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常山太傅韩婴的籍贯,司马迁、班固记载为"燕人也",很笼统,为后人争韩婴为本地先哲提供了机会;明清以来,有两府一州四县认为是韩婴籍贯所在地。根据韩婴籍贯的燕人说与两府一州三县说和韩婴墓四种不同的文献记载与其籍贯的关系,以及韩太傅祠与其籍贯的关系等,认为明清以来所说的韩婴籍贯证据都有瑕疵,还是以韩婴籍贯燕人说为好,范围大而不具体,但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2.
因为拉萨那边的作息时间与我们有所不同,与韩老师的访谈约在了中午时分。也许中午不是思考的黄金时间,但似乎是漫谈的好时光。认识韩老师是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很遗憾没有看到韩老师的课,却一直听见有人在议论,西藏的那个老师真棒。韩老师代表西藏自治区喜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北宋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历程,梳理韩诗与欧诗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欧诗承韩有学韩、似韩与变韩三个时期,其关键在于对“以文为诗”的标举与承传创变。欧阳修的尊韩、学韩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他在模仿研习韩诗基础上的“变韩”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学韩而不觉其为韩的创新精神是他接受韩诗、领导诗歌革新的真精神所在。比较韩、欧诗歌的不同可见,欧诗“变韩”之处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文人化、议论说理的凝练精警与理性色彩、谋篇布局的疏荡章法与铺叙笔法等方面。此外,欧阳修还以平易细密扬弃了韩诗的过分奇险拗峭。欧诗承韩这一接受现象对创立有宋一代新诗风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欧阳修承上启下,是杜、韩与苏、黄之间的重要艺术中介,其接受韩诗之意义就在于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莫言文学作品在韩译介、接受与传播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总结与概括:1988-1998年是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起步阶段;1999-2012年为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高潮阶段;2012-至今是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鼎盛时期。本文亦从西方国家的助推作用、韩国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莫言在韩文学推介活动等角度分析了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咚咚咚”,不知是谁敲响了大门,我连忙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陌生的阿姨和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请问,您是……”“噢,我是你妈妈的朋友,我姓韩。”“原来是韩阿姨呀,您请坐,妈妈,韩阿姨来了。”妈妈下楼后,便和韩阿姨拉起了家常。  相似文献   

6.
韩偓与冯延巳,都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都是国家重臣,二人相似的处境造成了他们对时政、世事、人生等相似的看法与体验,这种相似的体验是韩偓诗之所以能引起冯延巳共鸣的原因。在南唐末世的背景下,冯延巳出于精神上的仰慕与心理上的认同,以韩偓为榜样,以韩偓诗歌中的思想内涵为精神慰藉,充分吸收韩诗中的文学养分,形成了正中词热烈执着的九死不悔的精神内涵,提高了词的品格,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除此之外,冯延巳一些词作的词意也承袭了韩偓诗歌的诗意。探讨冯延巳对韩偓诗歌的继承情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冯延巳词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7.
郑州地区为东周郑、韩两国统治的核心地区,特别是新郑郑韩故城被郑、韩两国相继定为国都达550年之久.因此,郑州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郑、韩文化.长久以来,学者都把郑、韩两国的文化面貌当做一体归入中原文化范畴,但两者仍然有诸多差别.本文以历年来郑州地区特别是郑韩故城墓葬发掘资料为基础上对郑、韩文化进行一番比较,以区分郑、韩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郑州地区为东周郑、韩两国统治的核心地区,特别是新郑郑韩故城被郑、韩两国相继定为国都达550年之久。因此,郑州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郑、韩文化。长久以来,学者都把郑、韩两国的文化面貌当做一体归入中原文化范畴,但两者仍然有诸多差别。本文以历年来郑州地区特别是郑韩故城墓葬发掘资料为基础上对郑、韩文化进行一番比较,以区分郑、韩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韩偓集系年校注》是为唐末著名诗人韩偓所新编集整理校注的一部集子.这部集子是目前辑集韩偓诗文作品最为完备,校勘注释最为详悉,所收集的有关研究资料也最为丰富的重要唐人诗文集子.这部集子的《前言》,介绍评述了韩偓的主要生平仕历、诗文内容及其诗歌艺术成就,高度肯定了诗人的气节人品,同时介绍与说明这部集子的各项整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临终的前几年里,赞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参预了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自此以后七百余年迄于今,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从而以“谀韩”、“迎合”讥及辛弃疾者有之;把韩侂胄与辛弃疾比做泾渭分流,亟力为辛氏避讳、开脱者有之,此外,完全肯定韩侂胄和开禧北伐,认为韩、辛全然志同道合,进而彻底推倒历史旧案者亦有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辛弃疾生平中的一件大事,应该弄清楚,给以正确的评价。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因而对辛有微词,显然是一种偏见。但把韩、辛二人的为人,说得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致,则又确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难令人信服。本文拟就开禧北伐的是非与韩、辛之异同试作分析,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两晋南朝时期,北方流民大批南下,经过侨州郡与土断,南下北人逐渐与土著汉人融为一体。南北汉人之融合,既壮大了南方汉族队伍,更提升了南方汉族素质,为南方社会进步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是一部专以韩柳文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打破了自唐以来韩柳文批评多限于书话、文选、评点的散乱局面。“韩柳并举”和“韩柳相较”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与线索,韩柳选文各有侧重,韩文取道胜,柳文取文胜。此书分类论文,梳理韩柳文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归纳其创作手法,彰显其艺术特色,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高度赞赏表现了对近代文学风尚的追随。林纾的韩柳文研究应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元明易代与宋元易代一样,遗民也接踵而起。大量汉族遗民诗人的存在是明初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这些汉族遗民诗人大都在元末诗坛负有盛名,他们在入明后,或拒不入仕,或不奉正朔,在诗文中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怀念故主,甚至为元朝死节。这种普遍的元朝情节与重新建立的汉族政权之间的疏隔使他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悲惨处境。从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动向和诗文中流露出来的遗民情节看,"君臣之义"超乎"夷夏之防"是汉族遗民诗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乐、汉剧不仅是客家地区特有的乐种、剧种,也是中华音乐文化之精华。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却遇到了生存险境。我们应重新审视其发展历程,认识其文化价值,总结学习他人经验,力求通过重视教育传承、调整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富有客家地方音乐特色的新课程、丰富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等举措,并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加强普及教育、鼓励民间乐社活动等多种渠道更好的保护传承客家传统音乐。  相似文献   

15.
说“汉”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融通黄河与长江文明的纽带,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是汉族形成和得名的摇篮;传说时代的北国华夏部族、江淮东夷部族、南方苗蛮部族、西部氐羌部族,正是以汉水为纽带逐渐融通,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干、以龙凤呈祥为图腾的民族共同体;至迟到西汉时期,地上的汉水已与天上的银河结合,“汉”已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盛大、精华”等美意,而“汉并天下”,四百年汉室江山,最终使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获得了汉族的美名。  相似文献   

16.
军事经济战略思想是两汉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西汉立国之初 ,统治者由于采取积极的军事经济战略思想 ,如恢复经济、积粟输边、移民实边、发展养马业、开放关市等 ,使汉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 ,对消除边患和拓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东汉时期 ,对防备边犯 ,保证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廷的安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献典籍对汉代官吏的任职制度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汉简文书则有许多任职的具体事例。本文拟利用汉简所记载的相关任职制度方面的资料,并结合传世典籍对汉代官吏兼任这种任职状况作一分析,试对两汉时期的职官任职制度做一论证。  相似文献   

18.
汉代诏令颇得好评,其中西汉前期诏令尤受赞誉,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流露了真性情,凸显了有关帝王的精神气质与个性:汉高祖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体现了高祖本人的豁达大气;汉文帝诏令平和自然、以情动人,体现了文帝本人的谦和仁慈;汉武帝诏令主要体现了他雄豪自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东汉王朝曾一度中兴,但随后的政治形势更趋黑暗,士人生于其间,往往无能为力,有志不得施展,因此,在其作品中感慨命运的悲惨屡见不鲜。具有悲情色彩的抒情赋在东汉兴起,更可见士人遭际与时代的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图书藏馆在两汉时期获得空前发展。汉代的图书藏馆丰富多样,每种类型的图书藏馆其藏书特色与基本职能也各异。汉代的图书藏馆与汉代文化之间存在密切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