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当代文学中,王朔是引人注目的,也是争议大的一位作家。该文以王朔已出版的全部作品为依据;从作家、读者两个角度,从内容与技巧双向分析研究,提出王朔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同时指出其副作用,力求全面而客观地认识王朔。王朔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推出了一系列过去文学中没有的形象,扩大了文学的题材。王朔的文学观念继承多于创新。王朔的语言优劣共存。王朔是当代文学不容忽视的,发展如何,“顽童”则必须慎思;读者也应重视,注意。  相似文献   

2.
王朔可谓当今家喻户晓的一位高产作家,对于王朔的作品,几乎从青少年到老年,可能都会看过他的一两部影视作品,如《我爱我家》、《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红遍整个中华大地。甚至连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都说: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王朔和王朔的作品召唤来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却被大多数作家和知识分子冠以"痞子作家"并成为争议最多的作家呢?他又是以怎样的写作风格去征服广大读者的呢?人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在哪里?他对中国近20年的文坛又作出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他惯用的创作手法会也在作家群中掀起一层层波澜呢?甚至连他面对媒体那赤裸裸的狂言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语的代言人,而文坛上对王朔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坛及文化现象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王朔与王朔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点 ,它蕴含着颇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本文联系时代社会和作家作品的实际 ,依次从三个方面对王朔进行了阐释 :一、他作为新发迹的文化个体户的代表 ;二、在文化上他追求都市潜意识的快意释放 ;三、在文体上他创建京城侃爷式的新京味小说。  相似文献   

4.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5.
《王朔文集》自问世以来,可谓毁誉参半,或者说毁多于誉。但无论是毁是誉,王朔确确实实在文坛刮起了一股飓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首先以文学观而言,王朔有所突破。诚如王朔所言,传统的狭隘文学观过分强调了文学的说教性,认为好的文章应该让人看了以后,立刻就能跳下粪坑救人,舍此皆为垃圾。在这一文学观的直接影响下,使文学盲目地向崇高靠扰,正如文革中的一句非常时髦的话——“解放世界其余四分之三的劳苦大众”一样,作家容易形成一种自负的救世情结。而盲目与某种情结相结合,往往会使作品过分地脱离生活,从而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6.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7.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朔的文本曾被多方位地解读过,他直言自己为"媚俗"作家。他避开了宏大叙事和主流文化,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普通市民生活的多层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不合法的沉沦,有庸俗真实的爱情,有卑微人物的生命之旅。了解王朔对都市市民生活的抒写和关注,对全方位理解王朔和王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朔作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在我国的当代文坛中是富有传奇色彩和颇具争议的人物.所以,汉学家本杰明认为,王朔是“自毛泽东时代以来最重要的出版现象,它象征着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来临”.当我们把王朔现象、王朔的作品放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中考虑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的发现,王朔文学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1989年,王朔的长篇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在《钟山》杂志第4、5、6期连载发表。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王朔文集》,收录该作品及《王朔自选集》《随笔集》等共10种。从他的"2004年版集自序"来看,关心"人之为人"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王朔作品中或隐或显的基要命题。近三十年后重读此作,王朔作品中的"痞气"已被这个日益粗鄙的时代稀释殆尽,而他关于人自身、关于中国文化命运的深沉反思,似乎也被其标志性的"痞气"遮罩了。诚然,  相似文献   

11.
论王朔写作动机的嬗变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心理分析理论”研究王朔的写作动机,还王朔本原的写作形象,从写作动机观照一个作家从浅薄到真诚,从成熟到浮躁的嬗变轨迹,进而深入了解颇具争议的“王朔现象”,王朔的创作很形象地体现出一个作家成长的过程,它会给年轻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的成长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我看王朔     
王朔 ,何许人也 ?前不久 ?在《读者》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我看金庸》 ,正是王朔的杰作。这小子也太狠毒 ,尽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话套在金庸先生身上 ,直骂得金庸先生一佛出世 ,二佛升天。似乎这世上有王朔就不能有金庸 ,即使有 ,也不能成为作家 ;即便成为作家 ,也不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武侠小说来 ;即使有武侠小说诞生 ,也不能写出十四  相似文献   

13.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无论学者对王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都不能忽视他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他的成长环境入手来解读王朔,应该是定位王朔,真正理解“王朔现象”的最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王朔现象”,文化界历来是褒贬有加,莫衷一是。笔者拟从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节结构两方面出发,阐释自己对“王朔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王朔曾经是小说界的一面旗帜,我在网上甚至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北京新生代作家:大树底下好乘凉》(作者不详),大意是说现在北京新出来的一批作家,肯定要走王朔的路子,因为王朔小说实在是影响很大,销量可观。此文的作者依次类推,认为北京文坛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还会出现张朔、李朔、×朔,他们在王朔这棵“大树”下“好乘凉”。  相似文献   

16.
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17.
王朔小说的幽默语言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朔是近年崛起颇有影响但又裉有争议的作家。在作品语言上,他桌各种幽默表现手段于作品,利用变异、悖境、歧解、反套、岔断、杂糅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特色,风格独特,手法奇巧。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为了使大家对“王朔现象”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摘选了《世纪末的喧哗》一书中有关评论王朔的部分观点,相信对大家了解“王朔现象”有参考作用。是的,亵读神圣是他(王朔)常用的~招。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他的思想感情相当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不座山雕,他与他的读者完全拉平,他不但不在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地弯下腰或屈腿下蹲,一副与“下层”的人贴得近近的样子。读他的作品你觉得轻松得如同吸一口香烟或者玩一圈麻将牌,没有营养,不十分符合卫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隐逸是从上古就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就寓有某种文化意义。针对中古魏晋时期文学中的隐逸现象,对个别隐逸作家作品进行梳理,从隐逸的内涵和文化影响去探索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于客家迁徙的历史进程,移民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海外的客家籍作家的作品分析,阐述了移民意识的传承与衍变,以及海外客籍作家作品与中国客家文化、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的内在联系,探讨他们特有迁徙文化行为所展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