避家讳,父子都以“之”为名,即与此宗教信仰有关)陶渊明在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时初仕,《宋书…  相似文献   

15.
张鲁五斗米道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南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底蕴,是研究早期道教的活化石。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及道教原始经典的考证分析,探查道教正式产生和兴起的历史轨迹,挖掘汉中在早期道教发展中的文化资源,重新确认五斗米道在道教史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关于“五斗米”之说,史学界却争论不休。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文史学家对“五斗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已故学者逯钦立先生所说,“五斗米”是指东汉传下来的“五斗米道”。他认为陶潜不满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江州刺史王凝之,29岁时,不愿去做江州祭酒,不  相似文献   

17.
宗教的传播与扩散,主要是通过膨胀和迁移两种方式进行的,早期道教的传播主要为后一种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汉未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定的军阀混战的政治环境下,兵燹之灾导致人口的迁徙;另方面则是因为这个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农民起义的流动、席卷与有意识的利用,促进了道教的传布,这是道教在传布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大体来说,太平道以燕齐江淮为中心,往南传布到了吴会与交州。五斗米道以巴蜀及汉中为据点,往北传布到了三辅、洛阳、邺城等三个地区。曹魏时期,新的道教支派天师道兴起,不但在燕齐江淮及巴蜀汉中地区传布,而且由此两地而传入江南及交广地区。道教之所以兴起于燕齐江淮之地和巴蜀、汉中地区,与两地均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以及盛行巫鬼方术之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米仓道”应有较早的通行历史.但是很可能在东汉末年张鲁以“五斗米道”团结士众,“雄于巴汉”的时代方才开始在蜀道交通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米仓道”称谓出现的时代尚未能明确.但是“米仓道”得名或许与“米贼”、“米巫”于“巴汉”割据时代刻意经营与频繁利用这条道路有关的推想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思考这一问题,亦应当注意“五斗米道”推进公共交通建设之“义米”制度.“米仓关”称谓应当来自“米仓道”.而“米仓道”和“米仓山”定名的先后尚未可知.不过,“米仓道”、“米仓山”、“米仓关”名号的由来,应当都与“米”有关.  相似文献   

19.
试图从朱熹自己的说法出发,对朱熹所认为的道教所指,道教人物关系,以及他对宋代道教的评价等问题做一简单梳理。我们认为,朱熹所指的道教包括道家,同时涉及方士方术、黄老道以及后来的张陵五斗米道等,他们分属道教的不同方面和发展阶段。老、庄、列、杨等先秦人物都被朱熹明确纳入道教体系,在时间上以老、杨、列、庄为序,并对老、庄思想进行了明确区分。对庄子师承问题,朱熹有保留地继承了韩愈的说法,比较含蓄地认为庄子出自儒家。对道教前期,也就是目前学界常说的先秦道家,朱熹评价颇高,但对宋代道教状况的评价却颇不乐观,持同情和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楼观派,是我国早期道教的一大流派,宗教典籍均有记载,但源出何处?却未见记载,给人们的答案似乎是源于一个独立的“方仙道”或“神仙家”。笔者因某种需要,偶涉其载,以道教相传之记载推之,似乎并非如是,而是与武当山有密切的联系。现整理如次,就教高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