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周建国 《武当》2014,(3):59-61
一、习武历程 我出生在山西省怀仁县吴家窑镇,也许是受家乡那种浓厚的武术氛围所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有幸结识本村老拳师李有德师傅,跟随他学习传统长拳,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招一式都是用泪水和汗水泡出来的。小时候的我,个性虽然顽皮,  相似文献   

2.
肖辉,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人,1974年出生,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自幼习武,爱好广泛,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尤好诗词歌赋,练拳习武之余,好填词赋诗以抒胸臆。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宁波,一次武术邀请赛之余,肖辉向我讲述了他坎坷的习武经历。  相似文献   

3.
我学侧踹腿     
男儿有梦想练就少林功少年吐真言习武忌心急──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田勇磊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他练习武术基础动作侧踹腿的经历编辑叔叔、您们好!我是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生。我非常喜欢《中华武术》斯开辟的《少儿演武厅》栏目。看到自己喜欢的杂志中终于有了属于我们的固定栏目,我真是高兴极了。随信寄去我写的《我练侧踹腿》,请编辑叔叔阿姨们多提意见。祝万事顺意。学生:田勇磊1996年,我采到少林寺塔沟武样习武,当时抱着习武可以行侠仅付义,象移民一样云里来,雾里去的奇想。但事买却使我大失所望。我的第一位教练叫李士…  相似文献   

4.
小舟 《精武》2005,(9):10-10,9
为王庚魁“定位”是件很难的事情,真的很难。不夸张地说,从我见到他的那一刻起,我一直在思考。说他是武术家吧,他的名望不够;说他是武术爱好者吧,他痴迷武术的劲,一般武者又没法比。我想了想,还是叫他“痴武者”吧,虽然平淡,倒也贴切,而且有据可证。其一,王庚魁今年三十六岁,却习武三十一年,而且在“娘胎”里就“看着”父亲习武,可以说胎教以武术为主。其二,为习武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自愿在单位看收发,自愿“未老先衰”而赢得习武的时间和条件。其三,因沉迷武术,被人称为“武痴”。他苦读武术拳经,研习功力,对形意、一气、两仪、三体、四法、五纲、  相似文献   

5.
续武林屁话     
阿句 《精武》2009,(10):53-55
人在别人的武术神话中习武,却不一定在自己的武术神话中教别人习武,这样看来武术神话与武术既有关系也无关系,可无知的人们却偏偏愿意追寻无聊的武术神话。  相似文献   

6.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运动动机对运动行为和表现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女大学生的习武动机对学生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女生的习武动机,是摆在高校武术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激发女大学生习武动机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为高校武术课的课程建设、武术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练武术已有十几个春秋,在十几个严寒酷暑的磨炼中,我有了一定的成就,我也因练二指禅,有了一点点小名气。 妈妈告诉我,我自出生那天起就没有离开过药罐子。6岁那年,爸爸、妈妈送我到一位善武术的徐金胜老师家,让我拜他为师习武,当时目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后来,我竟慢慢地喜欢上武术了。那潇洒的姿式,刚猛的击打,使我回味无穷。我一心投入了训练,不知  相似文献   

8.
习武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习武活动的主观原因。了解习武的动机,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社会需求:有助于掌握习武的心态,以便调动心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武术人才。通过对3个院校武术专选班学习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一些较为客观的数据。为武术教学和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精武》2006,(6):61-61
照片上的女孩叫王琳雯,今年15岁,陕西省西安市人。她从小喜欢武术,是《精武》杂志的忠实读者。现将她近期的习武照片刊登出来,请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10.
张颖 《武当》2015,(2):64
我习武近二十年,我的师父习武五十多年,我身边的人习武也多在十年以上,习武数十年的人亦不在少数。我所在的河北保定是武术之乡,武术流派较多,习武之人颇多。但近十年来,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对传统武术有兴趣的人不少,也不乏年轻人,但坚持下来的极少。有的师父教了不少人,但大多不过一两年,年轻人都不见了,剩下的多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是说老年人不能有所成就,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特性决定了,只有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系统训练后才能小有收获,而且训练强度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更何况五六十岁的长  相似文献   

11.
盛松芬 《精武》2008,(8):38-38
本人自幼习武,至今仍在从事武术教学工作。每当招收新学员时,很多家长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听说习武影响孩子长高,是否为真?”面对家长的种种困惑。使我们习武多年的人感到“啼笑皆非”,我只能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放心吧,习武不会影响孩子的身高,我习武四十余年,也没有影响长高嘛!”尤其与武术界一些前辈和同仁们谈及此事,大家都有同感,并认为有必要对此错误认识给予“澄清事实”,其目的是用科学的观点.消除初学者和儿童家长对此问题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武迷联谊桥     
郑泽彬,男,9岁,从小喜欢蹦蹦跳跳,稍大时,对武术有偏爱,去年进入武术馆学习,现在陈佩强教练的严格指导下苦练武术基本功,希望能够在擂台上一展身手。 张泽凯,男,11岁,8岁开始习武,现在培英武术馆学习武术。崇拜李小龙,喜欢与有礼貌、讲武德的人为友,并希望得到武德高尚、武功高深的武术家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让高校武术课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课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基本功差失去习武兴趣;武术教学方法单一;武术课教材滞后,忽视武术理论教学。建议采取优化武术师资队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小组单位练习、完善武术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来提高高校武术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少林红砂手     
丁海 《精武》2002,(3):22-22
我一名武术爱好者,自1991年拜师习武,曾先后练习少林六合意、少林小洪拳及硬气功少林红砂手,虽未有大成,但自觉受益匪浅。今不揣浅陋,整理成篇,希望能有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程凤玲 《武当》2009,(1):54
我是吉林省延吉市省示范幼儿园(向阳幼儿园)的一名专职少林武术教练。本人出生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孟州,自幼习武,1996年退休,1997年回到故乡河南省孟州武校任教。1998年又回到延吉市,在人民公园义务教授少林、太极、木兰拳扇剑,同年到上海又跟周香妙老师学习国家规定木兰拳扇剑。十年来,我习武不辍,酷爱木兰。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我曾写过《有感于乔立夫杀人》的评论.认为那是武术界极个别的案例,“一条臭鱼腥一锅汤”,人们不能“一叶障目”,“以一概全”,说什么“洪洞县里无好人”。四年过去了,我仍然持这样的观点。但眼前发生的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读了今年3月21日《民主与法制》画报头条,实则令人发指。河南登封市舞厅小姐惨遭集体强奸,暴徒耿占伟、田义贵、茹茂东、刘勇、郁周、赵佑飞、王磊等竟是“自小喜欢少林武术”或“习武多年”或“到登封,习武长达八年”的人,有的还是“多次在全国武术大赛和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上拿过名次…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看武术方面的杂志书刊,也是《搏击》杂志的老读者。当看到2008年第2-5期披露的关于平圆单推手训练方式后,颇有感触。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学练太极拳、器械、太极推手等,习武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己以前学练的平圆单推手,预备时两人相对站立,两人  相似文献   

18.
攻防技击是武术教学的本质.如何让学生在习武中,由浅入深的体会武术技击内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对游戏的喜欢,巧妙的把简单的武术动作改编成武术游戏对练,运用游戏的胜负规则,初步给学生建立攻防意识;循序渐进采用隔空对练、“精灵球”对练、拳术对练简单新颖的对练形式体现武术技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宋鹏 《中华武术》2002,(9):56-56
习武刚三年,但自从结识了《中华武术》之后,如遇名师指点,技法精华尽收眼底,令我受益匪浅,并且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两年前我在一家书店的杂志柜台上发现了一本封面精美的武术杂志,本是随便翻翻,但它的秀外慧中使我为之一振。此前读过的武术杂志也不算少,但它们都过于片面,要么全是练功理论,要么通篇搏击实践。  相似文献   

20.
少林红砂手     
丁海 《精武》2003,(2):22-22
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自1991年拜师习武,曾先后练习少林六合掌、少林小洪拳及硬气功少林红砂手,虽未有大成,但自觉受益匪浅。今不揣浅陋,整理成篇。希望能有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