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初中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种缺失首先表现为教育者由于忽视学生年龄特征,不将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其次表现在注重道德遵从,忽视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很多时候,德育是以"听话""遵从"作为评价一个好孩子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刘建荣 《湖南教育》2011,(12):53-54
现代社会,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教育更应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德育,是促进学生感性生命自我成长、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幸福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往往更多地表现为要求学生按一套既定不变的、不容置疑的道德规范,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地去思、去做,孩子的个性、情感被压抑,主体性丧失,成了道德容器。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教学中生命体验的缺失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忽视,主要表现有:一、知识、技能的堆积对学生生命意义的遮蔽。历史教学将外在于人的知识、技能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让人充分地占有知识,并获得与知识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是当前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学生为了更好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生命场。  相似文献   

5.
生命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梭。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也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在追求有效德育的今天,我们发现,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专题式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为此,我校积极实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宣言、生命故事、艺术引领”五种德育教育方式,提高生命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8.
人本化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的发展。它强调现代德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生长、生存、享受和发展。当前高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脱离实际、缺失个性化、忽视生命体验与感悟。促进生命发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从"人"出发,尊重生命主体;以生活为根基,遵从生命特性;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情感;通过贯彻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途径,倡导生命个体的全面和多样化发展,最终促成个体道德自由、自主和自觉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育是直面人的成长的,德性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教育不应该是灌输、控制、否定,也不应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应是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提升,应体现为唤起学生成长的内需,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成长的助力。德育需要回归“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漠视自己与他人生命以及透支自己生命价值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而生命教育应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即“活着、活好、活美”。只有贴近个体生活世界的生命教育才能真正丰盈大学生的生命,因而高等教育需要渗透关注个人生命价值的理念,实施关注人性健康成长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赵华 《小学校长》2006,(6):29-29,28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是一个“以物的依懒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引导人从物质世界独立出来,过人的生活是商品经济社会赋予教育的任务。作为对这一挑战的应答。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音乐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情感活动也是个体自然是生命的表现,即音乐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音乐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个体追求精神生命的意识.尤其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更应有效引入生命教育,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忽视了音乐教学的生命意蕴.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德育重视行为表面化,而忽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存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心感悟,导致德育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缺失。自从我校开展生本教育以来,生本德育也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坚持德育工作以生为本的原则,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平台,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受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现代教育逐渐走向了异化,学校德育不可避免歪曲了其功能,远离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回避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扼杀个体的生命自由。要使学校德育回归学生个体,我们首先必须正视个体生命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存在,继之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发现生命的美好,最后引导学生创造幸福生活,提升精神世界。总之,学校德育必须把“人”扶正,关爱个体生命,给予学生个体以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是检验中小学日常教育成效的创新形式.它主张在体验中弥补经验缺失,在表达中丰富个体精神,在反思中理解生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体验、表达、理解等三者是狄尔泰生命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狄尔泰生命哲学为切入点,探讨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在体验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在表达中尊重生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以个体发展需要的关怀、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与实现为价值诉求的德育。针对国内高校德育中关怀式教育的缺失,积极构建关怀式教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教学中生命体验的缺失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忽视,主要表现有:一、知识、技能的堆积对学生生命意义的遮蔽。历史教学将外在于人的知识、技能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让人充分地占有知识,并获得与知识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是当前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学生为了更好的获得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了使知识更好的被学生掌握而存在,使得学生无暇去思考生活,感悟生命。二、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更加淡化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顺应“尊重生命成长需求,促进个性优化发展”的德育追求,我们利用“小班化教育”平台,开发人文化德育课程,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最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逐渐认识到个体生命体验在学生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文献中,“体验”一词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学生体验缺失所引发的问题促使学者们反思教学、课程文本、教师教学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数学作为学校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重任,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生命成长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