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我国首次完成了大回环转体360°的难新动作。八五年,在欧洲少年体操锦标赛上,外国运动员才正式在成套动作中使用。在以后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在我国少年体操训练实践中,大回环转体360°已经成为高杠空翻前的连接动作。先后出现了转体360°接交臂握前空翻,转体360°接特卡切夫,转体360°接京格尔空翻等。为快速、正确地掌握360°转体技术,普及这一难新连接动作,提高我国高低杠技术水平,本文对大回环转体360°的教学与训练进行了初步总结,供我国同行训练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题依据和研究任务七七年苏联沙波什尼柯娃在高低杠上成功完成了大回环,在体坛引起了轩然大波。接着,她又在七八年十九届世界体操锦禁赛上独创了“大回环前摆转体180°分腿前空翻抓高杠”动作,从此,掀起了大摆潮流。近年来,大回环转体、特卡切夫腾越、京格尔空翻、叶格尔空翻等动作纷至沓来,极大地推动了高低杠技术的发展,不仅使高低动作连接的编排顺畅,惊险性加大,而且,使高低杠下法又得到了新的开辟。  相似文献   

3.
高低杠一直是我国女队擅长项目,郭可愚、丁小平都曾在国际比赛中获得过好名次。特别是我国优秀运动员马艳红在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第23届奥运会上以高质量的“腾身回环转体360°成倒立”和独一无二的“高杠腹回环低杠团身前空翻转体180°下”,两次为祖国夺得金牌。近年来由于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的辛勤努力,在高低杠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规格上都有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年轻选手,带出了不少有竞争力的高难创新动作,樊迪在第2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以她独创的“反握大回环成倒立”接高出杠面一米的“前空翻握杠”,获得了第6名。这些不仅显示了  相似文献   

4.
前言一动作的设计双杠向后大回环转体180°,是国际体联用中国运动员李宁的名子命名的D组动作,称之为“双杠李宁”。多数运动员在完成这个高难动作时,采用依次换手的方法。而武汉体院竞技体校运动员丁崎完成这个动作时,采用了跳转的方法,即大回环跳起来转体90°右臂在左杠上成单臂支撑,再转体90°左手支撑右杠,完成180°的转体,动作完成得轻松、潇洒、优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想,当运动员右手在左杠上成单臂支撑时,继续转体180°左手  相似文献   

5.
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在国际体操规则中属D组难度的下法动作.本文主要通过三维录像解析法对商春松向后大回环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该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及技术特点,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商春松较好的完成了向后大回环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动作,但落地时刻身体重心稍微靠后,所以商春松向后退了一小步.  相似文献   

6.
傅道华  孟宪林 《体育学刊》2006,13(6):118-120
以第38届世锦赛双杠决赛选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世界双杠D组以上动作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有:支撑前摆转体和支撑后摆跳转540°,分腿前空翻114屈臂撑;挂臂前摆屈体后空翻2周挂臂和挂臂前摆转体360°倒立;向后大回环屈体后空翻2周挂臂和梯佩尔特直接屈体前空翻;后回环转体360°倒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技巧男子单跳世界冠军获得者冯涛、胡星刚完成后手翻转体180°接屈体前空翻两周动作的技术,秦培勇完成后手翻转体180°接团身前空翻两周动作的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完成该动作的先进技术,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于在12公尺占方的地毯上出现的横轴空翻两周再加纵轴转体360°——“旋”空翻难新动作。我从生理形态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教练实践,体会到:要使该动作成功,运动员在为腾空高度所需的起跳技术及空翻所需的翻转技术的基础上,须掌握确准转体最有效契机,处理好纵轴转体技术。“旋”空翻,在目前的技术概念上有“前旋”与“后旋”之分。“前旋”,指小翻起跳带臂转体180°接前空翻,当第一周前空翻过1/2周左右时发力完成后180°纵轴转体,然后接第二周团身后空翻。“后旋”即在小翻起跳后在第一周后空翻的开始阶段就开始完成一个完整的  相似文献   

9.
蹲跳式后空翻,即技巧中的快速低空翻上高低杠,除靠部分小翻技术之外,还靠蹬(跳)杠的反作用力来完成动作,空翻动作较高。小翻式后空翻和蹲跳式后空翻,两个动作的类型基本相同,但由于高低程度不同,结束姿势不同(小翻式后空翻展髋,蹲跳式后空翻屈髋),所以两种空翻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小翻式后空翻在高低杠上空翻低、握杠快(翻到3/4就握杠), 接大摆动作为好。蹲跳式后空翻在高低杠上空翻高、握杠迟(一周完了握杠,不握杠也可以接动作),接摆振转体、腾身回环、弧形转体、蹲低杠等动作为好。并且可在空翻完了之后握杠之前,加转体180°、360°、540°等,因此蹲跳式后空翻在高低杠上可出现许多精彩巧妙的连接。  相似文献   

10.
女子高低杠向前大回环系统的开发,是近年来一些教练员不断探索的“高低杠前沿动作”。包括体操强国苏、美、罗、东德的运动员中,前空翻类动作虽已熟练,但用向前大回环动作去联结在比赛中尚未出现,其原因首先在“向前大回环”的可能性还没有完全被教练员所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我省女子体操运动员林莉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高低杠前8名决赛时的动作,用录像分析法,从运动学和运动技术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她完成的创新动作—向前大回环单臂支撑转体360°成扭臂倒立,其目的是使学习该动作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深入了解该动作的运动学特点和技术特点,有利于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该技术。  相似文献   

12.
采用倒立放浪大摆动作是提高双杠成套动作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目前获得难度加分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满足规则特点要求动作类型。自1978年日本选手在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上首先使用的向后大回环起,该类动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创新,接二连三的发展出向后大回环转体180成倒立,向后大回环跳转180成倒立,向后大回环360成倒立,以及用向后大回环连接的空翻类动作。目前又发展出向后大回环团两周挂与向后大回环屈体两周挂等高难度动作。根据青少年生理特点,少年运动员身材矮小,体重轻,无法利用双杠的杠性,再加上身体素质能力不够,特别是挂臂力量更差,所以不宜发展向后大回环两周挂类的动作,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向后大回环360成倒立对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技术要求较高,比较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练习,学习向后大回环360成倒立动作对提高双杠成套起评分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这里对该动作的训练过程进行总结研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揭示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王湉湉完成的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团身后空翻2周转体360°下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进一步发展和改进此类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2.2 连接与编排 2.2.1 高难连接。目前D E,甚至E E多有出现。在1996年单项世锦赛上,白俄罗斯的佩斯库恩在高低杠上完成了两次大回环跳转360°接德尔切夫空翻再接前摆转体180°成低杠手倒立E E D D的高难连接,再加上她加大了下法难度,因此获得了高低杠金牌。 2.2.2 连飞加多。在1996年单项世锦赛上,男子比赛中最多有5个飞行动作的直接连  相似文献   

15.
单杠前空翻和腾越类动作振浪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体操技术的迅速发展,单杠向前类型下法和脱手再握动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对振浪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振浪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法和脱手再握动作的掌握和技术质量,所以分析研究振浪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的动作有:团身前空翻二周转体180°,屈体前空翻二周转体180°,直体前空翻转体540°,“猫跳”,反吊前空翻抓杠,燕式转体360°,团身前空翻二周越杠下。  相似文献   

16.
梁琼高低杠反吊屈体分腿前空翻450°越杠再握动作是我国首创"莫氏空翻"之后的又一创新的高难度动作,是一个至还无人问津的最新动作,梁琼本人也没有在比赛场上亮相过。作者运用德国阿莱Ⅱ型高速摄影机对梁琼的创新动作进行了定点拍摄,并主要采用运动学分析法,对该动作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 1 前言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在现代高低杠项目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动作的出现使高低杠从绷杠、腹弹动作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大摆类、高空翻、高腾越的时代。虽然女子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是从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移植过来的,但由于高低杠不同于单杠,决定了高低杠大回环动作在某些技术环节上与男子大回环不同,并且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开阔创新之路,丰富体操技术动作内容,提高难度,走我国体操技术自己发展的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研究、设计了单杠、双杠和高低杠几个项目的新颖动作。因为所有的动作都是初步设想;没有实验过,盲目性较大,一定有许多缺点和谬误,请批评指导。一、单杠1、向前大回环挺身腾越屈体前空翻下。  相似文献   

19.
高低杠技术探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当今女子竞技体操高低杠比赛整套动作的结构与发展做了研究。结果表明 :动作难度以开发独具风格的多度转体与飞行动作、提高连接价值为主 ;动作连接以腾身回环、后空翻与孤形的转体等换杠动作的创新为动作质量和后空翻类下法稳度的基础上 ,稳步开发前空翻类动作 ,以实现下法动作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双杠大回环系列动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名将争夺双杠金牌的有力武器。本文对中国体操新秀李敬的双杠向后大回环转体360°成倒立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定量分析。李敬曾以该动作为主体的精湛技艺获全国第一届青运会预赛双杠冠军和第七届世界中学生体操比赛双杠冠军。本研究阐述了动作的基本运动学参数,可为教练进行技术诊断时提供参考。找到了手换握的最佳技术,发现正确摆臂所产生的科里奥利惯性力对加速度复合转体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两年多的训练实践,采用电脑录象系统进行现场快速反馈并根据生物力学、系统论等原理探索出该动作的一套成功的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