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在科学性方面的修订 1.鸦片战争时期严禁派和弛禁派的问题过去有关鸦片战争的论著中,谈到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对待禁烟问题的态度时,一般都认为分严禁派和弛禁派。最近几年,这个观点已开始有所突破。有人认为,穆彰阿是站在严禁派一边的,战争过程中也不是投降派;有人对1836年最先提出弛禁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持肯定态度;有人干脆否定了当时分严禁、弛禁二派,认为禁烟是当时全国规模的御外活动,清政府中以道光帝为首,包括朝中权臣、封疆大吏,都是主张禁烟的,  相似文献   

2.
弛禁派是在自雍正年间起历经百余年对鸦片严禁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弛禁派认为既然严禁无效,弛禁至少可以解决白银大量外流和胥吏巡船因鸦片走私而索贿舞弊两大问题;清廷大臣对禁烟问题有弛禁、综合治理和严惩吸食者三种意见;弛禁派在实际行动上均能按朝廷谕令严厉禁烟;事实证明弛禁主张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救国之术。  相似文献   

3.
1836—1839年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广东的禁烟活动,与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演变具有直接联系。邓廷桢在1836年一度拥护许乃济提出的弛禁鸦片贸易的建议,并为此作了积极准备。在清廷决定实施严禁政策后,邓廷桢怀着犹疑、观望的态度执行道光帝的谕令,对伶仃洋鸦片趸船打击不力,但在切断内地鸦片贩子  相似文献   

4.
黄爵滋(1793——1853年)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鸦片战争时期严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1838年上《严塞漏厄以培国本疏》,力陈鸦片祸害,主张严禁鸦片。他与当时有志于“经世致用”之学的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过往甚密,互相酬唱,致力于改革现状,谋求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颇有名于世。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基督教文化与医疗以及中西的通商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这些对西方新的认识,是指导其对外交涉的思想前提,也直接影响着当时清政府外交方针政策:诸如“力持和局”、基督教弛禁及“以商制夷”等等。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西学东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清王朝内部一部分开明派即“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已认识到了自己的劣势,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的理论和实践遭到同一阵营的传统习惯势力“顽固派”的反对。两派围绕着要不要向西方学习并具体地就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的增设、派遣留学生和修铁路等问题展开“论争”。洋务运动时期的三次论争反映的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貌及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李国文 《学习之友》2010,(10):54-55
乾隆死后41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这是那些“盛世”论者最为忌讳的一个提示。 大家知道乾隆之死,也知道鸦片战争,但大家并不在意这两者之间,只相隔了仅仅41年。按“盛世”论者的误导,好像乾隆以后,又过了好久好久“盛世”,大清王朝才衰败的。其实不然,半个世纪都不到,英国军舰就开到了大沽口。也就是说,乾隆朝既是浮夸起来的盛世结局,也是终于败落的衰世开端。  相似文献   

8.
一、弛禁派的代表谁为弛禁派的代表?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观点是:琦善和伊里布等人.近年也有人以为凡主张放松或解除禁烟法令者都应列为弛禁派,他们一是以琦善伊里布为代表,一是以邓廷桢等人为代表.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弛禁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是谁提出来的.众所周知,自雍正七年(1729)年颁布第一道禁烟谕令以来,各朝禁令屡下,迄道光帝即位,更为严厉,并付之行动.  相似文献   

9.
达洪阿等台湾抗英及“冒功”冤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曾几次派兵进犯台湾,清王朝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台湾兵备道姚莹同心协力,率领台湾军民对英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抵抗,给敌以重创,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台湾抗英斗争的胜利,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也是少见的。但当时清王朝中的妥协投降派却对达洪阿、姚莹横加迫害,制造了“台湾冒功”冤案。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向农民加派“火耗”,经历了一个“严禁——弛禁——合法聚敛”的过程。 所谓“火耗”,即是在农民纳银(如地丁银等)时的一种加派。名义上是说,农民交来的散碎银子要溶铸成为银锭,才能上解送库储存,除此之外,还有解送中的耗费,要“稍取盈以补折耗”。当然这是地方官吏的一种额外盘剥。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创作的诗文的最大特点是对清王朝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他用诗文呼唤改革,并为许多社会问题设计出改革方案。《己亥杂诗》为系列组诗,共315首,是他一生生活、思想、感情的形象记录。《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是作者在鸦片战争前夕写给林则徐的一篇文章,在文中表明自己主张严禁鸦片,杜绝白银外流,提高对外国侵略者的警惕,向林则徐“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前,道光帝采纳臣下意见,维护正常贸易,严惩违反法规的英商。针对英国的鸦片政策,他支持严禁派,掀起禁烟运动的高潮。在战争前夕,他支持地方督抚的反经济侵略要求,敢于断绝与英国间的贸易,并采取其它应对措施。虽然他也有妥协的一面,但抵抗为他反对经济侵略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对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诚然,天朝观念和天朝体制的确是造成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政治体制的合理性,更不能因此而延伸到否定中国的传统文明和文化。否则将会使得人们失去统一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资本主义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封建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占主要地位。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剥削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新政”及“立宪”。晚清的三次“自救”,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战略步步深入、中外反动势力加紧勾结;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清王朝统治逐渐削弱;中国资本主义和新思想由产生到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晚清三次“自救”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救国”思潮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救国”思潮考略王桂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主题,即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生活在相应时代的每个阶级、阶层无不围绕该主题拟定纲领、组织活动。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天朝大国“与世隔绝,万世长存”的迷梦,清王朝的声威在列强...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清政府逐渐将原来通过蒙古贵族间接统治蒙古地区的政策转变为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直接控制蒙古地区的政策。其结果,使蒙古民族更加走向衰退,对清王朝逐渐产生离心倾向,给帝国主义策划蒙古的“独立”、“自治”以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8.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界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开创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谋求国家富强的先河。他对内政的改革,别特是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提出不少有益的见解,颇多可取之处。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濒临灭亡的末世,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魏源敏锐的察觉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已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威胁,“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  相似文献   

19.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对这种挑战首先做出回应的是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洋务派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以“求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20.
邵新力 《考试》2008,(9):43-44
一、新思想萌发的背景(1)社会原因:鸦片战争前,由于清王朝的思想高压政策,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但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的危机(萌发的根本原因),使林则徐等一些有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