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秀花 《辅导员》2015,(9):35-36
案例描述:《叶的组成》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三册《植物的叶和茎》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共有四课,分别是《叶的组成》《各种各样的叶》《茎的组成》和《各种各样的茎》。从教学内容的顺序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想通过先学习“叶”,来为学习“茎”奠定基础。但是,这样的教学顺序真的合适吗?当第一次接触第三册这一单元时,我当时也是理所当然地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先讲“叶”,之后讲“茎”。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以菊花为范例让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描述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课堂”的教学形式。所谓“自主课堂”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课件,自己组织讲解、讨论、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并作出自我评价的学习活动。《严也是一种爱》是这一单元的一节,这一内容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描述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课堂”的教学形式。所谓“自主课堂”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课件,自己组织讲解、讨论、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并作出自我评价的学习活动。《严也是一种爱》是这一单元的一节,这一内容教学过程如下:学期初,我让全班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教材第一、二单元中的某一框节,于课前进行研究学习。这一节课由选择了《严也是一种爱》的学习小组来组织课堂活动。上课之后,学习小组派代表上讲台主讲。首先,学习小组代表出示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4.
刊发于《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94年1期)的《比较法用于单元教学初探》拙文中,认为“现行中师《文写》以单元作为教学单位的教材体例,是由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同一文体的系统化的体例,具有同中求异的特点,为比较法的运用提供了条件,决定了‘比较法’能够运用于现行中师的《文写》单元教学的教材”之中。 拙文只是对现行中师《文写》单元教材编写体例的指导思想及某种思想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为比较法的运用‘作理论性的探讨。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如何进行教学实践呢?如何操作呢?现以中师《文选》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下操作的过程。 这个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属议论文中的驳论)。含鲁迅先生的《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恩格斯的《论权威》,斯大林的《什么是列宁主义》,马南邨的《吴汉何尝杀妻》(属课外阅读课文)几篇典范的驳论文章。教学实践时,我按如下步骤操作:  相似文献   

5.
单元整体作文指导大致有这样几个步骤: (一)分析“单元作文教学要求,找出作文教学的思想出发点。”比如第五册第四单元《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哥白尼》、《祖冲之》、《潘虎》,单元要求是“理解并掌握选取典型事例,按一定顺序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把握住了这个要求,就等于找到了作文指导的思想出发点。从这点出发,在指导中就着重训练学生选  相似文献   

6.
《我看我自己》系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表格的前两项为“我长大了,身体方面的变化”、“我的特点与优点”。第三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即有关不足的问题。栏目的前面写道:“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也一样,我的缺点是……”。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提到要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基于对课堂“微序列”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可带领学生用小说的文体知识对《百合花》中“消解战争”的艺术手法及主题表达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8.
《小老鼠,上灯台》是《艺术》二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我先后在三个平行班上这一内容,因为教学思路的不断改进,三节课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下面就具体教学过程说说自己的认识感受。在初次教学中,我采用故事“老鼠嫁女”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我讲到老鼠爸爸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老鼠女婿时,孩子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在我范唱《小老鼠》时,孩子们又俏皮地“吱吱”叫着,模仿着偷油吃。接着,我展示了“老鼠”剪纸、木雕、石雕等手工艺品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当我满怀信心地欣赏作业时,竟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能跳出思维的巢穴,不是画“嫁女”、…  相似文献   

9.
我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发表在1959年春天的《成都日报》上。那时我还是一名二十刚出头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岁月匆匆,转瞬之间,35年过去了。30多年来,国家分配我做的工作,就是当一名教员。先是在中学教语文,后来到大学教《文学概论》、《写作》、《马列文论》、《鲁迅研究》等课程.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亚圣公就称这件事为“人之患”,当代也常有人讥之日“穷教书匠”,我却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两次有人调我去做专职文学工作,我都婉谢了。或问:“这样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学,是课程教学改革凸显“地方性”的重要体现.以“徽州文学”为例,从徽州文学的创作状况、主要类型、基本精神等方面论述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另外徽州文学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在内容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凝练主题及根据特定主题选取地方文学的经典作品体现教学内容的鲜明主旨,同时通过相应的单元拓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教学分析 《我从哪里来》是大象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讲课场所为科技馆“生命展区——生命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灯》是记叙文,还是散文?巴金的《灯》被选为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第一单元的首篇例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在“单元说明”中指出:“这一单元安排了三篇文章,一篇记叙文,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显然,在这里,巴金的《灯》被视为记叙文的范例。但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记叙文单元并没有选人此文,却在该册稍后的散文单元里选入了此文。试问:巴金的《灯》究竟是记叙文,还是散  相似文献   

13.
“感受大自然之美”是鲁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内容,属情感体验型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一、“批注”训练的提出如何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如何使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有兴趣?我在处理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根据课文《一面》采用批注提示课文内容的特点,我将“批注的理解和训练”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面》两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批注,怎样做批注,理解了批注的作用后,  相似文献   

15.
<正>民间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丰富的感染力。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民间故事单元。也在同年级“快乐读书吧”中安排了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阅读专题。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故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进行民间故事整本书教学时,不少老师都开始犯难,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是什么?这就需要理清民间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本文以周益民老师的《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为例,探索推进民间故事阅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时间过得真快,2023年要结束了。如果问我这一年,哪件事干得最有意思,思来想去,莫过于连续用几组“30天”思考教育教学这件事了。第一组问题思考,我是从2023年7月11日那天开始的,即用30天思考“语文新教学”。连续30天,我写下了以下30篇文章:1.《〈纪昌学射〉的教学启示》2.《我国小学语文什么时候有单元教学?》3.《我到底有何事没做或没做好?》4.《语文的“家”到底在哪里?》5.《他们为什么想不起来?》6.《这样的考试意味着该有什么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背景】《慈母情深》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除了《慈母情深》,本单元还围绕主题安排了必读课文《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契合。因此,笔者在本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编写意图,长期坚持按照课文单元要求组织教学,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分析、研究,增强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快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和获得知识的密度,颇受学生欢迎,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同题异体比较新编中专《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精选了六篇与“笑”有关的课文,而这六篇课文恰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种文体的组合。通过教学这一单元和单元后的读写知识《文体与表达方式》,学生从对相同的题材、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去理解和区分这三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特别在教学第六课《谈“笑”》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我从哪里来》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我像小树苗”这一饱含期待的话语,以儿童个体成长为视角展开了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本单元呈现的教育资源既有成长的要求、成长的快乐,又有成长中的烦恼。《我从哪里来》这个话题让很多孩子产生好奇、困惑。为了正面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我精心设计了《我从哪里来》一课。本课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4A/Unit 1的第一教时。本书的第一单元安排了“新学期向老师要新课本”,“‘教师节’给老师送贺卡并向老师表示祝贺”这两个语言情景,话题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学习。本课教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围绕“新学期向老师要新课本”这一情景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