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说,项羽是在安徽省和县的乌江自刎的。这是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种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证据不足,难于成立。项羽自刎之地值得探讨。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之兵围之数重。”汉军四面...  相似文献   

2.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3.
沈阳 《考试周刊》2014,(49):30-30
项羽一生纵横天下,雷厉风行,最后被困垓下,拒渡乌江,自刎而死。在垓下之战的突围过程中,项羽在阴陵迷失了道路,向田父问路,结果田父欺骗了他,于是陷入大泽之中,以致被刘邦的士兵追上,最终惨败自刎。田父之所以欺骗项羽,根本原因还是项羽失去了民心。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兵困垓下,四面楚歌,甚是凄惶。项羽率八百子弟兵突围,几经冲杀,来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项羽笑着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后人对他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兵败后是否应该渡过乌  相似文献   

5.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12):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项羽是否自刎于乌江?在今何处? 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利,自刎于乌江这段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而且文字基本一致。先看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有关记述。项羽在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包围,突围后逃至东城(安徽定远东南)。汉军紧逼不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但是项羽认为这佯过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转与汉军拼杀后自刎。  相似文献   

7.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8.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9.
鼓励自己     
鼓励是一种信心。公元206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中惨败,恼怒之下拔剑自刎。只可惜了他“力拔山兮气盖世”。虽然当初别人也给了他鼓励,但是,他自己没有鼓励自己。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他给自己以鼓励,给自己以信心,  相似文献   

10.
陈涛 《职教论坛》2003,(18):60-60
教育部规划五年制高职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垓下之围》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该文中不以成败论英雄,抓住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展现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在讲授本文时,如何使学生对这位末路英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项羽的自刎如何去评说?是教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文章留给读者的最大疑问是项羽为何放弃逃生机会选择自杀?“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作为军事家,他应该不会不明白。本文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便再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项羽是一位…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鸿门宴》一文 ,它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大英雄形象 ,肯定了项羽在反秦、灭秦中的巨大作用 ,对他的失败也抱以了极大的惋惜。但鸿门宴一节却集中暴露了项羽性格中的一些弱点 ,他性格中的骄傲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沽名钓誉都尽显无疑 ,正是这些性格弱点最终导致了项羽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因此我认为应把对项羽悲剧性格的分析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关于项羽的骄傲自大、性情暴戾。项羽家世显赫 ,他年少时便有大志 ,欲取代秦始皇之位…  相似文献   

12.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13.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4.
《项习习之死》记叙_『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了他失败时的风采。文章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助读     
项羽是秦朝末年起义军的领袖之一,他虽“起陇亩之中”,但英勇善战,统率五诸侯灭秦,号为“霸王”,不愧是一代英雄人物。但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在灭秦以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中了汉将韩信的诱兵之计,被困垓下,自刎乌江。这首诗为他自杀前所作。这首诗同刘邦的《大风歌》格调截然不同,它是失败英雄的慷慨悲歌。虽然有无可奈何的悲叹,但从中仍能透出项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读来仍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08,(1):56-56
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救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原来项羽在江边自刎是跟屈原学的)  相似文献   

17.
说起项羽,我们自然会想起他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也会想起他自刎于乌江的英雄末路形象。对于他的胜败原因、功过评价,文人墨客历来有多种意见。在此摘要展读,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趣闻吧。第一种,以杜牧为代表,他有感于项羽兵败自刎之事,题诗书怀,在《题乌江亭》  相似文献   

18.
说起项羽,我们自然会想起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也会想起他自刎于乌江的英雄末路形象。对于他的胜败原因,功过评价,文人墨客历来有多种意见。在此摘要谈谈,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趣闻吧。第一种,以杜牧为代表,他有感于项羽兵败自刎之事,题诗书怀,在《题乌江亭》诗中道出了卷土重来的主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事不期”,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包羞忍耻”,即能像韩信受胯下之辱那样,做到“败不馁”。更何况,你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相似文献   

19.
项羽在乌江边自刎令我感到深深地遗憾。然而他的坚毅、勇敢永远在我的心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项羽。面对万千敌军独立乌江,拔剑自刎。——题记秋天的夜晚格外寂静。我带着八百骑兵,顶着萧  相似文献   

20.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题乌江亭》的作者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李商隐齐名,人称他们为“小李杜”。诗中所写的乌江亭是一个古迹,楚汉相争时,项羽被打败,在此自刎。对于项羽的自刎,不少人认为是一个“悲壮之举”,比杜牧晚出几百年的南宋女诗人李清照就是持这个看法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写作背景是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她要借颂扬项羽来表达自己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杜牧却并不认为自刎的项羽是什么“鬼雄”。战争不可预测,胜败是兵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