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关于李白先世流放西域一事,学者们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作出了各种截然不同,甚至大相经庭的猜测和推断: 首先,流放西域的具体时间:有事在“隋末(618年)”;唐初开国三年间(619—620年);玄武门之变中(626年);和天翦除李唐宗宝之年(685年—704年)诸说。 其次,流放西域的具体地区,以条支言,汉唐条支同名而异地,一为汉条支国;一为唐条支都督府。此外,还有条支部,条支海等。再说碎叶,也有中亚碎叶与焉耆碎叶的不同说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60页:“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根据《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36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劝乌孙回河西故地,与汉共同抵抗匈奴,并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可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完全相同。张骞之使命有二$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年代为什么说法不一?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年代,历来史书都语焉不详.现代的历史书,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二册,范文澜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中学《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吉林师大历史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都指出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即前138年.而新编《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和某些报刊论文,则写明在建元二年,即前139年.此外,有的书认为是建元二年应募,三年出使.也有的书又说是在建元三、四年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4.
看过了《上下五千年》之后,其中一些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在西汉时,张骞便出使西域。第一次他没有成功到达目的地,公元前129年,张骞再次出使,他结交了乌孙、大宛、月氏等许多西域国家,使匈奴被孤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汉唐的西域     
西域这一历史地理名词,始见于西汉。它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的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一带)以西,直到今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象两汉时的安息(今伊朗)、条支(唐时称大食,今阿刺伯)、犁靬(罗马帝国,一说指今埃及亚历山大)、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专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南山(今昆仑山脉)以北和北山(今天山山脉)南北一带;后者又往往属于历代中原王朝行政管辖的范围(有时也包括葱岭以西部份地区)。秦汉以前,西域和中原地区已经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据说西周时西域的莎车(今新疆莎车)等地的酋长曾到内地,而周穆王也曾远游西域,先秦古籍《逸周书、王会篇》和《穆天子传》等就记载了这种联系。汉朝初年,汉和西方的强族匈奴关系紧张,汉武帝为联络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后来被匈奴所迫而西迁的大月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约建元三年(前138  相似文献   

6.
《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曾4次被用作插图,大部分师生从未感觉到这幅图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然而张骞、汉武帝却是光头、袈裟一派佛教装束,由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佛教感应故事画“篡改”了历史。文章对《张骞出使西域图》详作考释,探究佛教感应故事画为什么要“篡改”历史,我们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吸取类似的教训,并指出,以图证史,一要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二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7.
张骞(?—公地前114年),汉中成固人.官至大行,后因出使西域两建奇功而被封为博望侯.中华民族的祖先自古就在努力开拓着通往世界外部的道路.对外开放,寻求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大交流,走共同繁荣之路,是我中华民族“大同”(《礼记·礼运》)思想的美德体现.汉武帝时期,张骞就是第一个应募征召出使西城打开“丝绸之路”的使者.  相似文献   

8.
张骞最早跨越葱岭张骞受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当时汉武帝要联络原先住在祁连山、而后西迁的大月氏人去打匈奴,就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他第一次出使是在公元前138年,但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10年。后来逃脱,经过中亚的费尔干、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一带,到达已在阿姆...  相似文献   

9.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在广泛吸收域内外各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语对域内外各民族语言更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积极引进外来词,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词汇量.一、对西域语词的吸收公元前一三九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后两汉与西域的交流日渐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亚文化大量涌入汉土.汉人所谓“西域”有几种不同的范围概念.然最广义的西域,则是《汉书·西域传》所述的范  相似文献   

10.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宦官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航海下西洋的正式外交使节。他的成功出使,结成了唐王朝与黑衣大食的政治联盟,在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交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的发现与公布,为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写作经过,以及它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教学重点:司马迁写《史记》的经过。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1.西汉时候,汉武帝为了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2.西域指哪些地区?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讲的是西汉时期的另一位优秀人物——司马迁,以及他写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的事迹。揭示课题:第九课司马迁与《史记》(板书) 二、讲授新课: 1.司马迁的生平(板书) (1)初步认识司马迁(出示司马迁像)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13.
“条支”释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枝"又回"条支",始见于《史记》和《汉书》,而后来的其它史书和有关资料又屡有记载。近代以来,"条支"之名常常为学术界所关注,迄今有关于此的研究成果虽然可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而"条支"释名则是其重要问题之一。一学术界公认《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之"条技'域"条支"是指位于亚洲西部。而公元前312年到前64年的塞琉西王国(一详塞琉古),在公元前301年易普斯战役后,占领了叙利亚南部,后来又逐渐扩展到伊朗高原的阿富汗的广大地区,次后国势转衰而仅据有叙利亚一带,故又称为叙利亚王国,因此史家又指叙利亚和伊位克为"条…  相似文献   

14.
伊朗古称波斯,汉代又称安息。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曾是罗马与中国贸易、交通(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据《史记·大宛传》记载:西汉张骞曾派副使访问安息,安息王令将出动二万骑到边境迎接。随后,安息又派使者来中国,赠送礼品大鸟(驼鸟)卵,带来黎轩(今地中海东部)善眩人(杂技表演者)。东汉和帝时,班超出使西域,派甘英往大秦(罗马帝国)于公元97年到达安息。公元124年班超的儿子班勇出使西域,又到过安息的西部。安息王子安世高也曾来中国,据《高僧传》卷一记载:从148年到169年的二十多年中,他在洛阳将三十多部佛经译成汉文。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已初见端倪.汉武帝当时就知道有条从云南和四川通身毒(印度)的商路,它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海拔最高、地势最险、路程最长的一条以茶马互市为特点的贸易通道.它南起云南西双版纳、普洱(滇茶)、延伸至南亚诸国;东起四川雅安(川茶),西至拉萨,延伸至印度、尼泊尔.  相似文献   

16.
中高等教育历史教材所写"甘英",其官职为"副使",出使时间为永元九年(97),没有到达大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安息人阻挠,恐误。当为:"甘英"中的"英"应作"菟",系在古代书籍传写过程中产生的别字;甘英的官职是西域都护班超辖属的掾;出使大秦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于:从塔里木盆地到大秦所用的时间过长,路途遥远,与大秦联盟不现实。  相似文献   

17.
段一平 《保山师专学报》2010,29(2):F0002-F0002,F0003
据《史记》记者,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大夏距汉朝约一万多里,  相似文献   

18.
石家丽 《中国教师》2011,(19):64-66,69
<正>一、现代教师公共使命的内涵1.公共使命的界定对现代教师公共使命的理解,应从"使命"的含义开始。《辞海》对"使命"的解释是:(1)使者所奉之命,如《北史?魏收传》:"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2)任务,如《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命,万死不辞。"(3)奉命出使之意,如《宋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福建省将进入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课程方案的首次高考.值此"大纲卷"与"课标卷"交替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四年来福建省自行命制普通高考数学试卷的得与失,对于福建省自行命制2008年的"大纲卷"、2009年以及今后更长时间的"课标卷",无疑是必要和必须的.  相似文献   

20.
波斯,又称安息,是伊朗的古称。地处中国和罗马之间,位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盛产金、银、玻璃、名马、驴、驼、白象、狮子、大鸟卵、珊瑚、玛脑等。和我国的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就曾派副使访问安息,安息王出动二万骑到边境迎接。随后又派使者来中国。赠送礼品大鸟(驼鸟)卵,带来黎轩(在今地中海东部)的善眩人(杂技表演者)。东汉和帝时,班超出使西域,派甘英往大秦(东罗马帝国),于公元97年到达安息。公元124年班超之子班勇出使西域,又到过安息的西部。安息王子安世高也曾来中国,在洛阳译佛经三十余部。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641年)时,正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魏书、西域传》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波斯”国名的史书。据记载,从公元455至521三十多年间。波斯派使臣来中国聘问达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礼品有驯象、珍物等等。公元533年(梁中大通五年)波斯派使者到我国梁朝进行访问,在梁元帝萧绎所作的《职贡图》中有波斯使者像,像旁的楷书题记介绍了波斯的山川、风俗和物产等。此图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了解波斯的重要史料。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