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 [原文指瑕] 柳赞张慧迎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令人敬佩。但我由衷喜欢的却是被人们称作“弱女子”的柳树。(开头一段可以点写一下茅盾笔下的白杨也使“我”赞叹这一内容,赞柳树并不排斥赞白杨。) 我爱柳树,因为她是绿得最早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令人敬佩。但我由衷喜欢的却是被人们称作“弱女子”的柳树。(开头一段可以点写一下茅盾笔下的白杨也使“我”赞叹这一内容,赞柳树并不排斥赞白杨。)  相似文献   

3.
<正>统编版教材收录了柳永词《望海潮》,对其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的“烟柳”二字注释作“如烟的柳树”。最近李玉老师撰文认为“这既容易使人将‘烟’误解成烟雾,也让人难以想象和理解‘如烟的柳树’这一景象”,“这显然不合事理”。进而提出“‘烟柳画桥’的‘烟柳’,应该释为‘雾霭缭绕的柳树’。”其理由是“这是词人笔下的杭州风貌。从气候看,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那么,杨柳是指一种树还是两种树呢?其得名依据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柳树的趣闻     
春天一到,绿满大地。人们又要观赏到柳树那婀娜多姿的风采了,这里有几段关于柳树的趣闻,或许能增添你赏柳树的兴致和撰文的材料吧。插柳游春。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追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柳树送别。我国古代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也有人说因为“柳”和“留”读音相同。后世常以…  相似文献   

6.
《青海高原一株柳》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  相似文献   

7.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初中三册《语文》)中,前后七次写到柳树。作者是依照天气变化的自然过程,随着人物活动场景的变换来描写柳树的。柳树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烈日下的街上,它“象病了似的”。当时,“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窑”,炎热的天气厉害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街上拉车的人们更是热得连气都吐不出,到处死气沉沉。而当天气开始发生变化,祥子“觉”到一点凉风时,人们欢天喜地,又是跑,又是跳,又是嚷,柳树这才微微地动了两下,“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  相似文献   

8.
柳赞     
周敦颐笔下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叫我赞叹,陶铸歌颂的无私的松树同样令我敬佩,但我心中由衷喜爱的却是被人们称作“弱女子”的柳树。  相似文献   

9.
尊重,有尊敬、敬重、推崇之意,一般的语言环境是“下”对“上”或“幼”对“长”,其中蕴涵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在家族亲友之间世系次第辈分的高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词典中“尊重”有着久远的印记,尤其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尊重”更有其重要的价值内涵。《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司可以从政矣。”《篇海类编·人物类·酋部》:“尊,长也,一曰君父之称。”《广韵·魂韵》:“尊,贵也。”《广雅·释诂一》:“尊,敬也。除此之外,“尊重”还有“重视”之  相似文献   

10.
陈秀娟 《少年月刊》2023,(10):30-33
<正>无论你是否喜欢,若盘点古今中外与人们相伴最久的植物,柳树肯定得算一个。不信你瞧,哪儿都有它的身影。诗词里的常客柳树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原生树种之一,植柳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中就有“柳”字。房前屋后、河沿路旁无所不在的柳树,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诗词里。除了孩童启蒙时吟诵的《咏柳》中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吹面不寒杨柳风”“枝上柳绵吹又少”……各朝各代的诗词都有借柳抒怀的名句。柳与留谐(xié)音,  相似文献   

11.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如《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后来,学士逐渐变成官名。南北朝以后,学士正式成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到了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唐玄宗初置翰林学士,为文  相似文献   

12.
陈书标 《辅导员》2010,(1):21-2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有这么一句:“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绿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们通常把学问、道德都被人景仰的人称为“泰斗”,那么,为何要称“泰斗”呢?泰斗,是泰山和北斗的简称。泰山在五岳中其高度其实只居第三。也许是古人无法测量出山峰的准确高度,也许是泰山在山东面临平原又与大海相近,便把它视为高山的代表,不少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尤其汉武帝赞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相似文献   

14.
乡愁——是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写常新的题材,故乡在诗人的笔下不只是一个地域抑或内心深处的字表述,它是一种日久弥深的往日情怀。故乡,对游子来说足挥之不去的长久思念,是难以排遣的莫名忧伤。在我国的古典涛歌里,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心,雨雪霏霏”到《古涛十九首》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等。  相似文献   

15.
现在人们通常把学问、道德都被人景仰的人称为“泰斗”,那么,为何要称“泰斗”呢? 泰斗,是泰山和北斗的简称. 泰山在五岳中其高度只居第三.也许是古人无法测量出山峰的准确高度,也许是泰山在山东面临平原又与大海相近,便把它视为高山的代表,不少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尤其汉武帝赞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泰山成了“五岳之长”或“五岳独尊”.泰山成了群山中的“珠穆朗玛”.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叙述:“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其中“杨柳”二字,读者常常以为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里所谓“杨柳”,并非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乃是单指柳树。这有什么根据吗?有的。翻阅古箱诗词,颇多有“杨柳”并称而实义单在柳字的用  相似文献   

17.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18.
一条小小的河边,长着一棵老柳树,老柳树的四周,一个朋友也没有,真冷清呀。有一回,一位渔夫把一条破船拴在老柳树上,老柳树终于有了惟一的一个朋友。这条破船真爱说话,每夜每夜,它都絮絮叨叨地向老柳树讲述以前的见闻。渐渐地,破船耐不住这份寂寞,它依旧想去漂游。“你不愿和我做朋友吗?”老柳树问。“不,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你。”破船说。“可是你已经太老了,不能走很远的路了。”老柳树又说。“谢谢你。”破船轻轻地解开系在老柳树身上的绳子,“我会很快回来的,一定等我。”老柳树看着破船一摇一晃地游远了,心里空…  相似文献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相似文献   

20.
黄网官 《师道》2014,(7):98-99
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去读《学记》,可以省掉诸如“‘道’为何”“‘师严然后道尊’是否有理”的纠缠.专注于其对教学、对学生、对自己的意义可矣。笔者读《学记》,犹如顽童戏于河畔,捡一蚌壳而自乐.而“自乐”便是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