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果戈理,总是严格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一天,他邀请著名诗人、他的好友茹科夫斯基来听他朗读一个刚写好的剧本,征求茹科夫斯基的意见。时间正在中午,果戈理读着、读着,不料抬头一看,茹科夫斯基紧闭两  相似文献   

2.
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大作家,有一次他请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价自己新创作的剧本。稍休息了一会儿后,果戈理就开始有声有色地朗读起自己的剧本来。可是茹科夫斯基听着听着,竟然打起盹来,果戈理皱了皱眉头,就停止  相似文献   

3.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名的讽刺作家。请看关于他的一个故事:一次,果戈理请来了当时名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论自己的剧本。吃过午饭后,果戈理请茹科夫斯基坐在椅子上,自己便朗读其作品来。茹科夫斯基听着听着,便打起瞌睡。不久,老诗人猛睁开眼,赶忙向果戈理道歉,解释自己年事已高,且又有午睡的习惯,控制不住。果戈理却丝毫没有责怪这位诗人,相反,他真诚地说:“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明我的剧本不成功!”于是,他便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相似文献   

4.
果戈理焚稿     
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了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诗人睁开眼睛  相似文献   

5.
一日午后,果戈理朗读新作,征求茹科夫斯基的意见。不料,此刻正是茹科夫斯基小憩的时间,他无力改变长期养成的习惯,一边听着朗诵,一边慢慢地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果戈里说:“我曾请求你对我的著作加以批评。你的睡觉就是给它的最好的批评了。”于是,他把手稿扔进火炉化为灰烬。在他眼里,这部作品既然不能感染茹科夫斯基,那么就没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6.
果戈理焚稿     
果戈理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在自己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了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  相似文献   

7.
果戈理(1809-1852,俄国作家)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把一本写成了的戏剧又重新改写了一遍……按照往常的惯例,他每写完一篇作品,总要请别人提意见,然后再反复修改。这一次,他请来了颇有名望的作家茹科夫斯基。  相似文献   

8.
爸爸的呼噜     
呼噜——呼噜——听!又来了,又是爸爸在打呼噜。那声音仿佛是一群无头苍蝇包围着我的耳朵,嗡嗡嗡地响着,吵得我都快得脑震荡了。他可真称得上是呼噜大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班主任,天天与学生打交道,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诸如你讲课,他睡觉;你批评他,他不服气,甚至顶撞你;你爱其若子,他却背地里对你有不恭之词,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大发雷霆是不可取的,我认为还是要耐心做对方的工作,此外,还应检讨一下自己,看自己有无不妥之处。   先说学生上课睡觉问题。你是否想到,可能是自己讲课不生动、欠精彩 ?俄国作家果戈里,有一次请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价自己的新剧本。吃过午饭,茹科夫斯基坐在椅子上,果戈里就开始有声有色地朗读起自己的剧本来。可茹科夫斯基听着听着竟然打起盹来…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1,(6):53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果戈理,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非常严格,有时甚至到了苛责的地步。一天,他邀请好友著名诗人茄科夫斯基来听他读一个刚写好的剧本,以便征求意见。时间正值中午,果戈理忘了年迈的诗人素有睡午觉的习惯,在他读剧本的过程中,茄科夫斯基打起瞌睡来。当茄科夫斯基醒来时,果戈理意味深长地说:"我本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他就毫不惋惜地把手稿扔进了火炉。茄科夫斯基还没来得及解释,手稿已在炉火中化为灰烬。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作风,使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写出了《钦差大臣》、《死魂灵》等享誉世界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可爱的老爸,他什么都好,就是爱打呼噜。这大概是因为奶奶的遗传基因吧。这天晚上,爸爸的呼噜声特别响,简直是惊天动地:"呼噜呼噜呼噜……"在隔壁房间的我感觉世界都在颤抖。一整夜,我都在床上翻来覆去。第二天,我走出房间吃早餐。只听妈妈"啊"地一声尖叫,"孩子他爸,我们家怎么会跑来一只熊猫呀?"  相似文献   

12.
认真的作家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是一位做事非常认真的人。他有个习惯,每写完一部作品,总要先念给别人听听,询问别人对作品的意见,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一天,果戈理的一位诗人朋友来看望他。果戈理很高兴地对他说:“您来的正是时候,我刚写完一部剧本,请您听一听,帮我提提意见。”诗人朋友也很高兴,俩人就坐在壁炉前,一个读,一个听。可是诗人年纪大了,听着听着,竟然垂头闭目,打起盹儿来。  相似文献   

13.
花陈燕 《文教资料》2007,(34):147-149
果戈理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特色,这种独特的喜剧风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面对现实,他像一个孤独的歌者,在寂寞的世界里唱着逗乐的歌曲,但是字字句句都暗藏血泪。当世间的一切繁华业已落幕,他带着满身的伤痕走在没有方向的道路上,心在笑声中颤抖。本文主要是从果戈理喜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入手来论述他的这种独特的喜剧风格:在思想内容方面从果戈理喜剧作品的题材选择及人物刻画这两方面来着重分析"庸俗人的庸俗生活"描写的生动之处,借此也可以了解果戈理作品对现实的表现深度。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展现出一种分裂的、双重的人格;在表现手法上,本文主要从果戈理作品中的精致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环境刻画、别具风格的"叙事性比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四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由此而获得对果戈理创作的喜剧特色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曹中原 《初中生》2002,(23):30-31
俄国作家果戈理,有一天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就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菜单.饭菜上齐了,他还在埋头抄写.朋友不高兴了:"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让我陪你抄菜单?"后来果戈理在一篇小说中用上了这份菜单.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2,(Z3)
俄国作家果戈理,有一天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就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菜单。饭菜上齐了,他还在埋头抄写。朋友不高兴了:“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让我陪你抄菜单?”后来果戈理在一篇小说中用上了这份菜单。果戈理称他的笔记本为“万宝全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领悟到像果戈理这样的大作家,他的创作也是建筑在平时勤奋的收集材料之上的。我国当代散文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提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俄国文坛上德高望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应一位作家之邀。去品评他刚刚写出的一个剧本。吃过午饭,那位作家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剧作,可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午睡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发现那位作家已把剧本投进火炉,他对诗人说:“您看,华西里·安德烈维奇,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这位  相似文献   

17.
动物园里有只狮子,总是“呼噜呼噜”地喘气,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呼噜呼噜。一条母狗做了狮子的母亲。因为她“木库木库”地越长越胖,大家就叫她木库木库。木库木库经常唱歌给呼噜呼噜  相似文献   

18.
古林 《小火炬》2013,(11):26-29
小猪唏哩呼噜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上一只著名的小猪。因为他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头也不抬地“唏哩呼噜、唏哩呼噜”一片响,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9.
周鹏 《科学启蒙》2012,(2):20-21
晚上,熟睡中的阿明被一阵阵莫名的呼噜声吵醒,就像打雷一样。他起来打开灯一看,原来“呼噜呼噜”的声音是从室友阿亮的床头发出的,他正在打鼾呢。  相似文献   

20.
果戈理是俄罗斯伟大的讽刺作家,但他的讽刺风格并不是一成不麦的,而是经历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不同阶段.而果戈理的创作中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外套>为饲,分析了果戈理在创作中期的讽刺艺术特征,揭示了果戈理在这一时期对社会问题看法的变化以及其心路历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